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千古情怀”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b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中旬,邓丁寿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而此次并非他首次在北京办展,早在十多年前,他就以壶底出水的“古逸壶”设计,颠覆中国数千年来茶壶传统的“三点金”格局而红遍两岸。
  邓丁寿常说,他的创作思维是来自对茶与壶文化的长期钻研精辟,自成心法后,二者相扣相生变化的总结。就我对他的长期观察了解,他不仅具有丰富的学养功力,含蓄而深富内劲,不以世俗的习惯形制做壶,坚持“壶非一相”,而在十多年之间更陆续创作了古逸壶、新概念壶与幽壶等各种现代实用新机制,造型和纹饰又充满古典的流风气韵。近年来,他更以雅健中见温润的美学转换,透过岩砂壶朴质的张力,加上刻绘字画的注入,唤起茶人与收藏家的殷切期待。无怪乎,会有收藏家盛赞他是“千年一叹的壶艺奇才”了。
  邓丁寿创作结构的严谨尤令人惊异:每一把壶都经过缜密的设计,从灵感的注入到手绘草图,至拉胚、塑型、拍打、用釉、投窑,每一个过程都一丝不苟,烈火蟀炼的作品从出水、断水、握持,到壶盖与壶身的密合度、节奏律动的视觉效果等,都堪称无懈可击。
  难能可贵的是,邓丁寿从不停滞或满足于现状,造型不断求新求变,永远带给观者新的惊喜。他常自豪地表示,十多年来总共创作了七百把壶,没有一把是相同的、每一把都可见不同的创意与心血。他也不断尝试加入各种元素或材料,不仅使作品更具艺术美感与实用性,也将不同矿石的特色发挥至极致。
  例如他首创以金水融入创作,使台湾茶器更上层楼,在金价不断飙涨的同时,与贵重的黄金器皿划上等号,引来其他人的纷纷跟进。或不惜以珍贵的璧玺、红宝石等加入岩矿与陶土,成就的茶壶造型律动饱满,发出的强劲生命之气,以及粗中更见细腻的笔触,将茶气与韵味作最高境界的结合演出,而兼容并蓄的格局与贵气逼人的霸气,更堪称当代的壶艺经典。
  即便同一组作品,邓丁寿的岩砂茶器变化也明显呈现在每—个细节,从壶身、提把、壶嘴到壶盖、壶钮,丰富的意象与开创性往往超出想象,例如他会在茶杯中心隆起一座黄金山丘,让红浓明亮的茶汤环抱辉煌如潮起潮落般浮沈,寓意深远。或将传统中国的吉祥兽,无论龙或貔貅等繁复具像,以无比大气的意象幻化为坚致如金的壶把。
  我也愿以“大含细入”来形容邓丁寿的作品,大的如提梁壶可含盖大化之气,小的如瀹茶壶则深入精微,正如《汉书》(杨雄传)所说“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的境界。以他的“满腹经文提梁壶”为例,壶身若有似无、彷口远距离拍摄而无法清晰一窥全豹的经文,又象是传说中的无字天书。
  又如一把以存放封养8年的陈年老岩矿泥料,所创作的一把新壶“无为”,以龙把、金钮、彩岩构成的瀹茶壶,小品而大器,他还特别在口缘篆刻“无为”二字,并在包装的木盒上以毛笔书写“看那远山/秋逸近冬雪/热茶呼”,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此外,以密集的涟漪千千层层环绕的大型提梁壶“时光流逝”,或无数光点在流星雨中闪烁、侧把却开满圆洞的“浮生若梦”单柄壶;甚或炊金馔玉般衬托茶叶尊贵的“金玉满堂”提梁壶等,都让人感受大器中蕴含的无限哲理。
  邓丁寿的一把侧把壶“无念”,壶盖以金水涂装的按扣,不仅可以在注水冲茶时扣住壶盖不使掉落,更与黄金璀璨的壶钮同时隐喻人间的奢华。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丁寿似乎想告诉茶人,只有心无杂念拒绝诱惑,才能专注沏出一壶好茶……
其他文献
平日闲時最大的乐事便是到闹中取静的茶楼邂逅好茶,好茶喝得多了,如同见腻了花枝招展的女子,在这臃懒的秋日,只想寻一杯菊茶。呼应空中微妙的山野苦趣,应证那“人淡如菊”的意境。  “武当道茶馆”,坐落于道教仙山之下,呼应武当之名,是个风雅幽静的品茗好去处。寻一处靠窗的雅间坐下,香云纱的幔帘,掩不去窗外的山色,却又柔化了山峦树木的轮廓,似乎让彩色照片经过了黑白处理,显露出一种古雅的风情。绘着仕女图案的屏风
期刊
从台北市西华饭店後方的“竹里馆”茶馆大放异彩。到松江路“禅风茶趣”茶餐厅融合茶与美食的缤纷,再到今天SOGO商圈内,号称台北东区最美的“若荷”素食火锅店,力拼茶文创商机的黄浩然一路走来,不也正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境的最佳写照吗?  只因为爱上茶,17年前黄浩然决定放弃原本收入颇丰的工程事业,投身茶文化事业。而此时,台湾茶艺馆正急遽衰退,茶艺开始走向家庭。黄浩然依然大胆地“撩落去”。希望一
期刊
《茶道》杂志发刊十年来,可以记述或感念的事件太多,所有这些事件后,都可以找到茶人的踪影。茶人的言行,影响了这个时代的茶道风范。与我们交往密切并给我们莫大支持的诸位先生,是中华茶道复兴之路上的引领者。那些场景哪怕在很多年后,似乎都在眼前。  他们与《茶道》杂志往来的情谊,是十年历程中值得记述的内容。  寇丹:“八零”后的平常心  在茶界,寇丹先生很受欢迎,他性格乐观,又谦和博和,走到哪里,人群就会有
期刊
柳树抽芽发生机,青草吐绿醉芳华。  盏中佳茗润心语,啜茶闲话又一春。  春风十里,江南路。草长莺飞,二月天。  元宵的花灯送走正月的年味,乘舟顺江而下的骚客还未到达烟花迷蒙的江南,二月的闽南桃花惊艳了春红,芭蕉叶的点点雨声述说淡淡的离愁。  第一次仙游茶会,吃茶赏花为题,用心而作。  会设两席,一席以春目之花红柳绿为题,器具之色注明丽,一席以文人雅玩=为题,器具重文雅,色调注沉稳。  暮春二月,虽
期刊
茶圣陆羽身世坎坷,历代茶文化著述多将他记为弃婴,也有说他是孤儿的。那么,他究竟是孤儿还是弃婴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结合《陆羽自传》(又称《陆文学自传》)以及《茶经·六之饮》“远祖纳”的表述,陆羽应该是孤儿而非弃婴。  孤儿与弃婴的差别是,孤儿为父母早逝,有亲戚和族人,知道自己姓氏;弃婴则是被父母遗弃,不知道自己姓氏。  《陆羽自传》云:“始三岁,·侔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悍”
期刊
一场茶事活动,二三十多号人,小泊重洋在其中还是引起我的注意,其一是他的年龄。看起来有七十多岁的他,仍不辞辛劳为茶事奔波;其二是他的质朴。无论是他的衣着、随身的背包,还是待人接物、饮食习惯,都展现出具有日本特点的节俭和朴实;其三是他的专注。在茶园、茶厂或是茶庄里,他都一丝不苟地把感兴趣的东西拍摄下来,并耐心询问,认真聆听。  在日本事茶的36年里,他辗转于多个地方,把他对茶叶的改革思路和对茶文化的认
期刊
维柯说过,“获得一门通俗语言和一种通俗文字,是他们的永远无法剥夺的最珍贵的权利之一”。自清代阮福以降,普洱茶的书写其实是走向一种垄断_生的,这不仅表现在文字的时空性,也直指阐释的狭窄,更何况,按照中国人写史书的习惯,普通阶层的生活史常常显得逼仄而局促。当然,普洱茶书写,也有自己的时代印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本地出过几本与普洱茶相关的书籍。说是相关,是说这些书的内容有很少一部分涉及到了“普洱
期刊
1644年,黄氏先祖在武夷山水帘洞“瑞泉岩”下研制武夷岩茶,此地处于阳崖阴林,环境宜人,一旁更有润养茶叶的泉水环绕,于是黄氏先祖便将茶叶商号命名为“瑞泉”。  “瑞泉”商号一直靠着祖先超前的经商意识代代传承,但是再夯实的基础也抵挡不了战争的残酷,清末开始,“瑞泉”就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瑞泉”的商号虽一度没落,但是“瑞泉”世代传承的经商意识却在子孙的血脉中延续下来。  老喜公  1889年,
期刊
受邀到一文化会所与50位事业有成的成年男女讲茶道课,提早将两张茶席摆置好预备等一下做泡茶演示,不久学员陆续抵达,报到手续完成后他们即闹哄哄围着茶席,有叫泡茶师让出泡茶座位的、不问自取抓茶壶的、提起盖碗放到嘴唇边作饮茶状的,然后大家就举着手机忙拍照。泡茶师轻声阻止学员碰触茶器,得到的回应是“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倒提醒我们有关“钱”的角色在茶道生活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失焦,被“钱
期刊
大叶种茶,因普洱而享誉传世。从蔚为壮观的茶马古道文明到贡茶进京,走在岁月磨光的老石板路上,古老的马队和驼铃似乎依然能勾起人们的追忆。从远销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到南下引种印度、斯里兰卡,大叶种演绎出近代的“茶叶战争”。从“能喝的古董”到风靡全国,大叶种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全国消费者的注意,引发一轮普洱茶在中国的流行。历史的辉煌、茶马古道的文明、与岁月对话的气质、囤积居奇的炒作等,目光和镁光灯都聚焦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