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本身。例如:教歌之前不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再进行朗读歌词、随琴试唱歌词、学习歌曲节奏、学习歌曲曲调的练习,最后又重新学习歌曲的歌词。这样“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相互交替”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用读法、击拍法训练附点节奏,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读,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其实在学生视唱能力低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学会唱一首歌,使用听唱法或部分使用听虽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在唱唱、跳跳、听听、想想、画画中获得。看图自学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分辨小鸡的叫声哪个长,哪个短;让学生自己用动作表现这首儿歌,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长短;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敲出长短;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真正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乐理知识只作“仅仅够用”的解释,使学生能唱会或视奏必学歌普,听懂乐曲即可。
例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学生边听,我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欣赏全曲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出主旋律。课后还要借磁带录音再欣赏呢。
三、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识谱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的兴趣。”我们要时刻注意兴趣的培养,可以说音乐兴趣是基础的基础。让学生少些负担,多些兴趣,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行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用专业艺术标准规范学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情感基础。”
如:歌曲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入为主原则,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倒过来练习歌曲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我校实践证明,90%的学生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久而久之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视唱出来。同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识谱技能用到音乐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能力体验到音乐艺术美。尝到了甜头,学生音乐兴趣自然提高了。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识谱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魅力,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自带了有关音高节奏的游戏,这些游戏在课堂中享有很高的人气,学生百玩不厌。而且光盘里激励性的评价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
除了多媒体课件及游戏外,一些打谱软件也能帮助学生识谱唱谱(适用于中高段学生)。其中如贝音软件(简谱)、Overture(五线谱)这些都是很简单便捷的音乐制作软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有时在学习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录入旋律,然后试着唱一唱。而且这些打谱软件都有直接播放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录入谱子之后马上听,将旋律进行比对。打谱软件不仅能使识谱变得好玩,另外的优点就是学生平时在家里也可以学,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所以适度、有针对性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识谱教学更加方便、有趣味性,从而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识谱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上,要正确认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借助于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一、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本身。例如:教歌之前不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再进行朗读歌词、随琴试唱歌词、学习歌曲节奏、学习歌曲曲调的练习,最后又重新学习歌曲的歌词。这样“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相互交替”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用读法、击拍法训练附点节奏,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读,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其实在学生视唱能力低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学会唱一首歌,使用听唱法或部分使用听虽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在唱唱、跳跳、听听、想想、画画中获得。看图自学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分辨小鸡的叫声哪个长,哪个短;让学生自己用动作表现这首儿歌,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长短;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敲出长短;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真正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乐理知识只作“仅仅够用”的解释,使学生能唱会或视奏必学歌普,听懂乐曲即可。
例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学生边听,我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欣赏全曲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出主旋律。课后还要借磁带录音再欣赏呢。
三、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识谱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的兴趣。”我们要时刻注意兴趣的培养,可以说音乐兴趣是基础的基础。让学生少些负担,多些兴趣,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行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用专业艺术标准规范学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情感基础。”
如:歌曲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入为主原则,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倒过来练习歌曲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我校实践证明,90%的学生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久而久之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视唱出来。同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识谱技能用到音乐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能力体验到音乐艺术美。尝到了甜头,学生音乐兴趣自然提高了。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识谱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魅力,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自带了有关音高节奏的游戏,这些游戏在课堂中享有很高的人气,学生百玩不厌。而且光盘里激励性的评价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
除了多媒体课件及游戏外,一些打谱软件也能帮助学生识谱唱谱(适用于中高段学生)。其中如贝音软件(简谱)、Overture(五线谱)这些都是很简单便捷的音乐制作软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有时在学习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录入旋律,然后试着唱一唱。而且这些打谱软件都有直接播放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录入谱子之后马上听,将旋律进行比对。打谱软件不仅能使识谱变得好玩,另外的优点就是学生平时在家里也可以学,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所以适度、有针对性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识谱教学更加方便、有趣味性,从而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识谱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上,要正确认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借助于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