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11点了,刘峻还没有打算休息,他正在忙着赶写一份关于武汉空气质量的年度报告。
这天是1月14日,星期一,武汉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霾中。1月6日以来,武汉天天如此,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这让刘峻意识到,他的数据或许能部分解释这场空气质量危机,他要求自己必须在本星期内完成这份报告。
可是,写完报告又能怎样呢?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刘峻的本职身份是财务软件工程师,并不具备这种专业分析能力。他需要一名有统计基础又懂空气污染的人来提供帮助,不过,这样的人现在还没有出现。
过去一年中,类似于这样的焦虑和孤独,不时出现。在日复一日监测空气质量的过程中,刘峻清楚知道武汉空气的污染程度,也知道,这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足够重视。
刘峻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才一年多时间。
2011年时,一份关于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的研究指出,与国际上其他主流国家相比,中国漏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PM2.5。这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多次雾霾事件中,美国大使馆的报告也跟中国环保局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深深触动了刘峻,2012年3月8日,他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自家楼顶上,第一次开始测量武汉空气质量。从那以后,每天测量两到三次,并在微博上公开。
刘峻那时不可能知道,就是这个引起他警觉的PM2.5,会在一年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袭武汉及其周边地区。
2013年1月10日晚,一辆从北京西开往武汉的动车D2031,在行驶途中突然断电停车。经维修继续行驶一站路后,列车再次出现故障。随后,铁路方面调来一列G字头列车转运乘客,可是该车进站时,也在“砰”的一声巨响后停下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这辆G525次列车才故障排除缓缓启动,抵达武汉火车站时,已经晚点了3个多小时。
对于这次事故,武汉铁路局将其归因于严重的雾霾引发“雾闪”,导致动车断电。事故发生于河南境内,当天河南郑州发布最高霾预警,能见度不足200米,市中心交通一度瘫痪,河南大部能见度小于2000米。
就在雾霾逼停动车的当天,武汉首次进入污染最严重的等级“严重污染”,10日当天污染指数达到359,在环保部12日公布的API指数(空气中最高污染物的指数)最严重的前10个城市中,武汉位居第十,其中不包括PM2.5和臭氧的污染指数。在此之前,武汉已于6日进入重度污染。
虽然没有发生类似于逼停动车这样惊险的事故,武汉多条出城高速在12日遭遇交通管制,不仅如此,长江水面能见度不足千米,轮渡和汽渡也停航数小时。
尽管专家们不停在媒体上呼吁,当空气污染时,最好不要晨练,更不要剧烈运动,年老体弱者、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幼儿应减少外出,外出活动时应戴上棉质口罩,开窗通风要注意时间和频次,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梨子、橙子和橘子,等等。但是,武汉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还是迎来了比去年同期多三成的患者,咳嗽、重感冒、鼻炎、哮喘患者明显增多。
武汉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翠荣和她的同事们,也深为雾霾困惑,因为雾和霾的区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显。“早晨的时候是轻雾或者霾。”1月14日早上7点半,张翠荣穿过灰蒙蒙的街区来到位于汉口金银湖畔的气象台办公楼,看到气象资料显示“空气湿度98%,能见度1.6公里”。
张翠荣不喜欢这样的天气,即便像她这样老资格的气象预报员,在没有环保部门监测的准确数值时,也只能根据空气湿度和能见度粗略判断。“早上湿度比较大的时候是雾,到了中午下午空气湿度降到百分之四五十那就是霾了,有一个雾转霾的天气过程,雾里面含的可能有霾。”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雾和霾都是不利于人们出行的,霾更差一些。”
这样到处灰蒙蒙的日子,家里特别容易脏,不太敢开窗户,心情也会受到影响。“除了这些,没有特别大的明显不适,也没有恐慌。”像大多数已经在武汉生活多年的人一样,张翠荣觉得她都习惯了。1月14日上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张翠荣正在等待一股冷空气的到来,她寄望于16日的冷空气能够把雾霾吹走,“但是风有多大,能够改善到什么时候,现在还难以判断。”
在此之前,武汉也曾经有过特别严重的雾霾。2012年6月11日,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PM2.5浓度在上午9点时还只有41微克/立方米,一个小时后突然骤升至589微克/立方米,瞬时数据甚至接近国家二级标准的6倍。但24小时后,这样的“重污染”已经转为“轻度污染”。
对于那次空气质量异常,刘峻记得,黄色的雾霾中夹杂着刺激性的味道,人们一度传言是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在官方通告中,这次雾霾是由于秸秆焚烧所致,与当时天气静风,逆温层降低等不利于空气扩散的气象条件有关。
目前为止,武汉的PM2.5浓度尚未超过2012年6月11日的峰值589微克/立方米。但与那次的“闪电式袭击”不同,2013年的这一场雾霾打起了持久战,以持续多日严重污染,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
一年前,刘峻打算自测武汉空气质量那会儿,许多人并不了解PM2.5。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刘峻和他在环保圈的朋友们,采取了募捐购买仪器的做法。一台测试仪,需要2.5万元,划分成25元每份,发动人们捐款。2012年3月8日,用募集所得资金购买的PM2.5浓度监测设备,邮购到位。
10个月后,武汉市环保局就2013年的这次雾霾发布预警称,首要污染物为PM2.5,1月9日,环保局在另一份说明中认为,虽然监测数据表明为重度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很多。
“今年1月空气质量状况往年多次出现,但因为按老标准评价,往年API指数对应的污染等级稍好一些。”武汉环保局在9日的情况说明中表示,该市今年1月1日起按新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国控点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3个评价项目(PM2.5、CO、O3),调整了评价时段、评价方法、评价级别、评价类别,收严了评价标准,从而导致评价结果降低的变化。”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胡将军认为,目前武汉并没有发现新的污染源,确实不能说污染比以前严重了多少。“排放的污染物多,再加上气象条件,这一次是全国大范围集中爆发,说明还是跟大气环境有关系。”在胡将军看来,武汉新近开通了地铁,尾气排放等污染应该缓解了一点,然而这次持久性的雾霾说明,对武汉的空气质量还不能太乐观,“气象条件再怎么坏,没有污染物就应该没问题。”
胡将军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关心武汉空气质量的人的看法。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也认为,这么长时间空气持续严重污染,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集中爆发肯定有个积累的过程。”周敬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有时候也可能是几个原因叠加形成的。
早在199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吴国平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1996年,武汉污染点PM2.5浓度达到72.5微克/立方米。颇有意味的是,刘峻过去一年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武汉PM2.5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参照美国空气质量标准(AQI),PM2.5浓度在65.5微克/立方米~150.4微克/立方米区间即为不健康等级。
1月14日,刘峻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统计结果表明,参照美标AQI等级描述,截至2012年12月31日,总共777次的测量结果中,约有6%符合健康等级,27%为中等,近30%对敏感人群不健康,而列为不健康等级的高达37%,其余分别位居非常不健康、危险、一塌糊涂三个严重污染等级。
在777次测量中,最好的记录是2012年9月8日。当天,武汉暴雨转中雨,空气湿度为92,三级北风,能见度可达10公里以上,下午6点测量的PM2.5浓度是4微克/立方米。最糟糕的记录则发生在6月11日。
“我国现阶段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刘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燃煤、工业、汽车、施工不仅直接排放PM2.5,还会通过光化学氧化剂二次反应生成PM2.5,“现在的PM2.5是人造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煤和石油。”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具体到武汉市内的PM2.5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工业排放、餐饮烧烤。“起码有50%来源于汽车尾气。”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武汉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5万辆。此外,在“满城挖”式的大规模建设浪潮中,此时的武汉,有5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
“其实这些都是有办法控制的。”周敬宣表示,只要政府肯狠下决心,放弃一味追求GDP的政绩观,PM2.5的改善并没有那么难,“武汉本身的自然条件不错,江河湖泊多,只要想有所作为,还是有办法解决。”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祥斌非常赞成周敬宣的观点,他认为PM2.5积重难返的根源在于,过去没有纳入监控体系,如今虽然各地开始公布测量结果,但仍然没有纳入地方考核指标。
“需要从立法、执法层面进行推进。”曾祥斌1月14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推出针对性的立法措施,“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机制,这样全社会形成合力,多个城市联控联防效果会更好。”
曾祥斌是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组长,他所关注的这些,正是刘峻接下来想要去推动的。在坚持自测空气近一年之际,武汉市政府终于把PM2.5纳入监测体系,刘峻除了继续观察武汉空气质量之外,更希望自己能够推动公众认知和政府立法、执法。毋庸置疑,他所面对的将是更加艰巨的挑战,因为在过去坚持自测空气的一年中,能够跟刘峻经常就此话题进行讨论的志愿者,也不过是曾祥斌等三四个人。
这天是1月14日,星期一,武汉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霾中。1月6日以来,武汉天天如此,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这让刘峻意识到,他的数据或许能部分解释这场空气质量危机,他要求自己必须在本星期内完成这份报告。
可是,写完报告又能怎样呢?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刘峻的本职身份是财务软件工程师,并不具备这种专业分析能力。他需要一名有统计基础又懂空气污染的人来提供帮助,不过,这样的人现在还没有出现。
过去一年中,类似于这样的焦虑和孤独,不时出现。在日复一日监测空气质量的过程中,刘峻清楚知道武汉空气的污染程度,也知道,这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足够重视。
雾霾逼停动车
刘峻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才一年多时间。
2011年时,一份关于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的研究指出,与国际上其他主流国家相比,中国漏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PM2.5。这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多次雾霾事件中,美国大使馆的报告也跟中国环保局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深深触动了刘峻,2012年3月8日,他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自家楼顶上,第一次开始测量武汉空气质量。从那以后,每天测量两到三次,并在微博上公开。
刘峻那时不可能知道,就是这个引起他警觉的PM2.5,会在一年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袭武汉及其周边地区。
2013年1月10日晚,一辆从北京西开往武汉的动车D2031,在行驶途中突然断电停车。经维修继续行驶一站路后,列车再次出现故障。随后,铁路方面调来一列G字头列车转运乘客,可是该车进站时,也在“砰”的一声巨响后停下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这辆G525次列车才故障排除缓缓启动,抵达武汉火车站时,已经晚点了3个多小时。
对于这次事故,武汉铁路局将其归因于严重的雾霾引发“雾闪”,导致动车断电。事故发生于河南境内,当天河南郑州发布最高霾预警,能见度不足200米,市中心交通一度瘫痪,河南大部能见度小于2000米。
就在雾霾逼停动车的当天,武汉首次进入污染最严重的等级“严重污染”,10日当天污染指数达到359,在环保部12日公布的API指数(空气中最高污染物的指数)最严重的前10个城市中,武汉位居第十,其中不包括PM2.5和臭氧的污染指数。在此之前,武汉已于6日进入重度污染。
虽然没有发生类似于逼停动车这样惊险的事故,武汉多条出城高速在12日遭遇交通管制,不仅如此,长江水面能见度不足千米,轮渡和汽渡也停航数小时。
尽管专家们不停在媒体上呼吁,当空气污染时,最好不要晨练,更不要剧烈运动,年老体弱者、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幼儿应减少外出,外出活动时应戴上棉质口罩,开窗通风要注意时间和频次,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梨子、橙子和橘子,等等。但是,武汉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还是迎来了比去年同期多三成的患者,咳嗽、重感冒、鼻炎、哮喘患者明显增多。
武汉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翠荣和她的同事们,也深为雾霾困惑,因为雾和霾的区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显。“早晨的时候是轻雾或者霾。”1月14日早上7点半,张翠荣穿过灰蒙蒙的街区来到位于汉口金银湖畔的气象台办公楼,看到气象资料显示“空气湿度98%,能见度1.6公里”。
张翠荣不喜欢这样的天气,即便像她这样老资格的气象预报员,在没有环保部门监测的准确数值时,也只能根据空气湿度和能见度粗略判断。“早上湿度比较大的时候是雾,到了中午下午空气湿度降到百分之四五十那就是霾了,有一个雾转霾的天气过程,雾里面含的可能有霾。”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雾和霾都是不利于人们出行的,霾更差一些。”
这样到处灰蒙蒙的日子,家里特别容易脏,不太敢开窗户,心情也会受到影响。“除了这些,没有特别大的明显不适,也没有恐慌。”像大多数已经在武汉生活多年的人一样,张翠荣觉得她都习惯了。1月14日上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张翠荣正在等待一股冷空气的到来,她寄望于16日的冷空气能够把雾霾吹走,“但是风有多大,能够改善到什么时候,现在还难以判断。”
在此之前,武汉也曾经有过特别严重的雾霾。2012年6月11日,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PM2.5浓度在上午9点时还只有41微克/立方米,一个小时后突然骤升至589微克/立方米,瞬时数据甚至接近国家二级标准的6倍。但24小时后,这样的“重污染”已经转为“轻度污染”。
对于那次空气质量异常,刘峻记得,黄色的雾霾中夹杂着刺激性的味道,人们一度传言是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在官方通告中,这次雾霾是由于秸秆焚烧所致,与当时天气静风,逆温层降低等不利于空气扩散的气象条件有关。
目前为止,武汉的PM2.5浓度尚未超过2012年6月11日的峰值589微克/立方米。但与那次的“闪电式袭击”不同,2013年的这一场雾霾打起了持久战,以持续多日严重污染,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
被忽略的PM2.5
一年前,刘峻打算自测武汉空气质量那会儿,许多人并不了解PM2.5。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刘峻和他在环保圈的朋友们,采取了募捐购买仪器的做法。一台测试仪,需要2.5万元,划分成25元每份,发动人们捐款。2012年3月8日,用募集所得资金购买的PM2.5浓度监测设备,邮购到位。
10个月后,武汉市环保局就2013年的这次雾霾发布预警称,首要污染物为PM2.5,1月9日,环保局在另一份说明中认为,虽然监测数据表明为重度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很多。
“今年1月空气质量状况往年多次出现,但因为按老标准评价,往年API指数对应的污染等级稍好一些。”武汉环保局在9日的情况说明中表示,该市今年1月1日起按新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国控点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3个评价项目(PM2.5、CO、O3),调整了评价时段、评价方法、评价级别、评价类别,收严了评价标准,从而导致评价结果降低的变化。”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胡将军认为,目前武汉并没有发现新的污染源,确实不能说污染比以前严重了多少。“排放的污染物多,再加上气象条件,这一次是全国大范围集中爆发,说明还是跟大气环境有关系。”在胡将军看来,武汉新近开通了地铁,尾气排放等污染应该缓解了一点,然而这次持久性的雾霾说明,对武汉的空气质量还不能太乐观,“气象条件再怎么坏,没有污染物就应该没问题。”
胡将军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关心武汉空气质量的人的看法。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也认为,这么长时间空气持续严重污染,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集中爆发肯定有个积累的过程。”周敬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有时候也可能是几个原因叠加形成的。
早在199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吴国平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1996年,武汉污染点PM2.5浓度达到72.5微克/立方米。颇有意味的是,刘峻过去一年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武汉PM2.5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参照美国空气质量标准(AQI),PM2.5浓度在65.5微克/立方米~150.4微克/立方米区间即为不健康等级。
1月14日,刘峻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统计结果表明,参照美标AQI等级描述,截至2012年12月31日,总共777次的测量结果中,约有6%符合健康等级,27%为中等,近30%对敏感人群不健康,而列为不健康等级的高达37%,其余分别位居非常不健康、危险、一塌糊涂三个严重污染等级。
在777次测量中,最好的记录是2012年9月8日。当天,武汉暴雨转中雨,空气湿度为92,三级北风,能见度可达10公里以上,下午6点测量的PM2.5浓度是4微克/立方米。最糟糕的记录则发生在6月11日。
“我国现阶段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刘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燃煤、工业、汽车、施工不仅直接排放PM2.5,还会通过光化学氧化剂二次反应生成PM2.5,“现在的PM2.5是人造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煤和石油。”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具体到武汉市内的PM2.5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工业排放、餐饮烧烤。“起码有50%来源于汽车尾气。”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武汉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5万辆。此外,在“满城挖”式的大规模建设浪潮中,此时的武汉,有5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
“其实这些都是有办法控制的。”周敬宣表示,只要政府肯狠下决心,放弃一味追求GDP的政绩观,PM2.5的改善并没有那么难,“武汉本身的自然条件不错,江河湖泊多,只要想有所作为,还是有办法解决。”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祥斌非常赞成周敬宣的观点,他认为PM2.5积重难返的根源在于,过去没有纳入监控体系,如今虽然各地开始公布测量结果,但仍然没有纳入地方考核指标。
“需要从立法、执法层面进行推进。”曾祥斌1月14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推出针对性的立法措施,“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机制,这样全社会形成合力,多个城市联控联防效果会更好。”
曾祥斌是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组长,他所关注的这些,正是刘峻接下来想要去推动的。在坚持自测空气近一年之际,武汉市政府终于把PM2.5纳入监测体系,刘峻除了继续观察武汉空气质量之外,更希望自己能够推动公众认知和政府立法、执法。毋庸置疑,他所面对的将是更加艰巨的挑战,因为在过去坚持自测空气的一年中,能够跟刘峻经常就此话题进行讨论的志愿者,也不过是曾祥斌等三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