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城(隶属新疆木垒县)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20多年过去了,光阴没夺去什么,街还是那条土街,只是街道两旁多了一些店铺和几栋青砖砌筑的新房。少了的,自然是旧年的土屋。街巷走动的,少有相熟,许多都是陌生面孔。
红山嘴
红山嘴是东城的衣领。
冬天,寒冷彻骨的山风,像一群怪兽,从领口直冲进来,铺天盖地的冷气,把白茫茫的村庄吹得颤颤巍巍的。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红通通的太阳把整座山梁连同阴面山坡上厚厚的白雪映得火红火红的,像给东城围了一条大红围巾。早起喂牲口的人,一边吆喝,一边把牛马赶出圈。冬天,这些大牲口们饮水、喂草都有专人伺候,可以说养尊处优。它们也越发尊荣起来,挺着肥壮肥壮的腰身,在雪地上晃晃悠悠地散着步,晒着太阳。
山坡下,炊烟袅袅的雪屋里不时钻出几个孩子,个个虎头虎脑的,像装在棉衣、棉裤里的小豹子,黑羊羔皮帽,白羊毛围巾,黄军布书包,呼着土豆咸菜味的热气,三三两两排成一列,嘎吱嘎吱地走在上学的路上,雪地上留下了乡村童年的印迹。孩子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鲜艳的红,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大地上最骄傲的红,最可爱的红,也是乡村醒里梦里的红。
傍晚时分,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带上自制的滑雪板、雪爬犁,小鱼似的溜到小河里滑冰,直到大人喊回家吃晚饭。然后,围在小方桌上的煤油灯旁做完功课就睡了。
夜晚,红山嘴上的山风呼呼地吹着。任凭外面世界的寒风怎样猛烈地吹,孩子们在暖呼呼的土炕上早早进入梦乡。土炉旁坐着的母亲们,一针一线纳着鞋底,父亲们说着雪深雪浅、年长岁短,盘算着来年的农事。
世界安静下来,耕牛在圈里反刍,村庄在雪国沉寂,山那边偶尔偷渡的狼惊动了夜警的狗。夜空中的蓝月亮,像秘密天使,把整座古城笼在神秘的幽蓝里。
东城口
东城口是东城的门户。
老辈人讲,东城这个地方,是丝绸古道的一个小驿站。蒙古西征军经过时,叫东吉。清朝时建了座土城,改叫东城。
从远处山上看,东城像一件汗衫。南面的红山嘴是领口,东、西两面的山梁像两只袖子,北面敞开的衣襟,就是东城口,下面是开阔的将军大戈壁。戈壁尽处,是荒无人迹的大漠。
每年春天,旷野刮起的西风肆无忌惮地扯开东城的衣襟,把从戈壁荒漠挟带而来的沙尘往里灌,把村庄吹得灰肠灰肚灰鼻子灰脸。村里人一个个满脸风尘,像赶路人。那时候,猛烈的西风似一个作乱的女魔,恣意癫狂,随性发作,像随时要把一座城刮去,把一段历史刮去,把一切悲欢离合都刮去,连同西风自身。
古城子
我在东城生活了十多年,始终没有看到过完整的城。其实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城墙就只剩下东、西两面了。20世纪80年代又轰倒了一大半。现在,连古城的背影也模糊了。
古城子的城墙,高约10米,墙底宽厚而坚实,墙头约1米宽,胆大的可以在上面跑步,胆小的慢慢吞吞也能过去。城墙里面,以前都是村里的办事机构,还有供销社、银行、信用社、邮电局、电影院什么的。沿外墙居住的人,靠墙吃墙。有依墙建造一座房屋居住的,有沿墙搭建一排牛棚马圈的,有的干脆照着墙挖个窑洞作仓库。老人们讲,城墙的土质很好,用麦草和泥上房顶,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四季保平安。
是啊,这可是东城真正的土。从几百年前的地下挖出来,封土成围,夯筑成墙,坚固有力,它和东城一起见证了历史变迁,经受了风雨的洗礼。
生活在这里的人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几百年来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出过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岁月轻微,时光静寂,村庄安静得像一片空空荡荡的白纸 ,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
旷野的风轻轻吹着世界,也吹着古老的东城。古城里的事物简单而普通,像城墙上散落的黄土一样,像陈年的灰尘一样,散发着各自微弱的亮光,微弱但不渺茫。就像散落屋顶、树梢、河谷、田野的黄土自身,没有高低之分,也无贵贱之别,彼此相依,互相守望。它们自己照料自己,也在照料别人;它们自己照亮自己,也照亮了这片土地。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东城只是一小块,甚至在地图上没有一小点的位置。
现在,我站在碉堡梁上,站在童年的位置上,东城依然十分空阔。空阔而又沉静的古城子,一点城墙的影子也没有了。但是东城村始终清晰着、明亮着。大地上呈现的,是时光匆忙的影子、纷繁的色彩。
在岁月的风景里,大块的云朵驮着天空缓缓移动,光秃秃的碉堡梁驮着岁月缓缓行走,从东城口而来的西风,穿过古城、穿过红山嘴,向密林深处而去。
碉堡梁
其实,碉堡梁就是古城西面的一座秃山,与我家旧宅仅隔一条河,不足1里地远。光秃秃的山顶上有一个圆形土碉堡,就像荒野时代遗留的一段往事。具体什么年代建的,谁也说不清。
儿时的碉堡梁,是一座山,也是乐园。冬天是滑雪场,春天挖野菜。盛夏季节,羊儿们一头钻进满坡青草,碉堡梁就成为孩子们野营的战壕,偶尔派个哨兵,在红荆绿棘丛里数一数露出来的黄牛茶色犄角,又投入了战斗。
太阳落山了,孩子们赶着牛羊回家了。南山谷纵深处,夜晚发情的母狼扭动肥硕的腰臀,向年轻的公狼发出诱惑的信号。夜的世界充满神秘。
碉堡梁后面,野兔、田鼠们搂着它们的孩子在洞穴里熟睡。山野、村庄在夜空中沉寂下来,月亮照着安静的碉堡梁,安详而宁静。
不过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开垦梯田,植树造林,树没活几棵,牧场却没了。后来,碉堡梁上又种了粮食。在这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上,雨水广的年份略有收成。旱年的春天,明知籽粒难收,乡亲们依然从仓库里选好种粮,疏疏朗朗撒入田野,牛耕马秣,不落下一道工序。他们坚信,苍天不薄辛劳,他们是在用汗水祈祷种子发芽、抽穗、结果。
我再次来到碉堡梁,是在去年秋天一个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下午。从碉堡梁向南望去,莽莽苍苍的山梁绵延伸向远方,天地连接处,青紫色的山峦云蒸雾绕。西山尽处的博格达雪峰,宛如一位女神,屹立群山之上,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更加神秘,更加迷人。
而现在,膨胀的人口加速了古城的消逝。20多年过去了,上了年龄的人一茬一茬搬到山后的坟地。年轻人为生活打工,为命运撰写岁月文章,为灵魂呼救。而小的,都变成了陌生面孔。
时光多么残酷啊,轻轻一挥,就将那么多记忆都抹去了,一切都模糊了。惟一清晰的是碉堡梁,它和它里面的故事一样神秘,像童年一样,像现在一样,无法揭密。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心中能拥有一座小城就足够了,不必奢望世界名城宽敞的马路、七彩的街巷。哪怕它像东城一样,只有城之名,没有城之实,仅仅是内心之城,那也已经足够了。是的,我心中只拥有碉堡梁就足够了,不必考虑它有没有高大的乔木,不必追求天下的好山好水。
碉堡梁,古城一样沧桑的碉堡梁。在那个弯腰说话的时代,在那个面朝黄土、背对着太阳生活的年代,在那个只有月夜微光下休息的岁月,它曾经是牧场,给了我童年的快乐;它为东城作屏障,长过树,收过粮;现在,它粗糙的皮肤已失去了青春翠绿,但依然保持了一座山的姿式,伟人一样巍然耸立在古城西面,遮风挡沙。无论岁月多么荒凉,生活多么贫困,只要碉堡梁在,生活就在继续。
红山嘴
红山嘴是东城的衣领。
冬天,寒冷彻骨的山风,像一群怪兽,从领口直冲进来,铺天盖地的冷气,把白茫茫的村庄吹得颤颤巍巍的。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红通通的太阳把整座山梁连同阴面山坡上厚厚的白雪映得火红火红的,像给东城围了一条大红围巾。早起喂牲口的人,一边吆喝,一边把牛马赶出圈。冬天,这些大牲口们饮水、喂草都有专人伺候,可以说养尊处优。它们也越发尊荣起来,挺着肥壮肥壮的腰身,在雪地上晃晃悠悠地散着步,晒着太阳。
山坡下,炊烟袅袅的雪屋里不时钻出几个孩子,个个虎头虎脑的,像装在棉衣、棉裤里的小豹子,黑羊羔皮帽,白羊毛围巾,黄军布书包,呼着土豆咸菜味的热气,三三两两排成一列,嘎吱嘎吱地走在上学的路上,雪地上留下了乡村童年的印迹。孩子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鲜艳的红,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大地上最骄傲的红,最可爱的红,也是乡村醒里梦里的红。
傍晚时分,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带上自制的滑雪板、雪爬犁,小鱼似的溜到小河里滑冰,直到大人喊回家吃晚饭。然后,围在小方桌上的煤油灯旁做完功课就睡了。
夜晚,红山嘴上的山风呼呼地吹着。任凭外面世界的寒风怎样猛烈地吹,孩子们在暖呼呼的土炕上早早进入梦乡。土炉旁坐着的母亲们,一针一线纳着鞋底,父亲们说着雪深雪浅、年长岁短,盘算着来年的农事。
世界安静下来,耕牛在圈里反刍,村庄在雪国沉寂,山那边偶尔偷渡的狼惊动了夜警的狗。夜空中的蓝月亮,像秘密天使,把整座古城笼在神秘的幽蓝里。
东城口
东城口是东城的门户。
老辈人讲,东城这个地方,是丝绸古道的一个小驿站。蒙古西征军经过时,叫东吉。清朝时建了座土城,改叫东城。
从远处山上看,东城像一件汗衫。南面的红山嘴是领口,东、西两面的山梁像两只袖子,北面敞开的衣襟,就是东城口,下面是开阔的将军大戈壁。戈壁尽处,是荒无人迹的大漠。
每年春天,旷野刮起的西风肆无忌惮地扯开东城的衣襟,把从戈壁荒漠挟带而来的沙尘往里灌,把村庄吹得灰肠灰肚灰鼻子灰脸。村里人一个个满脸风尘,像赶路人。那时候,猛烈的西风似一个作乱的女魔,恣意癫狂,随性发作,像随时要把一座城刮去,把一段历史刮去,把一切悲欢离合都刮去,连同西风自身。
古城子
我在东城生活了十多年,始终没有看到过完整的城。其实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城墙就只剩下东、西两面了。20世纪80年代又轰倒了一大半。现在,连古城的背影也模糊了。
古城子的城墙,高约10米,墙底宽厚而坚实,墙头约1米宽,胆大的可以在上面跑步,胆小的慢慢吞吞也能过去。城墙里面,以前都是村里的办事机构,还有供销社、银行、信用社、邮电局、电影院什么的。沿外墙居住的人,靠墙吃墙。有依墙建造一座房屋居住的,有沿墙搭建一排牛棚马圈的,有的干脆照着墙挖个窑洞作仓库。老人们讲,城墙的土质很好,用麦草和泥上房顶,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四季保平安。
是啊,这可是东城真正的土。从几百年前的地下挖出来,封土成围,夯筑成墙,坚固有力,它和东城一起见证了历史变迁,经受了风雨的洗礼。
生活在这里的人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几百年来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出过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岁月轻微,时光静寂,村庄安静得像一片空空荡荡的白纸 ,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
旷野的风轻轻吹着世界,也吹着古老的东城。古城里的事物简单而普通,像城墙上散落的黄土一样,像陈年的灰尘一样,散发着各自微弱的亮光,微弱但不渺茫。就像散落屋顶、树梢、河谷、田野的黄土自身,没有高低之分,也无贵贱之别,彼此相依,互相守望。它们自己照料自己,也在照料别人;它们自己照亮自己,也照亮了这片土地。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东城只是一小块,甚至在地图上没有一小点的位置。
现在,我站在碉堡梁上,站在童年的位置上,东城依然十分空阔。空阔而又沉静的古城子,一点城墙的影子也没有了。但是东城村始终清晰着、明亮着。大地上呈现的,是时光匆忙的影子、纷繁的色彩。
在岁月的风景里,大块的云朵驮着天空缓缓移动,光秃秃的碉堡梁驮着岁月缓缓行走,从东城口而来的西风,穿过古城、穿过红山嘴,向密林深处而去。
碉堡梁
其实,碉堡梁就是古城西面的一座秃山,与我家旧宅仅隔一条河,不足1里地远。光秃秃的山顶上有一个圆形土碉堡,就像荒野时代遗留的一段往事。具体什么年代建的,谁也说不清。
儿时的碉堡梁,是一座山,也是乐园。冬天是滑雪场,春天挖野菜。盛夏季节,羊儿们一头钻进满坡青草,碉堡梁就成为孩子们野营的战壕,偶尔派个哨兵,在红荆绿棘丛里数一数露出来的黄牛茶色犄角,又投入了战斗。
太阳落山了,孩子们赶着牛羊回家了。南山谷纵深处,夜晚发情的母狼扭动肥硕的腰臀,向年轻的公狼发出诱惑的信号。夜的世界充满神秘。
碉堡梁后面,野兔、田鼠们搂着它们的孩子在洞穴里熟睡。山野、村庄在夜空中沉寂下来,月亮照着安静的碉堡梁,安详而宁静。
不过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开垦梯田,植树造林,树没活几棵,牧场却没了。后来,碉堡梁上又种了粮食。在这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上,雨水广的年份略有收成。旱年的春天,明知籽粒难收,乡亲们依然从仓库里选好种粮,疏疏朗朗撒入田野,牛耕马秣,不落下一道工序。他们坚信,苍天不薄辛劳,他们是在用汗水祈祷种子发芽、抽穗、结果。
我再次来到碉堡梁,是在去年秋天一个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下午。从碉堡梁向南望去,莽莽苍苍的山梁绵延伸向远方,天地连接处,青紫色的山峦云蒸雾绕。西山尽处的博格达雪峰,宛如一位女神,屹立群山之上,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更加神秘,更加迷人。
而现在,膨胀的人口加速了古城的消逝。20多年过去了,上了年龄的人一茬一茬搬到山后的坟地。年轻人为生活打工,为命运撰写岁月文章,为灵魂呼救。而小的,都变成了陌生面孔。
时光多么残酷啊,轻轻一挥,就将那么多记忆都抹去了,一切都模糊了。惟一清晰的是碉堡梁,它和它里面的故事一样神秘,像童年一样,像现在一样,无法揭密。
我时常在想,一个人心中能拥有一座小城就足够了,不必奢望世界名城宽敞的马路、七彩的街巷。哪怕它像东城一样,只有城之名,没有城之实,仅仅是内心之城,那也已经足够了。是的,我心中只拥有碉堡梁就足够了,不必考虑它有没有高大的乔木,不必追求天下的好山好水。
碉堡梁,古城一样沧桑的碉堡梁。在那个弯腰说话的时代,在那个面朝黄土、背对着太阳生活的年代,在那个只有月夜微光下休息的岁月,它曾经是牧场,给了我童年的快乐;它为东城作屏障,长过树,收过粮;现在,它粗糙的皮肤已失去了青春翠绿,但依然保持了一座山的姿式,伟人一样巍然耸立在古城西面,遮风挡沙。无论岁月多么荒凉,生活多么贫困,只要碉堡梁在,生活就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