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存在缺乏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优化教师讲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计划、丰富学生的朗读形式四个方面策略,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趣,从而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49-01
引言: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获得感悟的有效方式。然而,现阶段的小学生朗读水平并不高,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情趣。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现状
首先,朗读时间不足。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视,所以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时间做出规定,仅注重学生的朗读形式,忽略了效果,阻碍了学生朗读意识的建立。其次,朗读学习内容与主体单一。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朗读作为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的方式,把文章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且学生的朗读内容仅限于课本,教师在指导上,只注重学生朗读的字词读音、语序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基础层面,导致学生朗读内容单一化,影响其朗读兴趣。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时,在正音后,只告诉学生应读出战士的爱国情怀,但是学生无法体会那样的感情,影响其朗读水平。最后,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保守。教师在对学生朗读效果进行评价时,基本运用较模糊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小,影响其对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反思[’]。
2.激发小学生语文朗读情趣的策略
2.1 提高教师自身朗读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课堂作为自己的训练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发音、重音、节奏等基本技能,增加朗读的感染力。其次,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规范口语,要求其在上课过程中,发音规范、吐字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并且运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此外,作为教师需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提高能力,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提高语言的生动性。教师应提前了解教材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当其朗读时运用恰当、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2 教师优化评价方式
教师的引导及鼓励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指明方向、确定目标。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肯定。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其次,需要做到评中有导。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提供学生具体的指导,启发其问题意识与反省精神,帮助其更深层次的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最后,教师应该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时间尽量延后,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避免其思維形成定式的情况发生。以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学生在朗读后,教师先让其自己做出评价,然后适时的进行鼓励,再帮助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阅读兴趣[1]。
2.3 制定完善的朗读计划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能够促进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准确、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朗读教学水平,预防出现教学疏漏。首先,语文教师小组需要在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朗读计划。例如,四年级的朗读要求为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次,教师分层次的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第一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正音、正字,并且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在第二课时,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明确朗读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鉴赏能力。再次,科学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比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给予学生自由的朗读空间,并且设计多种朗读形式,如在座位读、到讲台读、小组读等。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2.4 丰富朗读形式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使用的教材,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教学形式,避免学生对单一的朗读方式产生厌恶感。以课文《黄山松》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像学生展示黄山松的图片,然后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情节,设计朗读形式。教师将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物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真切的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以课文《快乐王子》为例,教师帮助学生在文章情境中,模仿人物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情感。最后,教师范读,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老师在学生朗读之前,进行示范,用声音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作者想法。以文章<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为例,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情线。然后,教师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主人公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在此能够体会课文更深层次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
3.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语言能力之一。教师需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制订教学目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朗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艳.富有情感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28.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63.
作者简介:陈晓莺(1989.02-),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小学二细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49-01
引言: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获得感悟的有效方式。然而,现阶段的小学生朗读水平并不高,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情趣。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现状
首先,朗读时间不足。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视,所以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时间做出规定,仅注重学生的朗读形式,忽略了效果,阻碍了学生朗读意识的建立。其次,朗读学习内容与主体单一。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朗读作为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的方式,把文章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且学生的朗读内容仅限于课本,教师在指导上,只注重学生朗读的字词读音、语序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基础层面,导致学生朗读内容单一化,影响其朗读兴趣。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时,在正音后,只告诉学生应读出战士的爱国情怀,但是学生无法体会那样的感情,影响其朗读水平。最后,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保守。教师在对学生朗读效果进行评价时,基本运用较模糊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小,影响其对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反思[’]。
2.激发小学生语文朗读情趣的策略
2.1 提高教师自身朗读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课堂作为自己的训练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发音、重音、节奏等基本技能,增加朗读的感染力。其次,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规范口语,要求其在上课过程中,发音规范、吐字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并且运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此外,作为教师需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提高能力,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提高语言的生动性。教师应提前了解教材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当其朗读时运用恰当、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2 教师优化评价方式
教师的引导及鼓励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指明方向、确定目标。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肯定。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其次,需要做到评中有导。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提供学生具体的指导,启发其问题意识与反省精神,帮助其更深层次的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最后,教师应该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时间尽量延后,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避免其思維形成定式的情况发生。以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学生在朗读后,教师先让其自己做出评价,然后适时的进行鼓励,再帮助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阅读兴趣[1]。
2.3 制定完善的朗读计划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能够促进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准确、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朗读教学水平,预防出现教学疏漏。首先,语文教师小组需要在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朗读计划。例如,四年级的朗读要求为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次,教师分层次的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第一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正音、正字,并且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在第二课时,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明确朗读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鉴赏能力。再次,科学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比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给予学生自由的朗读空间,并且设计多种朗读形式,如在座位读、到讲台读、小组读等。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2.4 丰富朗读形式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使用的教材,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教学形式,避免学生对单一的朗读方式产生厌恶感。以课文《黄山松》为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像学生展示黄山松的图片,然后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情节,设计朗读形式。教师将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物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真切的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以课文《快乐王子》为例,教师帮助学生在文章情境中,模仿人物的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情感。最后,教师范读,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老师在学生朗读之前,进行示范,用声音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作者想法。以文章<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为例,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情线。然后,教师进行朗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主人公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在此能够体会课文更深层次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
3.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语言能力之一。教师需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制订教学目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朗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艳.富有情感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28.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63.
作者简介:陈晓莺(1989.02-),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小学二细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