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文化育人是高校的价值核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对促进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精神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4-0058-02
Abstract: Culture inheriting i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and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core value of universities.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xcavat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irit guide of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ll have huge significances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al; spirit guide
文化傳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文化育人是高校的价值核心,大学的文化教育只有回到文化的源头、历史的源头汲取养料,才能顺应当下的环境,产生有价值的能量。大学应当选择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其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学文化自身的传承。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充实,是大学“对文化规律的遵守和大学文化本质、教育目标的本质回望”[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精神追求缺失。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代大学的工具理性使得高校更注重对于科学性与现代性精神的培养,社会、家庭包括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技能性知识而不是积累了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压力而忽视教学工作,一些大学生为了选调生资格、奖学金评定等有目的参加各类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学生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薄弱等都反映了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大学功利性色彩加重而缺失精神追求,会影响到大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化氛围通俗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学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仅仅是大学文化的最外在与显性的表现内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趋向通俗化与世俗化。各类社团的组织、活动的开展与社会赞助挂钩,高校校园中各类培训、招聘广告铺天盖地,从高校校园氛围呈现到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都缺少纯粹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气息,缺少大学应该体现的精神与气质。自媒体、全媒体的时代特点也使大学文化建设逐步趋同而缺乏个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弱化。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与争论一直贯穿在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立足于人文与自由精神的价值追求。当下的高校发展与评价标准使很多高校一再压缩通识课程的课时与学分,其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通识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教育效果,因此很多高校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就集中在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理论知识积累,而通识教育课程仅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实际远远达不到通识教育的效果与目标,这样的误区将深刻影响教育的多样化选择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引领,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它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历史魅力,以传承文明的责任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的使命。没有继承,文化建设就失去源泉。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精神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所倡导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观对建构有特色的现代大学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科技发展迅速、理想信念淡化的现代社会,精神引领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以开放的胸襟研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当学生对于接受的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认同感之后,又将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价值观层面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认识,才能产生研究、传播的热情,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先哲所表达的人伦价值、社会理想、生命意义之所以被代代传承下来,就在于其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这也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根本。校训是浓缩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以一些著名高校的校训为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骂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均出自《论语》《尚书》等古籍经典。以上校训都包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我国大学文化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仁、义、礼、智、信、廉等多维度开展文化建设。评价一所大学的层次水平不应仅看招生规模、科研成果等量化的数据,而应着重关注大学的办学理念,所倡导的大学精神,真正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这种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将对大学培养的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建设大学文化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价值维度的影响,大力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打造文化校园,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精神引领,优化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除了精神引领与价值指引,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必须落脚到大学教育的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是实现文化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文化校园是指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它以文化育人的理念为核心,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群体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2]”。 作为文化资源的高地,大学引领先进文化,有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汇聚着精神与智慧的力量,文化校园的建设将为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现。高等学校要紧密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动态开放的心态,博学兼容的知识结构,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傅文弟.用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精神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4-0058-02
Abstract: Culture inheriting i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and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core value of universities.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xcavat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irit guide of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ll have huge significances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al; spirit guide
文化傳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文化育人是高校的价值核心,大学的文化教育只有回到文化的源头、历史的源头汲取养料,才能顺应当下的环境,产生有价值的能量。大学应当选择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其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学文化自身的传承。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充实,是大学“对文化规律的遵守和大学文化本质、教育目标的本质回望”[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精神追求缺失。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代大学的工具理性使得高校更注重对于科学性与现代性精神的培养,社会、家庭包括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技能性知识而不是积累了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压力而忽视教学工作,一些大学生为了选调生资格、奖学金评定等有目的参加各类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学生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薄弱等都反映了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大学功利性色彩加重而缺失精神追求,会影响到大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化氛围通俗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学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仅仅是大学文化的最外在与显性的表现内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趋向通俗化与世俗化。各类社团的组织、活动的开展与社会赞助挂钩,高校校园中各类培训、招聘广告铺天盖地,从高校校园氛围呈现到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都缺少纯粹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气息,缺少大学应该体现的精神与气质。自媒体、全媒体的时代特点也使大学文化建设逐步趋同而缺乏个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弱化。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与争论一直贯穿在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立足于人文与自由精神的价值追求。当下的高校发展与评价标准使很多高校一再压缩通识课程的课时与学分,其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通识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教育效果,因此很多高校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就集中在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理论知识积累,而通识教育课程仅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实际远远达不到通识教育的效果与目标,这样的误区将深刻影响教育的多样化选择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引领,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它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历史魅力,以传承文明的责任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的使命。没有继承,文化建设就失去源泉。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精神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所倡导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观对建构有特色的现代大学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科技发展迅速、理想信念淡化的现代社会,精神引领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以开放的胸襟研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当学生对于接受的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认同感之后,又将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价值观层面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认识,才能产生研究、传播的热情,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先哲所表达的人伦价值、社会理想、生命意义之所以被代代传承下来,就在于其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这也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根本。校训是浓缩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以一些著名高校的校训为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骂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均出自《论语》《尚书》等古籍经典。以上校训都包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我国大学文化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仁、义、礼、智、信、廉等多维度开展文化建设。评价一所大学的层次水平不应仅看招生规模、科研成果等量化的数据,而应着重关注大学的办学理念,所倡导的大学精神,真正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这种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将对大学培养的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建设大学文化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价值维度的影响,大力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打造文化校园,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精神引领,优化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除了精神引领与价值指引,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必须落脚到大学教育的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是实现文化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文化校园是指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它以文化育人的理念为核心,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群体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2]”。 作为文化资源的高地,大学引领先进文化,有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汇聚着精神与智慧的力量,文化校园的建设将为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现。高等学校要紧密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动态开放的心态,博学兼容的知识结构,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傅文弟.用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