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校期间感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有时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现在高校在学生行为的培养上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的体育也应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达到“修正人行为举止”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行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16-03
在高校屡次出现大学生自杀事件,尤其是像马加爵这类社会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出现时,人们在惊呼: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他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与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发生了如此大的反差。高校教育应该怎样教育、疏导他们?当然现在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心理咨询疏导中心、安全预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但是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也要理解高校教育对学生行为影响的一些理论依据,同时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的课程及其他主要课堂延伸场所的功能要了解清楚。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同时教育具有促进人的观念、智力与能力、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功能。[1]
这一提法推进了我们对教育归属的认识,实现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活动对人的影响到干预的认识转化,这一转化具有革命性意义。
一般来说,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系统性、规模性和组织性。换言之,教育事业是由多种教育活动构成的,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学校教育活动。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即爱的干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出的基本行为。[2]只有促进个人良性发展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体育教育具有“修正人的举止”的独特功能,进行社会行为健康教育又是未来社会与高品位文化结合的发展态势。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高等教育又是绝大数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也应在学生行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独特环境条件,对于培养学生不断地在课堂活动及其他活动中克服客观和主观条件上的一些困难,在克服种种困难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使这些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进取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身体活动不但给机体施加刺激,还引起各种心理感受,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使个体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校体育作为人生求学阶段最受重视、也对人最有益处的时期,更应通过课堂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首先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要有示范作用,从衣着、语言、行为、组织教学、知识底蕴等方面着手,在学生面前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性目标,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言:“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尤其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更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现在高校体育普遍实行了俱乐部选修项目制,如果学生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有益),当然这类集体项目并不排斥个人的突出行为,只要他的个人行为建立在集体意识之上,建立在尊重对手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学生选择跆拳道、武术等项目时,应首先强调这类项目强身健体的功能,然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学生选择健美操项目时,既可以展现出他们青春的活力,又可以展现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同时体育还具有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焦虑的功能,因为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摆脱痛苦和烦恼,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像马加爵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平时心理压力的堆积,却又没有一个正常合理的发泄通道,最终导致心理的失衡。假如他能积极与人沟通、交流,或者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将这些堆积的不良因素排除掉,这样的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其次,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性感等。[3]所以说通过体育课程及活动这一平台可以修正学生日常行为,充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进而使其成为谈吐优雅、行为规范,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排泄压力的一些方法就成为进入社会前的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高校体育应该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进入社会前的不当行为进行最后修正,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在当今社会,团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挖掘团队成员主体意识的同时,团队成员民主、团结、协作能力也可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及课后训练中得以锻炼培养,特别是前面提到的一些球类集体项目;如果团队意识培养起来了,他们的集体意识甚至国家意识就容易培养起来。当然这里也不反对能表现出具有独特、创造性行为的个体,他们的存在对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体育又给了这些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还有就是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后训练尤其是比赛中有赢有输,赢了固然值得高兴,但输了也不必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只要认真分析,搞清输的原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它也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当然体育活动中亦有规则的限制,而不是任性而为,也就是说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要在规则的框架之内,超出了框架范围就会有惩罚,进入社会后,自己的行为也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范围内。另外,大学时期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从而使这种良好的体育行为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
同时,高等体育对改变当前社会的冷漠行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中许多项目的开展需要互助互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好、和谐。总之,高校体育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特殊阶段,应该通过体育这一平台,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态,培养积极、团结、乐观、健康、向上和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由说教型变化成自主型、示范型,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59.
[2]赵冲.如何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5-17.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36,32-33.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行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16-03
在高校屡次出现大学生自杀事件,尤其是像马加爵这类社会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出现时,人们在惊呼: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他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与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发生了如此大的反差。高校教育应该怎样教育、疏导他们?当然现在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心理咨询疏导中心、安全预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但是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也要理解高校教育对学生行为影响的一些理论依据,同时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的课程及其他主要课堂延伸场所的功能要了解清楚。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同时教育具有促进人的观念、智力与能力、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功能。[1]
这一提法推进了我们对教育归属的认识,实现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活动对人的影响到干预的认识转化,这一转化具有革命性意义。
一般来说,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系统性、规模性和组织性。换言之,教育事业是由多种教育活动构成的,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学校教育活动。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即爱的干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出的基本行为。[2]只有促进个人良性发展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体育教育具有“修正人的举止”的独特功能,进行社会行为健康教育又是未来社会与高品位文化结合的发展态势。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高等教育又是绝大数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也应在学生行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独特环境条件,对于培养学生不断地在课堂活动及其他活动中克服客观和主观条件上的一些困难,在克服种种困难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使这些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进取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身体活动不但给机体施加刺激,还引起各种心理感受,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使个体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校体育作为人生求学阶段最受重视、也对人最有益处的时期,更应通过课堂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首先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要有示范作用,从衣着、语言、行为、组织教学、知识底蕴等方面着手,在学生面前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性目标,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言:“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尤其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更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现在高校体育普遍实行了俱乐部选修项目制,如果学生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有益),当然这类集体项目并不排斥个人的突出行为,只要他的个人行为建立在集体意识之上,建立在尊重对手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学生选择跆拳道、武术等项目时,应首先强调这类项目强身健体的功能,然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学生选择健美操项目时,既可以展现出他们青春的活力,又可以展现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同时体育还具有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焦虑的功能,因为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摆脱痛苦和烦恼,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像马加爵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平时心理压力的堆积,却又没有一个正常合理的发泄通道,最终导致心理的失衡。假如他能积极与人沟通、交流,或者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将这些堆积的不良因素排除掉,这样的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其次,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性感等。[3]所以说通过体育课程及活动这一平台可以修正学生日常行为,充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进而使其成为谈吐优雅、行为规范,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排泄压力的一些方法就成为进入社会前的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高校体育应该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进入社会前的不当行为进行最后修正,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在当今社会,团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挖掘团队成员主体意识的同时,团队成员民主、团结、协作能力也可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及课后训练中得以锻炼培养,特别是前面提到的一些球类集体项目;如果团队意识培养起来了,他们的集体意识甚至国家意识就容易培养起来。当然这里也不反对能表现出具有独特、创造性行为的个体,他们的存在对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体育又给了这些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还有就是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后训练尤其是比赛中有赢有输,赢了固然值得高兴,但输了也不必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只要认真分析,搞清输的原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它也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当然体育活动中亦有规则的限制,而不是任性而为,也就是说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要在规则的框架之内,超出了框架范围就会有惩罚,进入社会后,自己的行为也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范围内。另外,大学时期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从而使这种良好的体育行为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
同时,高等体育对改变当前社会的冷漠行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中许多项目的开展需要互助互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好、和谐。总之,高校体育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特殊阶段,应该通过体育这一平台,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态,培养积极、团结、乐观、健康、向上和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由说教型变化成自主型、示范型,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59.
[2]赵冲.如何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5-17.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