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羊城,夏光明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未来5年,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这意味着,广东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域协调发展也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双到扶贫”治理“广东之痛”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广东一大心病。2009年6月25日,广东开创性地启动实施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下简称“双到”)的做法。这场参与广泛、力度空前的扶贫工作在广东大张旗鼓地展开。从扶贫“前哨战”到“攻坚战”,从告别“穷广东”到共建“幸福广东”,这份漂亮的扶贫开发成绩单,让广东看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希望,也点亮了“幸福广东”之光。扶贫“双到”工作正在催生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建设“幸福广东”一个璀璨的亮点。
“广东富的地方肥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得掉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相当突出:有着占全省行政村总数16.2%的共3409个贫困村庄,15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超过40%的贫困线以下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及1500元,大多数人居住在危房、泥砖房、茅草房中。
2007年末,刚到广东上任才一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粤北山区调研后,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并提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电脑管理”的新思路。
紧接着,广东开创性地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大会战: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以近万“扶贫一线精兵”为先锋、数以百万的“扶贫大军”作后盾,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300余万的贫困人口,实行定点清除贫困。
通过在全国率先结合整村推进,实施“规划到户”帮扶;率先实施扶贫考核制和问责制,实现“责任到人”;率先实施扶贫信息电脑联网管理,让扶贫在阳光下运行,广东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双到”方式提出之后,扶贫的对象细化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各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到村到户的帮扶措施,整村推进,结下硕果。如广东省农业厅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发展茶叶、中药材及冬种蔬菜等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当地优异的广东本土猪种“蓝塘土猪”发展成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双到扶贫”效果显著,“靶向疗法”成绩斐然。
有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省被帮扶的37万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2009年增加1916元,增幅达121%;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占总数的85%。
绿色崛起:广东经济增长新一极
河源、梅州、韶关、云浮……这些当年的革命老区,有全国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
它们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屏障,面对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何既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又实现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的有效保护,走出一条与传统模式不同的,具有老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2008年初夏,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走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具有梅州特色的发展新路子,要求梅州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作为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的边缘区域,梅州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腹地。通过产业转移、人口流动和资金流动,梅州和珠三角地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2010年,《梅州市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年)》正式印发。《规划》以全球视野选准产业主攻方向,以融通珠三角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以粤闽赣合作拓展产业空间。按照《规划》,梅州未来将重点发展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目标是在规划期末基本建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资源经济化、经济崛起绿色化“四化融合”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把梅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以绿色产品、养生服务、客家文化享誉全球的世界客都。
“随着梅州至惠州高速铁路项目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和厦深高铁、济广高速平兴段及畲华高速陆续建成通车,梅州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梅州的后发优势、生态优势将会伴随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加快动工而逐渐显现,梅州绿色经济的崛起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云山汽车在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合作生产的全省第一批纯电动客车下线。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云山汽车公司生产的10辆国内纯电动客车正式投入梅州城区的公交线路运营,开了广东省山区市开通纯电动公交线路的先河。作为省政府确定的“推广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梅州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应用环境和生产基础引起了新能源汽车巨头的关注。
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总投资10亿元的梅州紫晶光电公司首批6条生产线已经投产,填补了我国第三代可记录蓝光光盘生产的空白。
在LED产业链上,LED芯片是处于上游的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引进赛翡蓝宝石项目,使梅州占据了广东省乃至我国LED芯片上游关键材料生产的制高点。年产能高达2500万片蓝宝石晶体的赛翡蓝宝石项目进驻梅州,不仅将给梅州带来每年120亿元的产值,更将充分发挥产业链上游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来一大批LED中下游企业进驻。
目前,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含南、北区)首期7.26平方公里已建成,二期4.5平方公里开发加快推进,有进园企业133家,计划投资总额235.5亿元。随着蓝宝石、科伦药业等一批大项目和南方稀土科技城等三个“园中园”落户进园。园区实现了从“白纸一张”到“初具规模”的跨越发展,力争到2016年,全面完成生态园区开发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税收达到8亿元,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成为加快梅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绿色崛起的增长极。 梅州绿色经济的崛起为其他老区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建设好青山绿水,已经成为不少老区践行科学发展的共识。
蓝色崛起:发展正逢其时
驱车广东沿海城市,从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一路沿西南方向延伸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再到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广东绵延4000公里的海岸线,穿越14个沿海城市,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居首位。《源流》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一个蓝色经济增长极正在这里崛起。那些已经成型的宽阔高速公路,像一条条椽笔,描绘着未来的景象,在不远的将来,广东的海洋经济将成为重要支柱经济之一。
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广东又一个上升到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规划,《规划》对于优化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广东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建设“深蓝广东”具有深远影响。也为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把广东省建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指明了方向。广东作为我国海洋大省,是南海区域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在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启动国家南海战略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湛江东海岛,一块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平整完毕,这里是宝钢钢铁基地项目的工地现场。这个总投资高达2000亿的巨无霸重工业项目承载着湛江海洋经济崛起的希望。
对于湛江市长王中丙来说,此次党代会报告将湛江东海岛工业新城作为粤东西北区域三个重点之一点了出来,“这十分振奋人心”。在200平方公里的东海岛上,拥有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两大项目,总投资达1300亿元,甚至超过目前湛江一年的GDP总量,加上钢铁与石化延伸的产业链,从而形成生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产值的工业新城。东海岛对于湛江的战略地位非常明显。
“拥有海岸线的地区是没有理由发展不好的。”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说,汕尾的希望在于从以前的山区经济形态转变为海洋经济形态。在党代会报告中,“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正式提出,这让粤东地区的代表们都十分振奋。
汕尾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该市西接珠三角,东联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珠三角地区东岸第一门户,粤东通向珠三角桥头堡。距太平洋国际航道12海里,距香港仅82海里;汕尾海岸线长455.2千米,占全省的11%,居全省第二位、粤东地区第一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拥有粤东三大海湾中的碣石湾、红海湾两大海湾和3个海湖。海区水产资源丰富,具有捕捞价值的品种达200多种。渔业产业有史以来一直居粤东地区第一位。具有充足的海洋油气和可利用海上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海洋能源。
汕尾依托海岸线资源、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以实现海岸线资源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以海岸经济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战略取向,以参与广东建设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培育汕尾特色的现代海岸经济产业体系,实现蓝色崛起。
而有“百载商埠,海滨邹鲁”美誉的汕头也不甘示弱。在自然条件上,汕头拥有海岸线289公里,领海基线内海域面积2700多平方公里;港口资源上,汕头港是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广东省五大枢纽港之一,也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港口。适宜建港的港口岸线有69公里,拥有一批自然水深大、泥沙回淤轻微、掩护条件好的优良岸线,已建500吨级以上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8个),目前已开通22条国内外集装箱航线,是广东省首个开通对台海上货运和包船旅游直航的港口。
海洋资源上,汕头海域宽阔,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可利用面积46万多亩,是发展高效、绿色水产品养殖业的理想区域;海区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近海有鱼虾贝藻类五百多种。拥有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国家生态岛——南澳岛,“海、史、山、庙”特色旅游资源是汕头滨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汕头以发展大港口为核心,大力发展以临港型工业为代表的依存产业,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巩固和拓展粤东、闽粤赣协作区、京九铁路和沿海铁路沿线等经济腹地,强化汕头市作为闽粤赣经济圈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
“实施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可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压力。”广东省社科院的梁桂全认为,发展海洋经济是广东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30年,广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广东传统的以陆地为轴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关。严峻的现实要求广东从单纯在陆域经济上做文章,转向富饶的海洋寻找出路。
广东省海洋渔业局局长郑伟仪说,广东在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创新性提出“六湾区一半岛”海域划分的理念。“六湾区一半岛”分别是大汕头湾区、环大亚湾湾区、大红海湾区、环珠江口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海陵湾区等6处,一半岛指雷州半岛。
以环珠江口湾区为例,按照《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宜居优质生活圈,我国南方海洋科技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最为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在深圳西海岸,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前海新区重点推进深港合作。东莞岸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广州岸线重点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山岸线重点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海岸线建设滨海新城,重点发展临港工业、航空工业、游艇制造业。珠江口岛群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生态旅游业等。至2015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5万亿元;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5万亿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未来5年,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这意味着,广东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域协调发展也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双到扶贫”治理“广东之痛”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广东一大心病。2009年6月25日,广东开创性地启动实施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下简称“双到”)的做法。这场参与广泛、力度空前的扶贫工作在广东大张旗鼓地展开。从扶贫“前哨战”到“攻坚战”,从告别“穷广东”到共建“幸福广东”,这份漂亮的扶贫开发成绩单,让广东看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希望,也点亮了“幸福广东”之光。扶贫“双到”工作正在催生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建设“幸福广东”一个璀璨的亮点。
“广东富的地方肥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得掉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相当突出:有着占全省行政村总数16.2%的共3409个贫困村庄,15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超过40%的贫困线以下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及1500元,大多数人居住在危房、泥砖房、茅草房中。
2007年末,刚到广东上任才一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粤北山区调研后,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并提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电脑管理”的新思路。
紧接着,广东开创性地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大会战: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以近万“扶贫一线精兵”为先锋、数以百万的“扶贫大军”作后盾,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300余万的贫困人口,实行定点清除贫困。
通过在全国率先结合整村推进,实施“规划到户”帮扶;率先实施扶贫考核制和问责制,实现“责任到人”;率先实施扶贫信息电脑联网管理,让扶贫在阳光下运行,广东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双到”方式提出之后,扶贫的对象细化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各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到村到户的帮扶措施,整村推进,结下硕果。如广东省农业厅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发展茶叶、中药材及冬种蔬菜等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当地优异的广东本土猪种“蓝塘土猪”发展成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双到扶贫”效果显著,“靶向疗法”成绩斐然。
有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省被帮扶的37万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2009年增加1916元,增幅达121%;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占总数的85%。
绿色崛起:广东经济增长新一极
河源、梅州、韶关、云浮……这些当年的革命老区,有全国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
它们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屏障,面对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何既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又实现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的有效保护,走出一条与传统模式不同的,具有老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2008年初夏,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走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具有梅州特色的发展新路子,要求梅州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作为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的边缘区域,梅州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腹地。通过产业转移、人口流动和资金流动,梅州和珠三角地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2010年,《梅州市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年)》正式印发。《规划》以全球视野选准产业主攻方向,以融通珠三角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以粤闽赣合作拓展产业空间。按照《规划》,梅州未来将重点发展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目标是在规划期末基本建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资源经济化、经济崛起绿色化“四化融合”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把梅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以绿色产品、养生服务、客家文化享誉全球的世界客都。
“随着梅州至惠州高速铁路项目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和厦深高铁、济广高速平兴段及畲华高速陆续建成通车,梅州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梅州的后发优势、生态优势将会伴随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加快动工而逐渐显现,梅州绿色经济的崛起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云山汽车在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合作生产的全省第一批纯电动客车下线。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云山汽车公司生产的10辆国内纯电动客车正式投入梅州城区的公交线路运营,开了广东省山区市开通纯电动公交线路的先河。作为省政府确定的“推广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梅州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应用环境和生产基础引起了新能源汽车巨头的关注。
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总投资10亿元的梅州紫晶光电公司首批6条生产线已经投产,填补了我国第三代可记录蓝光光盘生产的空白。
在LED产业链上,LED芯片是处于上游的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引进赛翡蓝宝石项目,使梅州占据了广东省乃至我国LED芯片上游关键材料生产的制高点。年产能高达2500万片蓝宝石晶体的赛翡蓝宝石项目进驻梅州,不仅将给梅州带来每年120亿元的产值,更将充分发挥产业链上游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来一大批LED中下游企业进驻。
目前,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含南、北区)首期7.26平方公里已建成,二期4.5平方公里开发加快推进,有进园企业133家,计划投资总额235.5亿元。随着蓝宝石、科伦药业等一批大项目和南方稀土科技城等三个“园中园”落户进园。园区实现了从“白纸一张”到“初具规模”的跨越发展,力争到2016年,全面完成生态园区开发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税收达到8亿元,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成为加快梅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绿色崛起的增长极。 梅州绿色经济的崛起为其他老区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建设好青山绿水,已经成为不少老区践行科学发展的共识。
蓝色崛起:发展正逢其时
驱车广东沿海城市,从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一路沿西南方向延伸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再到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广东绵延4000公里的海岸线,穿越14个沿海城市,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居首位。《源流》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一个蓝色经济增长极正在这里崛起。那些已经成型的宽阔高速公路,像一条条椽笔,描绘着未来的景象,在不远的将来,广东的海洋经济将成为重要支柱经济之一。
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广东又一个上升到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规划,《规划》对于优化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广东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建设“深蓝广东”具有深远影响。也为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把广东省建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指明了方向。广东作为我国海洋大省,是南海区域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在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启动国家南海战略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湛江东海岛,一块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平整完毕,这里是宝钢钢铁基地项目的工地现场。这个总投资高达2000亿的巨无霸重工业项目承载着湛江海洋经济崛起的希望。
对于湛江市长王中丙来说,此次党代会报告将湛江东海岛工业新城作为粤东西北区域三个重点之一点了出来,“这十分振奋人心”。在200平方公里的东海岛上,拥有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两大项目,总投资达1300亿元,甚至超过目前湛江一年的GDP总量,加上钢铁与石化延伸的产业链,从而形成生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产值的工业新城。东海岛对于湛江的战略地位非常明显。
“拥有海岸线的地区是没有理由发展不好的。”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说,汕尾的希望在于从以前的山区经济形态转变为海洋经济形态。在党代会报告中,“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正式提出,这让粤东地区的代表们都十分振奋。
汕尾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该市西接珠三角,东联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珠三角地区东岸第一门户,粤东通向珠三角桥头堡。距太平洋国际航道12海里,距香港仅82海里;汕尾海岸线长455.2千米,占全省的11%,居全省第二位、粤东地区第一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拥有粤东三大海湾中的碣石湾、红海湾两大海湾和3个海湖。海区水产资源丰富,具有捕捞价值的品种达200多种。渔业产业有史以来一直居粤东地区第一位。具有充足的海洋油气和可利用海上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海洋能源。
汕尾依托海岸线资源、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以实现海岸线资源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以海岸经济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战略取向,以参与广东建设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培育汕尾特色的现代海岸经济产业体系,实现蓝色崛起。
而有“百载商埠,海滨邹鲁”美誉的汕头也不甘示弱。在自然条件上,汕头拥有海岸线289公里,领海基线内海域面积2700多平方公里;港口资源上,汕头港是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广东省五大枢纽港之一,也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港口。适宜建港的港口岸线有69公里,拥有一批自然水深大、泥沙回淤轻微、掩护条件好的优良岸线,已建500吨级以上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8个),目前已开通22条国内外集装箱航线,是广东省首个开通对台海上货运和包船旅游直航的港口。
海洋资源上,汕头海域宽阔,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可利用面积46万多亩,是发展高效、绿色水产品养殖业的理想区域;海区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近海有鱼虾贝藻类五百多种。拥有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国家生态岛——南澳岛,“海、史、山、庙”特色旅游资源是汕头滨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汕头以发展大港口为核心,大力发展以临港型工业为代表的依存产业,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巩固和拓展粤东、闽粤赣协作区、京九铁路和沿海铁路沿线等经济腹地,强化汕头市作为闽粤赣经济圈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
“实施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可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压力。”广东省社科院的梁桂全认为,发展海洋经济是广东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30年,广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广东传统的以陆地为轴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关。严峻的现实要求广东从单纯在陆域经济上做文章,转向富饶的海洋寻找出路。
广东省海洋渔业局局长郑伟仪说,广东在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创新性提出“六湾区一半岛”海域划分的理念。“六湾区一半岛”分别是大汕头湾区、环大亚湾湾区、大红海湾区、环珠江口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海陵湾区等6处,一半岛指雷州半岛。
以环珠江口湾区为例,按照《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宜居优质生活圈,我国南方海洋科技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最为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在深圳西海岸,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前海新区重点推进深港合作。东莞岸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广州岸线重点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山岸线重点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海岸线建设滨海新城,重点发展临港工业、航空工业、游艇制造业。珠江口岛群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生态旅游业等。至2015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5万亿元;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