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内阅读环节,金明小学就“怎样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为探究课题,有过如下教改尝试。
关键词:阅读;课改;朗读
一、设计路径 引领探究
先从课前做起。新教材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非常明确,如五年级下册,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老师为学生设计“单元预习卡”,上课时再为他们设计一张“每课预习卡”,以此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专题“走进西部”,我们这样设计:祖国广袤西部,历史上曾鼎盛,亦闭塞。今天西部大开发号角已吹响,建设者前赴后继为之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让我们走进西部吧。请看要求:
①找一找:搜集有关西部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料了解西部资源。②理一理:整理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资料,针对单元课文顺序作相应安排。
又如《草原》一课的设计:带领同学们去领略草原美丽风光。请看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优美词语。③写出插图感想所见所想。④质疑,提问。
二、解文本 整合资源
准确解读文本作为授课核心,整合知识。
比如阅读《翠鸟》文末老渔翁说翠鸟的感情丰富的一段话,须注意准确把握人物情感所在,是在对翠鸟的喜爱而不是失望,这是容易混淆的。
怎样准确解读文本呢?
课文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由此指导青年教师把注意力指向后两个问题,来从文中选择对整篇课文具有覆盖面和穿透力的两三个生长点,问题则易于迎刃而解。
然后融会课文贯通知识点,有机整合预设,形成立体教育。
例如:我校教师赵欣在解读《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又扩展解读李白《赠汪伦》一诗。解读《墨梅》,加入了《白梅》,以开阔学生理解背景。
再如:为读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长相思》,赵欣又介绍了纳兰的《如梦令》。两词写景言情大同,皆塑造了旅人的孤寂形象,意蕴深远。这样在比较中鉴别,揭示新颖深刻的意义。
由此强化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读写结合 协调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自多阅读和勤练笔,而适当的训练点则是关键。
例如:一年级张瑞娟老师在教学《四季》一课,请孩子仿照课文《四季》编诗,孩子们热情高,想象力丰富,写诗如下:
桃花红红,它对春雨说,我是春天。
知了声声,它对绿叶说,我是夏天。
菊花香香,它对蜜蜂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对北风说,我就是冬天。
这样自然抒发感情而不是为了作文而去写,孩子们感到了写作的自由快乐!
四、自然朗读体验情感
在学校组织的比赛课上,老师们很重视朗读。可有的教师指导朗读把一个词语或句子从课文中独立了出来,用“请你把××读出来”的提示,要学生读出这样或那样的感情。比如:
你能把红军的机智勇敢读出来吗?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把鸟儿的“多”读出来。
这样读课文,会语调忽快忽慢,为特意强调而把个别词语读重,听起来拿腔拿调。而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草原》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做法,却能给人以良好启示:
师:当我们置身于茫茫大草原,放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生:蓝天、白云、绿草、野花、牛马羊成群……
师:如在画中啊!(音乐渐起,舒缓优美)
师:(引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的天……
生:(心领神会,自然跟读)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
教师情感导读和音乐唤起了孩子们无穷想象,他们读得表情专注,眼神闪亮憧憬,情趣与爱的童心生焉。
好的朗读,“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
总之,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守平常心,面对真学情,认真备课,使教学过程实在而有成效。“家常课”就像溪边荠菜花,不事张扬华丽,用朴素色彩,诠释出阅读教学真谛,以绚丽课改春天。
关键词:阅读;课改;朗读
一、设计路径 引领探究
先从课前做起。新教材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非常明确,如五年级下册,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老师为学生设计“单元预习卡”,上课时再为他们设计一张“每课预习卡”,以此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专题“走进西部”,我们这样设计:祖国广袤西部,历史上曾鼎盛,亦闭塞。今天西部大开发号角已吹响,建设者前赴后继为之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让我们走进西部吧。请看要求:
①找一找:搜集有关西部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料了解西部资源。②理一理:整理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资料,针对单元课文顺序作相应安排。
又如《草原》一课的设计:带领同学们去领略草原美丽风光。请看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优美词语。③写出插图感想所见所想。④质疑,提问。
二、解文本 整合资源
准确解读文本作为授课核心,整合知识。
比如阅读《翠鸟》文末老渔翁说翠鸟的感情丰富的一段话,须注意准确把握人物情感所在,是在对翠鸟的喜爱而不是失望,这是容易混淆的。
怎样准确解读文本呢?
课文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由此指导青年教师把注意力指向后两个问题,来从文中选择对整篇课文具有覆盖面和穿透力的两三个生长点,问题则易于迎刃而解。
然后融会课文贯通知识点,有机整合预设,形成立体教育。
例如:我校教师赵欣在解读《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又扩展解读李白《赠汪伦》一诗。解读《墨梅》,加入了《白梅》,以开阔学生理解背景。
再如:为读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长相思》,赵欣又介绍了纳兰的《如梦令》。两词写景言情大同,皆塑造了旅人的孤寂形象,意蕴深远。这样在比较中鉴别,揭示新颖深刻的意义。
由此强化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读写结合 协调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自多阅读和勤练笔,而适当的训练点则是关键。
例如:一年级张瑞娟老师在教学《四季》一课,请孩子仿照课文《四季》编诗,孩子们热情高,想象力丰富,写诗如下:
桃花红红,它对春雨说,我是春天。
知了声声,它对绿叶说,我是夏天。
菊花香香,它对蜜蜂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对北风说,我就是冬天。
这样自然抒发感情而不是为了作文而去写,孩子们感到了写作的自由快乐!
四、自然朗读体验情感
在学校组织的比赛课上,老师们很重视朗读。可有的教师指导朗读把一个词语或句子从课文中独立了出来,用“请你把××读出来”的提示,要学生读出这样或那样的感情。比如:
你能把红军的机智勇敢读出来吗?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把鸟儿的“多”读出来。
这样读课文,会语调忽快忽慢,为特意强调而把个别词语读重,听起来拿腔拿调。而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草原》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做法,却能给人以良好启示:
师:当我们置身于茫茫大草原,放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生:蓝天、白云、绿草、野花、牛马羊成群……
师:如在画中啊!(音乐渐起,舒缓优美)
师:(引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的天……
生:(心领神会,自然跟读)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
教师情感导读和音乐唤起了孩子们无穷想象,他们读得表情专注,眼神闪亮憧憬,情趣与爱的童心生焉。
好的朗读,“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
总之,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守平常心,面对真学情,认真备课,使教学过程实在而有成效。“家常课”就像溪边荠菜花,不事张扬华丽,用朴素色彩,诠释出阅读教学真谛,以绚丽课改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