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角色期望的质性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期望,对于完善幼儿教师的角色行为,提高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应用质的研究方法,采用目的取样方式,对重庆市某区2所幼儿园共计17名家长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发现幼儿家长对教师角色期望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品德期望、情感期望和专业技能期望这三个方面。幼儿家长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期望高于专业技能期望;对教师的保育能力期望呈现多样性;期待与教师建立“朋友式”的亲师关系。
  关键词:角色期望;幼儿家长;幼儿教师;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100-06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家长和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双方是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不同身份开始角色互动。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扮演是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按照角色期待和规范要求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而角色行为则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把这种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内化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个体去实现人们期望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
  但是在充满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加之近些年新闻媒体曝光部分幼儿教师的问题行为,家长们的目光聚焦于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道德权威”受到质疑,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亲师冲突和信任危机。基于此,探究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家长对幼儿教师有着怎样的角色期望,以及如何提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满意度,成为本研究主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角色理论,探究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望,以及家长期望与幼儿教师真实行为间的角色差距,为加强幼儿园亲师关系,促进家园共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的研究对象”[1]103。在前期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为了全面地了解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尽可能提高被试的代表性,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某区一所乡镇幼儿园和一所城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这2所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共17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遵循资料饱和原则,在确保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严格遵循教育伦理原则,对所有的访谈者均采取匿名处理,以P-1到P-17来指代。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根据研究目的,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以及与4名幼儿家长进行预访谈后确定初步的访谈提纲,主要包括:(1)您对班上老师的印象如何?从孩子入学到现在是否发生变化?(2)请谈谈目前您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是否达到了您预期的水平?(3)老师跟您期望的有没有不一样,可具体谈谈吗?您理想中的教师是什么样的?(4)请描述一下您与老师交往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件事情。正式访谈时根据家长的差异灵活运用访谈提纲。
  访谈前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研究的目的、内容及用途,并询问其是否同意录音。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约定访谈时间和地点,一般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本研究选择的访谈场所大部分为幼儿园的活动室或咖啡厅,访谈的时间一般为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在正式访谈中,研究者以倾听受访者的表述为主,并根据受访者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追问,记录关键词。
  (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在访谈资料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对录音资料及访谈笔记进行编号并建档,通过人工全面详细地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以保证转录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借鉴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对17份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反復阅读,并逐一进行编码归类分析,做好备忘录,尝试从原始资料中梳理出类属概念。对资料进行诠释、归纳、概括,最终分别提取出168个开放式编码、9个主轴式编码和3个选择式编码(见表1)。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这三个维度对资料进行分析,不断提升访谈资料可信度,并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形成研究主题。将提炼主题反馈给受访者,确认是否符合其真实想法,以提高研究效度。
  二、研究发现
  (一)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期望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是教育的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较高的专业技能,其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如韩愈在《师说》里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角色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主要是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希望教师能够具有比较专业化的育儿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科学地引导幼儿的成长,也能够给予家长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知识方面
  在专业知识方面,随着家长学历的提升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开始有所提高,普遍期望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资格证书是专业知识的保障,因此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往往是源于对老师所拥有的资格证书,然后才是专业知识。如家长在访谈中提道:“我觉得作为老师最基本的肯定是要有教师资格证,或者是教育专业毕业的,这样才能保证其专业性。不然连这些基本的前提都没有的话,就很难保证她能够教育好孩子了。”(P-3)“老师肯定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或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不然以后孩子学到了错误的知识就很难改正了。目前来说,孩子所在班的老师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P-11)
  2.专业能力方面   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在这方面家长们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经验、对孩子的引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从业基本技能。如访谈中家长提道:“刚开始接触W老师的时候,感觉这个老师小小瘦瘦的,又年轻,可能也没有什么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是有点担心这个老师的能力的。后来看到孩子有特别明显的变化,我都觉得不可思议。”(P-4)“我们家孩子非常调皮,家里老人也比较宠,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老师应该会比较有经验和方法,希望老师能‘治一治’孩子的调皮劲。”(P-2)
  (二)对教师的情感态度期望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向来比较注重“人情”,这与我们的文化密不可分。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通过频繁交往而产生肯定性情感体验和倾向,情感成分在其中占据主要的位置。情感对亲师关系的渗透侵袭消解了亲师的制度化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制度、情境等造成的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情感认同。具体表现为亲师之间可以交心、及时沟通等方面。
  1.可以交心
  在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期望能和老师以朋友的关系相处,而不是以单纯的“家长-教师”关系;因为“家长-教师”的关系会让人觉得虽然“合理”但缺少一些情感成分,而朋友关系给人的感觉则很自然,交流起来较随意,还能缓解沟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增强双方的交流效果。这种关系表现为除了聊孩子还能聊生活和其他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交谈和了解孩子信息。如个别家长谈道:“我觉得我跟这几个老师之间还是比较像朋友,相处起来比较随意,就是有什么都还是可以说。”(P-14)“我这跟老师们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能比其他的家长要稍微再近一点点。我经常会接完小朋友后跟班上老师聊聊天,比如聊生活、各自的孩子,分享育儿经验。所以我们不是那种仅仅是家长跟老师之间的关系,还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的年龄也差不多,基本上还都有共同话题。”(P-12)
  2.及时沟通
  在沟通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一致,希望老师在关于孩子的一切问题上都能够及时跟他们沟通,及时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如果孩子在园发生突发事件比如受伤之类的事情,也希望老师如实告知,不要有所隐瞒。比如P-10家长谈道:“我们非常期望老师能够遇事及时跟我们沟通,这样我们也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Z老师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什么意外事件,都会第一时间给我们打电话告知孩子的情况以及如何处置,并咨询我们的意见。我觉得就算遇到一些摔伤或者小朋友之间的打闹,老师能及时跟我们沟通、反映,我们也不会追究什么,反而会更加放心这个老师。”(P-10)
  也有家长表示,若老师不及时跟自己反馈孩子的在园情况,他们会感到很不满意。比如P-5家长谈道:“Y老师这个人吧,在平时跟家长沟通这块,就是不太会顾及家长的感受,不管家长的想法。她作为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也做得不到位,做事情也不细致,对孩子的情况不太上心,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也不会及时地告知我们。”
  (三)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期望
  《大学》有云:“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几乎被所有国家视为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群体,幼儿教师更是要“育儿为本,德育为先”。因此家长期望教师不仅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应具备积极的从业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师德师风,能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及其家长,做到关爱孩子、真诚待人等。
  1.关注和爱护孩子
  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家长表示幼儿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希望老师能够关注自己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孩子成长的点滴,关心和爱护孩子,至少不要让孩子受到伤害。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能及时帮助和引导孩子解决困难。如访谈中家长提道:“我就希望老师稍微关心孩子一点,也不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学太多知识,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就好。他们的老师的确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对孩子特别用心。我们家孩子也特別喜欢她,每天都很想去上幼儿园。”(P-7)“我对老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只是希望老师能公平公正地对孩子;不奢求老师对孩子有多好,只要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就行。毕竟老师每天要面对这么多的孩子,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好。”(P-16)
  2.为人真诚
  为人真诚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尤其是在与老师沟通时,家长希望老师态度诚恳、坦诚相待、不做作,对孩子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避重就轻或者有所隐瞒。如访谈中家长提道:“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磕碰打闹受伤都很正常,我们只希望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老师能够如实地告知我们,而不是有所隐瞒。”(P-11)“我们孩子是个妹妹(女儿),经常在网上也看到很多女孩子受到伤害的事情,我就建议老师给孩子们讲一些性教育的知识,老师也欣然接受了,而且后来也真的开展了这个活动。我觉得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家长提的意见,感觉挺好的。”(P-13)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长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期望高于专业技能期望
  本研究发现,家长虽然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期望比较高,但是更注重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幼儿家长对一个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从社会“赋予幼儿教师‘春蚕’‘灵魂工程师’‘蜡烛’等高标化的抽象性角色”[2],转向教师的伦理道德是否符合规范。尤其是近几年新闻频频报道一系列关于幼儿教师虐童的不道德行为,更加深了家长对教师师德伦理的重视。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的家长受教育水平提升,对孩子的期望也开始发生转变,不再仅仅关心孩子知识的获得,也开始关注孩子能力的提升、个性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家长更希望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师德,然后才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传授,尽可能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3]。一方面,教師自身需要有清楚的职业角色定位,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始终坚持把道德放在最根本的位置,坚守幼儿教师的育人信念,增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从培养幼儿教师的角度而言,应该践行教育部文件精神,将师德作为幼儿园教师遴选的标准,并将道德伦理建设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确保幼儿园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和道德素质建设,提高核心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要建设一支立德树人、德行兼备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为提高家长满意度和教育幼儿做好保障。
  (二)家长对教师的保育能力期望呈现多样性
  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对老师的日常保育能力比较认可,同时家长对教师的保育能力期望呈现多样化,不同年段幼儿的家长呈现不同的期望与要求。具体表现为,在小班阶段,由于孩子刚与家长分离,双方都面临分离焦虑。家长担心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更注重孩子的生理需求,期望教师时时刻刻关注自己孩子的吃喝拉撒等方面的问题;也希望教师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到中大班以后,孩子已经熟悉班级教师并且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不再仅仅满足于保育幼儿,而是逐渐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如性格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获取以及入学准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4]。这七个需求呈金字塔状层层排列,代表着不同阶段个人的不同需求。家长对教师的期望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期望,但其本质始终是不变的,即“对幼儿好”这一核心期望贯穿整个过程。
  由于幼儿正处于一个尚未发育成熟和不断发展的阶段,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希望老师能对孩子好,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想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因此,为了稳定和维护彼此的和谐关系,教师应了解家长期望的“变”与“不变”,及时有效地跟家长沟通。“变”的是家长对孩子要求的不断提升,“不变”的是始终“关爱孩子”。幼儿园教师应该始终谨记“幼儿为本”这一理念,及时把幼儿在园发生的情况准确有效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和负责,从而对老师放心甚至认可老师。当老师的言行举止透出对孩子好、负责和用心,家长“希望老师对孩子好”这个核心的角色期望得到满足后,双方信任感的建立就成为可能,并为亲师关系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家长也会进一步地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三)期待建立“朋友式”的亲师关系
  教师最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幼儿教师作为培养幼儿的责任人应正确定位教育者角色,履行指导者职责,发挥引导作用。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被问到“您期望与老师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绝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希望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而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上”“下”关系。从访谈中不难发现,这种“朋友式”的亲师关系会让家长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双方在交流时也表现出比较自在和舒适的状态,交流起来也比较满意,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避免怀疑行为的产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占据亲师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随着家园共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家长对育儿知识的掌握更加丰富,育儿意识被唤醒,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幼儿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并主动承担起教育和商议幼儿教育相关问题的责任,扮演着“共同教育者”的角色。由此,家长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亲师关系是一种以幼儿为中介的人际关系,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其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因此,就教师而言,应适当放低姿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的交流环境,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师关系,提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满意度。同时,重视家长的参与度,唤醒家长“我能”“我可以”的育儿意识,提升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家长自我成就感和育儿效能感,进而使家长对“家长”这一角色有新的认识。当家长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后,会更愿意持续信任教师,并能做到坦诚相待。和谐友好的亲师关系可以让教师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而且可以减轻很多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不仅能促进亲师沟通,提高家长的满意度,也能增强和提升家园共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刘飞,刘云艳.“信念”与“责任”: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双重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3):22.
  [3]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12-06][2021-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9.
  责任编缉:贾凌燕
  收稿日期:2021-02-28
  作者简介:郭付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茅佳倩,中国轻纺城中心幼儿园(浙江绍兴,312000);鲍舒文,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快速跑成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项目,成为反映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快速跑教学存在忽视反应速度、强调最短距离、强化步频步幅、高估学生的协调能力等问题,利用改变不同运动条件、不同项目组合练习、技能运用于模拟情境中、重视体能储备等策略可提高初中快速跑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快速跑教学;体能训练;初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