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是指在称呼某人或某物时所用的词语。在与人交际过程中,称呼语是能让他人体会到的,体现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态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地位,是语言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作为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称呼,既受传统文化又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大学生之间的校内称呼语
密友 所谓的密友是亲密要好的朋友,并不一定是室友或是同班的,有时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学院的。密友们常常称呼是:“亲,你吃饭没?一起出来吃呗!”但由于“亲”会使人联想到“亲爱的”,所以这个称呼还是在密友中流传较广。很少会有大学生见谁都叫“亲”的,否则会招致他人的反感,而且会给人一种轻浮之感。密友间常常也会称呼“亲爱的”“宝贝儿”“小宝贝”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密友间常用的称呼。
室友 同一寝室(宿舍)内学生的称呼,随着每个寝室特有的故事而变得极其个性。比较多的是根据生日大小排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一般寝室长比较特殊,室友都会叫她(他)“舍长”。室友有时也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即大学生们所谓的典故,而给室友起外号,一个人叫后在整个寝室流传,但一般不在寝室外叫这类外号,担心影响室友的形象受损和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班内同学 有称同学职务的,如班长、学委等;有称呼名字的,但一般不带姓,否则显得生疏;有用“老 姓”或“小 姓”;也有一些采用眼神对视、同时微笑点头、并不说话这种零称呼的方式,特别是男、女生之间。
认识的校友 面对男校友,根据年级的高低而称呼不同,如:学长、学兄、学哥、(小)学弟,这样显得礼貌;面对女校友时,根据年级高低而称呼也不同,如:学姐、(小)学妹。不过,通常面对学姐时,特别是工作活动中一定不能是零称呼或者直呼其名,因为学哥不一定介意而学姐比较敏感十分介意称呼的礼貌,大学生应该注意。称呼与自己同年级的,就随意多了,如:小瓶友(小朋友)、这位童鞋(同学)、小子、美女、丫头、丫头片子、丫儿。
大学生称呼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零称呼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个现象反映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学长甚至是老师时,都没有任何称呼,极不礼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尊重长辈、礼貌待人相悖。大学是教书更应是育人的地方,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言一行有时都会影响一个人命运,所以老师应该提点学生,学生自己也应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情况是大学生不知如何称呼的尴尬之举,大学校园中常会看见一些同学打扮得过于中性,难以辨认到底是学哥还是学姐的情况下,一时不知如何称呼,于是便选择了零称呼,此种情况下可以理解。
二是面对称呼语中的外号,称者与被称者存在对称呼的双重判断标准。对于一些称呼,如 “小屁孩”“二货”“肥婆”“大猪”“驴驴”“陀陀”“便便”等,称者认为是很有趣的,又体现了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可以加固两个人的关系;但被称呼者往往认为是难听、恶心、腻歪、影响形象、低俗、肉麻、不雅、做作、不尊重人甚至有些侮辱人的。这样的认知矛盾,就有可能导致同学间的芥蒂与冲突,所以大学生在使用时应该谨慎。
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着高等教育,他们青春活力、敢于使用各种带有时代特征的称呼语言,但是也要注意对象、场合的使用,以达到更好地与他人交际的目的。这也是大学生学习交际语言学一种实践。
大学生之间的校内称呼语
密友 所谓的密友是亲密要好的朋友,并不一定是室友或是同班的,有时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学院的。密友们常常称呼是:“亲,你吃饭没?一起出来吃呗!”但由于“亲”会使人联想到“亲爱的”,所以这个称呼还是在密友中流传较广。很少会有大学生见谁都叫“亲”的,否则会招致他人的反感,而且会给人一种轻浮之感。密友间常常也会称呼“亲爱的”“宝贝儿”“小宝贝”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密友间常用的称呼。
室友 同一寝室(宿舍)内学生的称呼,随着每个寝室特有的故事而变得极其个性。比较多的是根据生日大小排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一般寝室长比较特殊,室友都会叫她(他)“舍长”。室友有时也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即大学生们所谓的典故,而给室友起外号,一个人叫后在整个寝室流传,但一般不在寝室外叫这类外号,担心影响室友的形象受损和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班内同学 有称同学职务的,如班长、学委等;有称呼名字的,但一般不带姓,否则显得生疏;有用“老 姓”或“小 姓”;也有一些采用眼神对视、同时微笑点头、并不说话这种零称呼的方式,特别是男、女生之间。
认识的校友 面对男校友,根据年级的高低而称呼不同,如:学长、学兄、学哥、(小)学弟,这样显得礼貌;面对女校友时,根据年级高低而称呼也不同,如:学姐、(小)学妹。不过,通常面对学姐时,特别是工作活动中一定不能是零称呼或者直呼其名,因为学哥不一定介意而学姐比较敏感十分介意称呼的礼貌,大学生应该注意。称呼与自己同年级的,就随意多了,如:小瓶友(小朋友)、这位童鞋(同学)、小子、美女、丫头、丫头片子、丫儿。
大学生称呼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零称呼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个现象反映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学长甚至是老师时,都没有任何称呼,极不礼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尊重长辈、礼貌待人相悖。大学是教书更应是育人的地方,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言一行有时都会影响一个人命运,所以老师应该提点学生,学生自己也应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情况是大学生不知如何称呼的尴尬之举,大学校园中常会看见一些同学打扮得过于中性,难以辨认到底是学哥还是学姐的情况下,一时不知如何称呼,于是便选择了零称呼,此种情况下可以理解。
二是面对称呼语中的外号,称者与被称者存在对称呼的双重判断标准。对于一些称呼,如 “小屁孩”“二货”“肥婆”“大猪”“驴驴”“陀陀”“便便”等,称者认为是很有趣的,又体现了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可以加固两个人的关系;但被称呼者往往认为是难听、恶心、腻歪、影响形象、低俗、肉麻、不雅、做作、不尊重人甚至有些侮辱人的。这样的认知矛盾,就有可能导致同学间的芥蒂与冲突,所以大学生在使用时应该谨慎。
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着高等教育,他们青春活力、敢于使用各种带有时代特征的称呼语言,但是也要注意对象、场合的使用,以达到更好地与他人交际的目的。这也是大学生学习交际语言学一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