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长速度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的动态变化,动态观察生长速度有助于早期发现体格发育异常.目前关于生长速度的表达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尚缺乏不同发育阶段生长速度的参照值.通过纵向随访观察或横断面调查均可探索生长速度的一般规律.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历次我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的结果,可为建立生长速度参照值提供较为实用的路径,但需经多中心大样本纵向随访进一步论证.这对于及早发现儿童生长速度的异常变化,积极预防体格发育偏离/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机 构】
:
如皋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江苏 如皋226500;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如皋226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长速度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的动态变化,动态观察生长速度有助于早期发现体格发育异常.目前关于生长速度的表达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尚缺乏不同发育阶段生长速度的参照值.通过纵向随访观察或横断面调查均可探索生长速度的一般规律.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历次我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的结果,可为建立生长速度参照值提供较为实用的路径,但需经多中心大样本纵向随访进一步论证.这对于及早发现儿童生长速度的异常变化,积极预防体格发育偏离/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神经源性膀胱(NGB)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指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导致膀胱的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引起下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治疗NGB的方法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等,但效果不佳.近年来发展的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SARS)通过内置电刺激器来重建膀胱的电信号通路,可显著改善NGB的排尿功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改良和发展,SARS结合完全骶神经后根去传入术被认为是重建NGB功能的最佳办法,可使患者达到排尿自控的目的.进一步研究SARS,可进一步改善NGB的治
乳腺恶性肿瘤已成为现代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伴随乳腺癌确诊患者的增加,其相关影像、病理、检验报告、治疗方案的诊疗数据也急剧增长.然而随着医师工作强度的增加,也面临误诊率、漏诊率升高等问题.机器学习可通过海量数据变量揭示数据特征之间的关系、预测事件结局并提供可能的决策,因此广泛应用于乳腺恶性肿瘤的中西医诊疗、并发症的早期识别、肿瘤相关心理干预、风险预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化医疗可以为乳腺癌的传统诊治流程及疾病全方位管理模式提供新思路.
病理性瘢痕可引起皮肤挛缩和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病理性瘢痕治疗方法疗效不佳,且患者依从性较差.激光辅助药物传输(LADD)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疗效显著,且可减少局部用药剂量和浓度,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目前已有多种激光应用于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且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激光还可辅助药物的传输,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未来将多种激光和药物应用于LADD技术可为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以断裂点簇集区(BCR)-艾贝尔逊白血病病毒(ABL)蛋白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费城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但存在许多皮肤不良反应,其中部分不良反应可能与BCR蛋白的功能失调有关.BCR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长臂,参与费城染色体中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BC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独特结构,含有多个功能不同的结构域并调节不同的生理活动,其N端结构域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中央结构域可激活小鸟苷三磷酸(GTP)结合蛋白,C端结构域可使小GTP结合蛋白失活.因此,未来深入研究BCR基因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成熟、新颖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该技术可以用来制造妇产科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用于制造妇产科解剖模型以进行术前辅助诊断、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以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同时,3 D打印模型在妇产科临床医学教育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此外,3 D生物打印已经尝试应用于妇产科组织工程,如制造卵巢生物假体、生物相容性人造羊膜、子宫肌细胞环状模型等.3D打印技术为疾病治疗、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药物作用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牙齿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恒磨牙(TFPM)是建的关键,对儿童颅颌面部发育、口腔健康和功能均有重要意义.由于环境、解剖特点、所处年龄段等因素影响,TFPM的龋坏率高.目前对于混合牙列期TFPM缺损的修复方式包括直接充填修复以及以嵌体类、不锈钢预成冠为主的间接修复.由于TFPM的特殊性,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的修复指南.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以维护TFPM的完整性,对临床医师及患儿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通过改进材料性能和治疗方案等,以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修复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前兆”事件.在未干预的情况下,TIA患者极易进展为脑梗死,及时有效预防和治疗TIA,并对其进行预后评估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因此,寻找评估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及血清生物指标危险因素,其中对于血清生物指标危险因素的临床运用尚存在争议,通过干预血清生物指标危险因素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指由长期高糖引起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局部微血管病理改变.DR的发生发展与遗传、代谢(血糖、血脂、血压)、糖尿病病程等因素密切相关.DR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炎症、氧化应激、多元醇途径、己糖胺途径、细胞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DR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控制代谢紊乱、激光、手术治疗等),但疗效各异.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研究手段均已应用于DR的诊疗,如人工智能应用于DR的筛查、预测和管理,全基因组学研究应用于DR的遗传性等方面.未来多组学联合探究DR的发病机制、构建防控体系以延缓D
瞳孔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目前仍主要依赖传统的手动检查.而应用自动瞳孔测量技术进行定量瞳孔检查,可客观提供数个瞳孔参数,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优于传统的主观评估.自动瞳孔测量技术在心脏停搏后的早期预后预测,颅脑损伤后的颅内压升高及预后预测,危重症患者镇痛深度的监测,以及危重症患者谵妄的早期预测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尚未有指南支持自动瞳孔测量技术在危重症临床环境中常规使用,未来仍需更多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与体内多种代谢紊乱有关,但目前尚无特定的指标可以反映体内动态复杂的代谢变化,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更好地了解T2DM发病机制的生物学基础.代谢组学可以反映小分子代谢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变化的整体水平,可用于探索疾病生理病理变化和监测药物疗效.近年来,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在T2DM及其并发症和中医药治疗的代谢组学研究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1 H-NMR技术可能成为预测T2DM发生发展、开发新药或精准药物治疗监测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