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名言警句、学习国学经典、精研教材选文、参与师生互动等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健康的人格,最终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健康人格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整理出来,供同行指正。
一、发挥名言警句的作用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我常常利用课间空闲时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些名言警句。一般情况下,把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抄写一句,让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名言警句,然后在上课时让所有学生诵读一遍。名言警句琅琅上口,简约而有力量,学生比较爱读。天天如此,日积月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名言警句的教育感染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二、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而现代应试教育体制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人文知识,国学教育正好是现代教育的补充。国学教育旨在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道德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精华,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很有益的,修读国学经典,其实是学生自身素质、教养的积淀过程。国学里并不单单是文学,还有很多道德、礼仪、为人处事的道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好处。我常常在上课时利用四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 《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书籍,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学会“做人做事”,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三、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审美陶冶功能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教材中那些饱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要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发展及其规律,认识到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四、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好教材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在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健康的人格,最终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
[2]《语文课程标准》.网络,2013年版。
[3]冯爱平《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体现学科综合价值》.《基础教育课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健康人格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整理出来,供同行指正。
一、发挥名言警句的作用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我常常利用课间空闲时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些名言警句。一般情况下,把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抄写一句,让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名言警句,然后在上课时让所有学生诵读一遍。名言警句琅琅上口,简约而有力量,学生比较爱读。天天如此,日积月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名言警句的教育感染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二、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而现代应试教育体制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人文知识,国学教育正好是现代教育的补充。国学教育旨在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道德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精华,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很有益的,修读国学经典,其实是学生自身素质、教养的积淀过程。国学里并不单单是文学,还有很多道德、礼仪、为人处事的道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好处。我常常在上课时利用四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 《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书籍,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学会“做人做事”,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三、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审美陶冶功能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教材中那些饱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要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发展及其规律,认识到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四、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好教材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在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健康的人格,最终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
[2]《语文课程标准》.网络,2013年版。
[3]冯爱平《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体现学科综合价值》.《基础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