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通过教学管理的创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基于此,以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研究对象,从管理观念、管理体系与管理平台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进一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步伐。
关键词:创新教学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行,使社会对高等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过硬专业能力,还对学生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有更高标准。基于此,高校作为培养优秀高等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教育场所,既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也要强调思政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多方利益、层次多样,所以必须借助社会中的所有力量共同实现战略目标。作为社会力量中的一员,高校思政教育是宣传、推广国家政策与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起推进作用。所以,本文将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有怎样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年 5 月出版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从乡村振兴视角探索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发展中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
一、林峰等人编著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深入研究了乡村振兴理论与具体实践,并从中获得不小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最先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法和实施策略的著作,对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有理论指引意义。本书以最新时事政策为基底,将推进农村社会产业发展作为主 要 目 的,严格遵守市场准则,从实际角度出发,论述了如何全面规划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怎样促进乡村各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如何加快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活的统筹化发展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与建议,利于人们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操作方案,以充分发挥该战略的经济带动作用。此外,本书还精心筛选、收录了三十余个结合地方特色和定位需求的实际经典案例,且随之附有详实数据与图表,既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国家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形态的认识,也能让读者快速理解书中所述知识理论,具备极佳借鉴性与实用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出现,不但为高校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带来更多实践素材,还可让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中获取更多思政教育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思政水平。由此可看出,乡村振兴下高校创新其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以鄉村振兴为主题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均是为维护农村民众根本利益不受侵害,调动农村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这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所以,乡村振兴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为实现理想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精神基础。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为农民群众谋取福利,基层干部与对应工作人员需尽职尽责地将战略政策落实到位。对此,高校学生作为创建基层队伍的主力军,必须拥有高水平思政素养。换言之,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素质,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最后,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过程中,既可全面了解乡村社会最新发展状况,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乡村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也能让学生潜意识形成帮扶弱势群体、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的道德意识。
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全力激发学生自主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觉悟。从上述内容可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管理者可在借助院校现有教育资源前提下,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为更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形成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一)基于教师为主的教学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逐渐转变,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然而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一改革并未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确保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对教师的管理,加强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分析力度,寻找出其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使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案,以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编写专业课程教材时,应由大量教师参与,引入教师实际的工作经验,确保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材中。
(二)基于研究为主的教学管理观念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理论课程、素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提升培训力度,表现出示范作用;在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有效对各种教学活动融合;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等。而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不仅要构建教材研究部门,还要成立思政探索机构。由此可以发现,课程思政改革时,研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各方面的研究力度:一是各项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哪些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以及教师应具备的职责;二是各个行业与领域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具有哪些作用,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去掉不满足要求的内容;三是在不影响专业课程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如何与思政教育融合等。
三、遵循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作用,积极引用典型教学
范例。高校必须清楚认识到思政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为中心,对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体或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并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个人或是集体的优良思政品质,鼓励学生将其作为模范榜样,以此来加强学生思政觉悟,让学生能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加入乡村振兴发展队伍。
言而总之,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深层次地贯彻与落实,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功能,深化教书育人的作用,培育更多具备过硬专业能力与高水平思政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振兴乡村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充沛动力。鉴于此,高校应重视思政课程教学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创新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让学生敢于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黄淮学院 463000
关键词:创新教学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行,使社会对高等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过硬专业能力,还对学生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有更高标准。基于此,高校作为培养优秀高等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教育场所,既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也要强调思政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多方利益、层次多样,所以必须借助社会中的所有力量共同实现战略目标。作为社会力量中的一员,高校思政教育是宣传、推广国家政策与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起推进作用。所以,本文将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有怎样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年 5 月出版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从乡村振兴视角探索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发展中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
一、林峰等人编著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深入研究了乡村振兴理论与具体实践,并从中获得不小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最先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法和实施策略的著作,对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有理论指引意义。本书以最新时事政策为基底,将推进农村社会产业发展作为主 要 目 的,严格遵守市场准则,从实际角度出发,论述了如何全面规划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怎样促进乡村各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如何加快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活的统筹化发展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与建议,利于人们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操作方案,以充分发挥该战略的经济带动作用。此外,本书还精心筛选、收录了三十余个结合地方特色和定位需求的实际经典案例,且随之附有详实数据与图表,既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国家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形态的认识,也能让读者快速理解书中所述知识理论,具备极佳借鉴性与实用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出现,不但为高校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带来更多实践素材,还可让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中获取更多思政教育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思政水平。由此可看出,乡村振兴下高校创新其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以鄉村振兴为主题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均是为维护农村民众根本利益不受侵害,调动农村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这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所以,乡村振兴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为实现理想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精神基础。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为农民群众谋取福利,基层干部与对应工作人员需尽职尽责地将战略政策落实到位。对此,高校学生作为创建基层队伍的主力军,必须拥有高水平思政素养。换言之,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素质,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最后,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过程中,既可全面了解乡村社会最新发展状况,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乡村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也能让学生潜意识形成帮扶弱势群体、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的道德意识。
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全力激发学生自主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觉悟。从上述内容可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管理者可在借助院校现有教育资源前提下,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为更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形成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一)基于教师为主的教学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逐渐转变,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然而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一改革并未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确保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对教师的管理,加强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分析力度,寻找出其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使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案,以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编写专业课程教材时,应由大量教师参与,引入教师实际的工作经验,确保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材中。
(二)基于研究为主的教学管理观念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理论课程、素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提升培训力度,表现出示范作用;在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有效对各种教学活动融合;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等。而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不仅要构建教材研究部门,还要成立思政探索机构。由此可以发现,课程思政改革时,研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加大各方面的研究力度:一是各项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哪些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以及教师应具备的职责;二是各个行业与领域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具有哪些作用,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去掉不满足要求的内容;三是在不影响专业课程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如何与思政教育融合等。
三、遵循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作用,积极引用典型教学
范例。高校必须清楚认识到思政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为中心,对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体或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并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个人或是集体的优良思政品质,鼓励学生将其作为模范榜样,以此来加强学生思政觉悟,让学生能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加入乡村振兴发展队伍。
言而总之,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深层次地贯彻与落实,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功能,深化教书育人的作用,培育更多具备过硬专业能力与高水平思政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振兴乡村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充沛动力。鉴于此,高校应重视思政课程教学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创新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让学生敢于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黄淮学院 4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