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淘木人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lo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早,仙游名贵红木一条街上,就围满了前来“寻宝”的淘木人。他们一般都在头一天晚上便已闻到风声,次日一早,便手持工具,守候在木材市场,严阵以待……
  在一车红酸枝小料前,一位有20多人小工厂的林老板,专注地在木头堆里寻找着适用于自己家具的木材。他死死盯住每一块卸下的木材,一旦发现面板平滑、长度合适的木材,就快速爬上木堆,将其挑出,生怕被其他人拿走。后来,货卸了一半时,他干脆跳上货车去挑,直接用眼和脑测算着尺寸,偶尔也会拿出卷尺来量。他每挑中一块儿就像宝贝一样,码成一堆。问起为什么有人看了半天一块都没挑中,说是尺寸不合适。林老板说,像这一车的木材,并不是好料,在几年前都是没有人要的。现在红酸枝木材涨价,才选择用这些料,而这种小板材的料也不便宜,他挑的那一小堆木材也得要十几万元。
  价钱再涨,料还是得买,毕竟家具还要做下去。林老板从7年前骑着摩托车淘木材,到如今开车前来,生活已经变得富裕。红木带给仙游人的,是改变生活的希望。不远处,刚卸下来的小叶紫檀木料,吸引来了更多的淘木人。他们一手拿着稀释胶水,一手拿着小铲子,埋头在木堆里,寻找着带“金星”的木材。有三个一起长大的小姐妹,也在人群中忘我地挑选着木头。她们说给人打工赚到一些钱,也学到了手艺,今年要开一家自己的店,买料做紫檀手串。虽然现在材料在涨,利润空间也在缩小,她们还是选择开店。她们谨慎地挑选着木头,生怕会挑到有黑筋的次等木材,使利润率更加缩水。
  这就是仙游淘木人,不管是经验老到的,还是新入行的,都投入进去,执着中掺杂着无奈和迫切。
其他文献
此件小柜为一对(长79.5厘米,宽 39厘米,高131厘米),通体用紫檀木制作,造型结构仿明式。柜身四立柱的外角打圆,有明显的侧角收分。这种矩形俗称圆角柜。正面对开两门,中间安活插栓。两门板心沿边框起绦环线,绦环内又套雕三组小绦环。上不铲地浮雕螭纹各一条。中部铲地浮雕寓喻“喜鹊登梅”或“喜报春光”或“喜上眉梢”之意的梅花和喜鹊纹饰。下部铲地浮雕象征吉祥、太平的四灵之一的凤纹及灵芝纹,寓喻“吉祥长寿
期刊
前不久,新华社发布消息称,《红木》国标或将修订。近一阶段,有关《红木》国标修订的征求意见会也召开了若干场次。一个标准的修订,如此的声势浩大,可见该标准牵动着太多人的神经。作为标准修订的主导单位,如此的广泛听取意见,是非常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这样的征求意见,才使得各种声音涌现出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红木》国标应该尽可能多的吸收一些树种进来,扩大其树种的涵盖范围。  2.《红
期刊
檀香紫檀丝翎檀雕花鸟圈椅二椅一几,是深圳宜雅新作。在这幅作品中,宜雅将丝翎檀雕和明式家具,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融合。与宜雅以往大气又不失文墨的儒雅风格不同,此件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春意。  宜雅大胆、巧妙的将独特的花鸟檀雕技法,植入到明式家具的典型作品素圈椅中,在背板上巧妙的植入一花、一鸟,看似简单却极具功力。首先,此件作品在背板构图上,颇有八大之风。花鸟所居位置恰在靠背板黄金分割线之上
期刊
近日,一篇题为“《红木》国标:你不要成为扼杀红木产业的千古罪人”的文章,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各大家居、红木家具、艺术网等相关网站争相转载,但不论在百度里搜索文章标题,还是“《红木》国标 不要 千古罪人”几个关键词,排在百度最前的转载网站,一直是新浪家居新浪红木频道。紧随其后的便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的博客及文章首发网站的红木网。  不得不感叹新浪红木的点击率,同一篇文章,即便新浪红木非首发,仅
期刊
上传网络杂志是一份极其机械枯燥的工作,但如果让我离开这个岗位,我想我会坚决地说不。当我上传第五百篇文章时,我甚至爱上了这份“枯燥”,也情不自禁地写下这篇文章。  电子报刊的制作流程,是毫无悬念的,网络编辑只需如机器人一样,原封不动地将杂志一页一页添加到软件中,机械地编辑过后再一页一页地将它们输出,传到网上,这样,一本电子版的杂志就诞生了。  曾经一度为这样寂寞的生活感到绝望,就像独自行走在沙漠中的
期刊
近日,《红木》杂志及其创办的红木爱好者俱乐部,携手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红木频道、新浪红木频道,共同发起组织名为“淘宝会”的活动,活动完全以消费者为主体,以谈文化、觅知音、论红木、淘宝贝的方式,带领消费者走进全国重点红木产地、产区。  活动是红木爱好者俱乐部专门为爱好者、发烧友组织的一次民间活动,已正式推向全国,首站计划从河北开始。与以往红木活动不同,“淘宝会”活动,不仅有新浪红木频道、中央电视台发现
期刊
过完十五,健健就跟着爸爸妈妈从湖北老家来到深圳,他刚满5岁,最近有件事让他特神气,就是头一回坐飞机。说起来,他还手舞足蹈,小脸蛋上全是兴奋劲儿。  “爸爸,铅笔断了,帮我削一下。”  陈师傅从手边一大堆雕刻刀里划拉两下,选了一款锋利的,嗖嗖几声,儿子健健接过笔,趴在小板凳上,继续画画。陈师傅换了把雕刀,落在一只鸟的羽毛上。不远处,是健健的妈妈,也是一名雕刻工。  为了照顾他,陈师傅从去年把他接到身
期刊
吴东平、刘海燕夫妻俩在雕刻这个行业里已经二十余载,曾经的同行、伙伴大部分都转业了,有的也赚了大钱。2005年行业萧条,工价很低的时候,他们也想过要转业,当时一个老师傅劝他们,说他们都已经有很好的技术,放弃了可惜。他们就选择坚持了下来。如今再看,坚持下来是对的。随着行业的繁荣,人才的凋零,他们的待遇开始提升。刘海燕说:“做这一行的很少能坚持下来,我很多以前的同事都转行了。像我们这样夫妻都做雕刻的更少
期刊
2014年第一期《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刚一出炉就遭到了联合传媒集团媒介顾问的分抢,因为很多客户期待已久……  不仅因为该期特刊里,有让人回味的美好瞬间,更有专家和行业精英对2014年市场的深度分析。这对于全面开工后整体产业来说,将大有借鉴意义。  “它可以说是我们对行业了解信息的一个窗口,是我们行业的参考、指导书,我常用笔划下那些有用的信息,以备日后参考,尤其是开年的第一期,我更不能放过。”山
期刊
“10月4号,大平几1个;10月5号,素面写字桌1个,架几案1个;  10月6号,餐台椅子1套,共3件……”  在一个封皮掉了又被粘上的旧本上,打磨工小赵记录着他每天完成的工作。这个笔记本,他十分珍爱,若非我们执意要看,他是绝不示人的。因为上面不仅记录着他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还绘制着他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刻画着他的人生感悟,倒映着他的思想心声。  小赵今年25岁,三年前从老家河南出来,就一直在北京一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