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整体实用性、以人为主体的建筑审美观、建筑形式自由多样,不拘一格这三个方面浅析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楠溪江古村落整体性以人为主体开放自由
楠溪江流域至今仍遗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及宋、明、清历代的古桥、古塔、古亭、古牌坊、古牌楼和古战场等。两岸散布50多个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的苍坡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岩头镇、枫林镇以及“溪山第一”花坦村、埭头村、蓬溪村等等,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群,其数量多,建筑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为国内其它地方所罕见。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着重分析了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这三个特别富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了建筑审美研究,这些古村落虽各自渊源、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可作为整个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般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融于村落,講求天时地利人和,追求融于整个村落的整体实用性美。
“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需求,建筑从诞生之初,就被强调了它的实用性,居住性至今仍是建筑的第一属性。楠溪江古村落作为村民的聚居群落,其中建筑的第一属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所有特征是表现在一个整体中的,不是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存在,而是在设计之初就是将建筑物融于周遭的环境,以一个村落居住空间的形态出现。
楠溪江古村落的形成不同于因人聚少成多,房屋聚少成多的自然过程,楠溪江人大多因战乱整个族群辗转迁徙而来,希望能休养生息。因此,村落的形成,首先根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选址,如最基本的应有土地、水源、山林;然后观山看月,引自然山水进行整体规划,先设立街巷网,再配套沟渠网,村村都是“活水穿村”,几乎每条街、每条巷子都有沟渠,实现生活供水、排水靠自流。这种规划就决定了村子的竖向设计,同时也决定了每座房子的地坪标高。例如芙蓉村的寨墙之内北部和南部都留有不小的空地,没有建屋,但街道和给排水系统已经建成,并且根据街道、沟渠划出房基地来,就是最好的明证。
总的来说,因为先村落选址、整体规划设计,便使得楠溪江古村落中的建筑成为村落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物相对于整个村落的整体实用性被强调,成为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大追求。
强烈的以人为主体的建筑审美观
楠溪江古村落和中国大多数村落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体现出和所有农村人无异的朴实,在楠溪江古村落这种朴实同时也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关怀上,这个特质,从楠溪江古村落几乎村村都有的“公共休闲区域”反映出来。
楠溪江古村落中,多有一个公共休闲交往用的活动中心,它们往往形式经过设计,根据村民的审美,山水相映,杨柳相傍,建成“美的”景观。芙蓉村、渠口村、枫林村等都有一方村外引入活水的“水池”,池中建亭或池外造水榭,围绕着“水池”展开村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如芙蓉村内芙蓉池南北宽13米,东西长43米,有两层阁楼式歇山顶的芙蓉亭在池中偏东,常常的石桥架南北两岸,通向亭中;水亭四周环以“美人靠”,成日有老人们说古道今,孩童嬉戏玩耍;池边有石阶,妇女们一边洗涤一边家里长短,“卖货郎”也必在这亭边歇脚叫卖。根据村民劳作之余,闲暇时光的需求,造池设亭,便于村民玩乐,造就亲切、祥和的公共氛围,实为楠溪江古村落建筑以人为本价值的体现。加之芙蓉池内芙蓉峰倒影成趣、耳畔芙蓉书院书声琅琅,好不羡慕。
建筑形式自由多样,不拘一格
楠溪江古村落最具创造性也最能体现庶民审美文化的当属住宅。《明会典》中规定,庶民住宅只能三间开,但相对偏僻的楠溪江古村落的住宅却很不同,民居多是五、七开间,它们形制多样、形式更是变化自由。在江南其他地区,民宅普遍是封闭、内向的,它们往往连接成片,高墙环抱夹成小巷,只有几个门头点缀长巷,入长巷深处才知有人家。但楠溪江古村落的住宅却让直接就伫立在你面前,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住宅虽都因村落整体规划已然定出了朝向走势,但却块然独立,外向开敞,大致因为村落有寨墙作为防御,单个住宅都采用蛮石或溪石垒成不到人高的矮墙,过往行人都能见到屋内的活动,正屋和两厢的四面都用板壁,开门窗,完全是外向型的设计,更有甚者五开间一幢,不设围墙,加上猪棚牛舍,在几株门前树的映衬下,灵活自然,完全不设防。楠溪江人清淡平实、坦诚率真、潇洒通脱的审美价值跃然纸上。
在楠溪江古村落中,“宗祠”建筑是受士族文化影响最深的建筑样式,并且因为宗祠作为礼制建筑,通常格局严谨,程式化程度很高,但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仍体现出朴素、以人为本和不拘一格来,楠溪江人根据地形、环境和整体布局的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了适用于自己村落的宗祠。例如苍坡村的李氏大宗,面对西池,南临连接西池和东池的一泓水面,它把南侧的廊庑做成了水榭,便于在祠内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使宗祠于水相亲,融进园林景致中去。另外,每个村落的宗祠都设有戏台,辞藻华丽,戏台在宗祠,实为变通之举,道观年间,温州城乡有许多乱弹戏馆,楠溪江也不乏此类戏馆,族人们发现禁不住这样的戏,索性就将戏引入宗祠中,一方面敬祖酬神,更重要的也丰富了村民闲暇生活,实在灵活善变。
参考文献:
⑴乡土中国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陈志华文:李玉祥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⑵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三联书店 2006
关键词:楠溪江古村落整体性以人为主体开放自由
楠溪江流域至今仍遗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及宋、明、清历代的古桥、古塔、古亭、古牌坊、古牌楼和古战场等。两岸散布50多个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的苍坡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岩头镇、枫林镇以及“溪山第一”花坦村、埭头村、蓬溪村等等,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群,其数量多,建筑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为国内其它地方所罕见。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古村落的资料,实地走访十余个古村落,着重分析了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这三个特别富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了建筑审美研究,这些古村落虽各自渊源、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可作为整个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般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融于村落,講求天时地利人和,追求融于整个村落的整体实用性美。
“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需求,建筑从诞生之初,就被强调了它的实用性,居住性至今仍是建筑的第一属性。楠溪江古村落作为村民的聚居群落,其中建筑的第一属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所有特征是表现在一个整体中的,不是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存在,而是在设计之初就是将建筑物融于周遭的环境,以一个村落居住空间的形态出现。
楠溪江古村落的形成不同于因人聚少成多,房屋聚少成多的自然过程,楠溪江人大多因战乱整个族群辗转迁徙而来,希望能休养生息。因此,村落的形成,首先根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选址,如最基本的应有土地、水源、山林;然后观山看月,引自然山水进行整体规划,先设立街巷网,再配套沟渠网,村村都是“活水穿村”,几乎每条街、每条巷子都有沟渠,实现生活供水、排水靠自流。这种规划就决定了村子的竖向设计,同时也决定了每座房子的地坪标高。例如芙蓉村的寨墙之内北部和南部都留有不小的空地,没有建屋,但街道和给排水系统已经建成,并且根据街道、沟渠划出房基地来,就是最好的明证。
总的来说,因为先村落选址、整体规划设计,便使得楠溪江古村落中的建筑成为村落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物相对于整个村落的整体实用性被强调,成为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一大追求。
强烈的以人为主体的建筑审美观
楠溪江古村落和中国大多数村落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体现出和所有农村人无异的朴实,在楠溪江古村落这种朴实同时也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关怀上,这个特质,从楠溪江古村落几乎村村都有的“公共休闲区域”反映出来。
楠溪江古村落中,多有一个公共休闲交往用的活动中心,它们往往形式经过设计,根据村民的审美,山水相映,杨柳相傍,建成“美的”景观。芙蓉村、渠口村、枫林村等都有一方村外引入活水的“水池”,池中建亭或池外造水榭,围绕着“水池”展开村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如芙蓉村内芙蓉池南北宽13米,东西长43米,有两层阁楼式歇山顶的芙蓉亭在池中偏东,常常的石桥架南北两岸,通向亭中;水亭四周环以“美人靠”,成日有老人们说古道今,孩童嬉戏玩耍;池边有石阶,妇女们一边洗涤一边家里长短,“卖货郎”也必在这亭边歇脚叫卖。根据村民劳作之余,闲暇时光的需求,造池设亭,便于村民玩乐,造就亲切、祥和的公共氛围,实为楠溪江古村落建筑以人为本价值的体现。加之芙蓉池内芙蓉峰倒影成趣、耳畔芙蓉书院书声琅琅,好不羡慕。
建筑形式自由多样,不拘一格
楠溪江古村落最具创造性也最能体现庶民审美文化的当属住宅。《明会典》中规定,庶民住宅只能三间开,但相对偏僻的楠溪江古村落的住宅却很不同,民居多是五、七开间,它们形制多样、形式更是变化自由。在江南其他地区,民宅普遍是封闭、内向的,它们往往连接成片,高墙环抱夹成小巷,只有几个门头点缀长巷,入长巷深处才知有人家。但楠溪江古村落的住宅却让直接就伫立在你面前,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住宅虽都因村落整体规划已然定出了朝向走势,但却块然独立,外向开敞,大致因为村落有寨墙作为防御,单个住宅都采用蛮石或溪石垒成不到人高的矮墙,过往行人都能见到屋内的活动,正屋和两厢的四面都用板壁,开门窗,完全是外向型的设计,更有甚者五开间一幢,不设围墙,加上猪棚牛舍,在几株门前树的映衬下,灵活自然,完全不设防。楠溪江人清淡平实、坦诚率真、潇洒通脱的审美价值跃然纸上。
在楠溪江古村落中,“宗祠”建筑是受士族文化影响最深的建筑样式,并且因为宗祠作为礼制建筑,通常格局严谨,程式化程度很高,但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仍体现出朴素、以人为本和不拘一格来,楠溪江人根据地形、环境和整体布局的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了适用于自己村落的宗祠。例如苍坡村的李氏大宗,面对西池,南临连接西池和东池的一泓水面,它把南侧的廊庑做成了水榭,便于在祠内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使宗祠于水相亲,融进园林景致中去。另外,每个村落的宗祠都设有戏台,辞藻华丽,戏台在宗祠,实为变通之举,道观年间,温州城乡有许多乱弹戏馆,楠溪江也不乏此类戏馆,族人们发现禁不住这样的戏,索性就将戏引入宗祠中,一方面敬祖酬神,更重要的也丰富了村民闲暇生活,实在灵活善变。
参考文献:
⑴乡土中国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陈志华文:李玉祥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⑵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三联书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