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以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阅读理解要有一定的方法,阅读教学也要以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任务,所以教师要逐步把阅读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教给学生抓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读物的意义的方法;教给学生透过表层(字面)意思分析领会句子深层意思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的方法等等。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理解方法之后,在主動积极的阅读心理状态下就能通过主观努力,灵活地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阅读理解新内容。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小学四年级《古井》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乡的古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因为在课文前面有“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的叙述,所以学生对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这层意思容易理解。可是课文只写了村子里的人长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而从来不要报酬,并没有明说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学生对句子的第二层意思往往似懂非懂,处于“口欲言而未能”的状况中。在这里,老师就要开启学生的思路。例如可以提出问题:老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乡亲们一些报酬,乡亲们是怎样劝说老人的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可以从乡亲们“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而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的劝说中得到启发,懂得是古井的无私奉献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无私地去帮助别人。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读物的意义,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常常不辞劳苦,翻字典词典,看教参,找别人的有关评论文章,再分析、综合,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一一向学生灌输,还恐有遗漏,又加上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若能把老师所讲的反馈给老师,老师就坦然,认为学生理解了;若遗漏了老师所讲的某一点,老师心里就会觉得不踏实,于是要补课——再向学生传达自己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课中就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了,需要的只是记——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记下来。考试时,若考的是老师讲过的文章,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把老师的见解和盘托出,得到好的成绩;若考的是老师没讲过的文段,学生往往就无从答起了。阅读教学课时多但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读物是怎样被阅读者理解的呢?理解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要依赖看到的文字符号提供的信息,而且要运用阅读者已有的语文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主观努力,把文字提供的语言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然后通过相应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作整体观照,重新组织信息,从而理解读物包含的意义。读者越是主动积极,就越容易将读物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理解也就越深刻。弄清了阅读理解过程的心理机制就不难发现,当前阅读教学课时多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是靠老师不辞劳苦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就不应该给学生限定单一的思路,让老师的“教”主宰学生的“学”,而应该鼓励发散性思维。 有一位老师给五年级的学生讲完《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后提问:“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说要学习孙膑那样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后来一个学生补充说:“我们不能骄傲自满,齐威王第二次赛马之所以输了,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过于自满而不知应变;如果他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及时作出应变,是不会输的。这个学生的话刚讲完,另一个学生又发言说:“田忌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为他不怕失败才最终取得胜利。”课堂上正讨论得热闹,老师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大多数同学的看法,还说提出这种看法的同学肯动脑筋,很聪明。而对后面两个学生的意见,老师不置可否。很明显,老师并不以为然。被老师肯定的意见是根据这个故事常用的寓意得出的,这意见固然对,但是一个故事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说明几个不同的道理,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从着眼于孙膑进而转向着眼于齐威王以及田忌,变换着角度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而且说得有根有据,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更应该肯定这种善于变通的积极的阅读态度,肯定他们说得有道理(只要向学生指出平时要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就行了),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侧面看问题,鼓励发散思维,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给学生规定单一思路,把学生的理解局限与自己划定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产生独特的领悟。
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阅读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有好的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要有一定的方法,阅读教学也要以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任务,所以教师要逐步把阅读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教给学生抓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读物的意义的方法;教给学生透过表层(字面)意思分析领会句子深层意思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的方法等等。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理解方法之后,在主動积极的阅读心理状态下就能通过主观努力,灵活地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阅读理解新内容。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小学四年级《古井》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乡的古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因为在课文前面有“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的叙述,所以学生对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这层意思容易理解。可是课文只写了村子里的人长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而从来不要报酬,并没有明说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学生对句子的第二层意思往往似懂非懂,处于“口欲言而未能”的状况中。在这里,老师就要开启学生的思路。例如可以提出问题:老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乡亲们一些报酬,乡亲们是怎样劝说老人的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可以从乡亲们“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而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的劝说中得到启发,懂得是古井的无私奉献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无私地去帮助别人。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读物的意义,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常常不辞劳苦,翻字典词典,看教参,找别人的有关评论文章,再分析、综合,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一一向学生灌输,还恐有遗漏,又加上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若能把老师所讲的反馈给老师,老师就坦然,认为学生理解了;若遗漏了老师所讲的某一点,老师心里就会觉得不踏实,于是要补课——再向学生传达自己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课中就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了,需要的只是记——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记下来。考试时,若考的是老师讲过的文章,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把老师的见解和盘托出,得到好的成绩;若考的是老师没讲过的文段,学生往往就无从答起了。阅读教学课时多但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读物是怎样被阅读者理解的呢?理解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要依赖看到的文字符号提供的信息,而且要运用阅读者已有的语文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主观努力,把文字提供的语言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然后通过相应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作整体观照,重新组织信息,从而理解读物包含的意义。读者越是主动积极,就越容易将读物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理解也就越深刻。弄清了阅读理解过程的心理机制就不难发现,当前阅读教学课时多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是靠老师不辞劳苦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散思维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就不应该给学生限定单一的思路,让老师的“教”主宰学生的“学”,而应该鼓励发散性思维。 有一位老师给五年级的学生讲完《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后提问:“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说要学习孙膑那样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后来一个学生补充说:“我们不能骄傲自满,齐威王第二次赛马之所以输了,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过于自满而不知应变;如果他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及时作出应变,是不会输的。这个学生的话刚讲完,另一个学生又发言说:“田忌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为他不怕失败才最终取得胜利。”课堂上正讨论得热闹,老师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大多数同学的看法,还说提出这种看法的同学肯动脑筋,很聪明。而对后面两个学生的意见,老师不置可否。很明显,老师并不以为然。被老师肯定的意见是根据这个故事常用的寓意得出的,这意见固然对,但是一个故事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说明几个不同的道理,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从着眼于孙膑进而转向着眼于齐威王以及田忌,变换着角度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而且说得有根有据,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更应该肯定这种善于变通的积极的阅读态度,肯定他们说得有道理(只要向学生指出平时要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就行了),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侧面看问题,鼓励发散思维,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给学生规定单一思路,把学生的理解局限与自己划定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产生独特的领悟。
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阅读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