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石油和石油勘探,有人会想起广袤沙漠中的黄金石油城,有人会想起“铁人”王进喜和他握着刹把钻井的样子,还有人会想起《山楂树之恋》中身为石油勘探者的帅气男主角。殊不知,真正寻找石油的先锋是奋战在石油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我国95%以上的石油地质储量是他们通过物探方法找到的。
在这些勘探者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学数学专业出身,却从事着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信息与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把精准的数理计算方法带到石油勘探领域,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实现信号去噪的方法以及基于HHT的点谱白化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在数学力学与石油勘探之间游刃有余地行走。他甘于清苦与寂寞,却为中国的石油勘探行业赢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淡然表示:“我所做的,不过是在数学跟石油勘探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曹思远。
从数学到石油勘探
1978年,16岁的曹思远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力学系。大学毕业后,曹思远留母校任教,成了一名年轻的大学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申请的一个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批准。曹思远从此与石油物探结下了不解之缘,踏上了一条解密苍茫大地、探求自然奥秘之路。
随着工作的展开,深感自己知识不够的曹思远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牟永光。在牟永光的悉心指导下,曹思远第一次将属于三个不同学科的内容,即调和分析中的小波理论,非线性学科中的分形理论和地球物理学科中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题为《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和分形研究中的应用》的博士论文,得到了业内行家的高度评价。
1996年曹思远在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又回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讲台上。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一名大学老师,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
激情是创新的源泉
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石油勘探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地震资料的去噪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精度数据处理的需要,新理论方法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曹思远在博士毕业之初,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人脉资源,有的只是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拿到任何一个地震数据资料,他都如获至宝,在数据中寻找真理,在图像中探求规律。付出过太多的激情,也面对过太多的劳而无功;编过太多的程序,也有太多的程序因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而中断搁浅。
即便是这样,但曹思远激情未减,脚步未缓。天道酬勤,曹思远通过多年实践研究,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地震去噪”的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该专利成为教育部所属高校数十万个国家发明专利中仅有两个获奖专利之一,获得了当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曹思远向记者介绍说,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中,很多有效的信号成分,由于能量弱,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噪声中。对于能看到一些信号影子的记录,人们已经发展出了不少好的去噪方法;但对于看不到信号的记录,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将有用弱信号和无用噪声分离出来。曹思远就是基于这样的问题,用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开创性地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去噪方法的有用弱信号提取法。
在这些记录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些杂乱无章的随机噪声,而看不到与它们混在一起的弱信号。如何从这无序的信号中,去寻找能量很弱的有效信号,是他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它也是很多学科中的难点。而曹思远在本项专利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无须大量的观测样本,也无须信号的先验信息,就可实现信号与噪声的有效分离;过程简单、计算速度快、应用方便灵活。经过该方法求取的地震信号具有信噪比高、振幅保真的特点。因此这项专利对我国的物探技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学科的信号处理也具有广泛而独特的应用价值。
耕耘于无声处
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涉及地球物理、石油测井、油藏工程、石油地质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需要协同作战、团队合作。在技术研发进程中,曹思远经常与实验室的其他成员,或者是其他院系的老师通力合作,使得创新与突破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工作中,曹思远不管做什么都追求更高的水平。夜深人静之际,他就将白天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头到尾思考一遍,许多新的思路就在这种反复思考中产生。他从不轻信前人的结论,而坚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思远在学校还承担了储层地球物理、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新技术、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空间解析几何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多年来,曹思远参加并负责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及多项973、863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在各级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两次、省部级科技奖励四次、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其中,还有六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二十多年披肝沥胆,二十多年不懈探求。曹思远希望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仍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解决更多的油田勘探开发难题,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国际领先技术与理念,为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这些勘探者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学数学专业出身,却从事着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信息与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把精准的数理计算方法带到石油勘探领域,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实现信号去噪的方法以及基于HHT的点谱白化的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在数学力学与石油勘探之间游刃有余地行走。他甘于清苦与寂寞,却为中国的石油勘探行业赢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淡然表示:“我所做的,不过是在数学跟石油勘探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曹思远。
从数学到石油勘探
1978年,16岁的曹思远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力学系。大学毕业后,曹思远留母校任教,成了一名年轻的大学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申请的一个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批准。曹思远从此与石油物探结下了不解之缘,踏上了一条解密苍茫大地、探求自然奥秘之路。
随着工作的展开,深感自己知识不够的曹思远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牟永光。在牟永光的悉心指导下,曹思远第一次将属于三个不同学科的内容,即调和分析中的小波理论,非线性学科中的分形理论和地球物理学科中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题为《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和分形研究中的应用》的博士论文,得到了业内行家的高度评价。
1996年曹思远在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又回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讲台上。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一名大学老师,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
激情是创新的源泉
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石油勘探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地震资料的去噪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精度数据处理的需要,新理论方法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曹思远在博士毕业之初,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人脉资源,有的只是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拿到任何一个地震数据资料,他都如获至宝,在数据中寻找真理,在图像中探求规律。付出过太多的激情,也面对过太多的劳而无功;编过太多的程序,也有太多的程序因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而中断搁浅。
即便是这样,但曹思远激情未减,脚步未缓。天道酬勤,曹思远通过多年实践研究,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地震去噪”的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该专利成为教育部所属高校数十万个国家发明专利中仅有两个获奖专利之一,获得了当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曹思远向记者介绍说,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中,很多有效的信号成分,由于能量弱,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噪声中。对于能看到一些信号影子的记录,人们已经发展出了不少好的去噪方法;但对于看不到信号的记录,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将有用弱信号和无用噪声分离出来。曹思远就是基于这样的问题,用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开创性地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去噪方法的有用弱信号提取法。
在这些记录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些杂乱无章的随机噪声,而看不到与它们混在一起的弱信号。如何从这无序的信号中,去寻找能量很弱的有效信号,是他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它也是很多学科中的难点。而曹思远在本项专利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无须大量的观测样本,也无须信号的先验信息,就可实现信号与噪声的有效分离;过程简单、计算速度快、应用方便灵活。经过该方法求取的地震信号具有信噪比高、振幅保真的特点。因此这项专利对我国的物探技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学科的信号处理也具有广泛而独特的应用价值。
耕耘于无声处
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涉及地球物理、石油测井、油藏工程、石油地质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需要协同作战、团队合作。在技术研发进程中,曹思远经常与实验室的其他成员,或者是其他院系的老师通力合作,使得创新与突破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工作中,曹思远不管做什么都追求更高的水平。夜深人静之际,他就将白天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头到尾思考一遍,许多新的思路就在这种反复思考中产生。他从不轻信前人的结论,而坚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思远在学校还承担了储层地球物理、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新技术、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空间解析几何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多年来,曹思远参加并负责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及多项973、863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在各级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两次、省部级科技奖励四次、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其中,还有六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二十多年披肝沥胆,二十多年不懈探求。曹思远希望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仍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解决更多的油田勘探开发难题,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国际领先技术与理念,为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