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帐篷里的春夏秋冬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雨绵绵,敲打在野战帐篷的迷彩篷布上,时缓时急。大战初歇,曾经一度响彻终日的防空警报声、火炮怒吼声戛然而止,阵地上的一切突然都安静了下来。广袤的防空兵演习阵地上除了坑坑洼洼的积水,到处都是被各式车辆碾轧过后的泥浆。
  风来了,撼动着树梢东摇西晃;雨来了,冲出大地一道道的沟沟坎坎。只有一排排的野战帐篷还安安稳稳的,雨声唰唰,仿佛是在对着极度疲倦的勇士们喃喃细语,睡吧,睡吧,这里是你们温暖的港湾……
  这样的一幕,对于长年累月野外驻训的官兵来讲,似乎早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些曾经一脸书生气、满腔豪情血的十七八岁少年,过了最初那股新鲜劲,在风吹日晒、雨雪风霜中,渐渐地厌恶了那顶狭小的野战帐篷,厌恶了其中粗糙简陋的生活,怀念曾经水电暖俱全的种种舒适,怀念那些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简单生活。
  习惯了就好,习惯了就好,老班长总会这样宽慰新兵蛋子們。到后来,我们也便渐渐接受了。生活,还是生存?是啊,驻训毕竟不同于住训,古往今来,当兵打仗谈何舒适安逸。在这四处散发着汗水与泥土气息的野战帐篷下,终于有一天,我们沉下心来,开始慢慢品味,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细微变换,才发现野战帐篷下的春夏秋冬,原来别有洞天。
  我从一名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短短几年间,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类演训任务,野战帐篷始终形影相随。从南国天气潮热的盐碱滩涂,到大西北苍凉的荒漠戈壁滩,从群山叠翠的革命老区到海风徐徐的金色沙滩……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野战帐篷遮风避雨,风餐露宿的官兵们才更加坚定了四海为家的底气。
  在这里,四季轮回所带来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夏如蒸笼,冬似冰窟……连一向喜爱猎奇历险的我,都感觉从未如此地亲近自然。各式的野战帐篷,已成为我心目中基层部队一张闪耀而独特的名片。
  难忘那一年,毕业下连后,第一次跟随部队参加拉动演练,恰是风沙肆虐的初春。第一次听着满世界的风沙声,听得心头发颤。北风呼啸,卷着不大不小的沙砾,噼里啪啦地抽打在篷布上。厚实的篷布,风中竟像一片薄纸,飘摇不定。细微的沙粒简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被窝里、耳郭中、饭菜里,令人不胜其扰。
  这次行动中,我终于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把“车轮上的帐篷”。火炮牵引车的车厢中有几块结实的木板,两头搭在车厢骨架上,形成上下两层。平时放着各类战备物资,到了晚上人员便能睡在上面。演练的第二天,半夜时接到命令紧急转移阵地。官兵靠着微弱的手电光,将各类物资稍加规整,短短半个小时内,车辆发动,全连开拔。战士们开玩笑称,似乎这比“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要洒脱。而我,满脑中所能想到的只有四个字:枕戈待旦。原来野战帐篷不单单是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战斗的阵地。
  是夜,虽然车厢用篷布严严实实封了起来,可是第二天一早醒来,车厢内还是落了一层黑色的粉尘。掀开一扇车篷布,不远处一座煤场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最后任务结束时,全连官兵人人脸上都像是化了浓妆,黑眼圈、黑眼袋、黑眼影……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夏日的野外驻训场,似乎最难熬。尤其到了中午,帐篷内热得像个蒸笼,置身其中,一会儿便能蒸得浑身浇过水一般。但也似乎印证了那句禅语,心静自然凉。即便如此,可还是有不少官兵只要头一靠枕便能打起呼噜,让人羡慕不已。
  当然,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一场清清爽爽的大雨。犹记得潍北某炮兵靶场上那变幻莫测的天气,有时西边晴空万里,阳光刺目,东边却乌云压城,雷声隆隆。训练场上鸣金收兵后,战士们猫在帐篷下,听着雨滴的敲打声不断地变换跳跃,时而急如战鼓,酣畅淋漓,时而骤然停歇,没了声响,又猛然间如倾盆而注,惹得战士们齐声纳闷,从帐篷的门帘中探出脑袋,看见外面淅沥沥的雨丝在明晃晃的阳光下,闪着银光,分外明显……这样的奇异景观,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一场阵雨似乎并不解渴,龟裂的大地呼唤着更为猛烈的暴风雨。
  野战帐篷,还是官兵们不可或缺的文化场所。晚饭过后,大帐篷内安上投影仪接上音响,一场别具风格的音乐会便开始了。粗犷的歌喉,卷起一股浓浓的荷尔蒙味道,迅速打破了阵地上的宁静。即使再委婉深沉的情歌,也可以被战士们唱出慷慨激昂。或许歌声并不优美,或许根本就不在调儿上,可谁会在意呢?台上声嘶力竭,台下起哄互动,有人捧着一束不知名的野花,跳上舞台,颇为大方的索取拥抱。一向严肃认真的战士们,竟然展示出如此青春活泼、热情似火的一面,让人大跌眼镜。
  但战士们也有深情而庄重的时刻:“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晚会中,当一名沉默寡言的战士用略带方言的口音,磕磕绊绊,而又十分虔诚地歌唱祖国时,全场起立,轻声地合唱了起来。歌声透过夜幕,传出去了好远好远……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过了九月份,便到了整个野外驻训最为舒爽的季节。昼间阳光通透而充沛,到了夜里,晚风徐徐,吹走整个盛夏都挥之不去的汗腻,以及种种烦躁和不适,整个人仿佛都泡在了清凉的山泉中一般。训练了一天的战士们抱着厚厚的棉被睡得格外踏实。
  没有了城市的嘈杂喧嚣,抛下一切浮心杂念,醉心倾听秋虫奏鸣,成为秋日里最为惬意的一件事情:晚饭后,演习阵地上熟悉的一切慢慢地湮没在夜色之中,隐匿在帐篷周边草丛中的虫儿们便开始活跃起来,几声怯怯的试探音很快便引出起起伏伏、酣畅淋漓的虫鸣声,时而湍急如瀑布飞流直下,时而闲散慵懒如细雨滴落芭蕉叶,时而隽永委婉如潺潺小溪流水……夜里总会有调皮的蝈蝈、“油葫芦”不知从什么地方钻进来,黑暗中肆无忌惮地蹦跳。躺在帐篷中,当你还在沉醉之中时,或许它会不小心跳到了脸上,让人抓狂不已。
  一年深秋的实弹演习中,睡在同一个帐篷的小战士告诉我,白天连续实弹射击震得耳朵嗡嗡作响,夜里睡不好,总感觉隆隆的炮声,甚至连梦境里也都是炮火连天的景象。我教他一个土法子,试着睡前听一听这“天籁音乐会”吧。小战士照做,果然奏效。我和他开玩笑道,那可要好好感谢那些辛勤的“音乐家”们。   当然,如果要细数各类野战帐篷的种种特点,恐怕要数冬用帐篷最是别具一格。到了寒冬腊月里的野营训练期,部队因为需要连续徒步行军,甚至翻山越岭,单兵携行帐篷便取代了笨重繁琐的班用帐篷。树林中、村落旁、沟壑间……总之,找个能避风、有水源的地方便能安营扎寨。除了制式单兵帐篷,我们还需要自己动手,用雨衣、树枝、干草等搭建起形态各异的帐篷,甚至有時还会挖猫耳洞,钻地窖。各式各样的帐篷,大大小小,依地形而建,虽不美观,却也壮观。
  安营扎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埋锅造饭、补充体力。干柴浇上点汽油,经风一吹,火苗便能猛地蹿起很高,映得人脸红彤彤的。几个人直勾勾地盯着锅里,透着一种饿狼般的眼神。那种混合着柴木和汽油味道的饭菜香,对于饥肠辘辘的我们来说,实在难以抵挡。一个热乎乎的馒头,握在手心,不知道究竟是因为过度饥饿,还是过于激动,整只手都颤抖不止。经过一阵狼吞虎咽,转眼间所有的一切被横扫而光。不少刚刚下连的新兵感慨地说,长这么大了,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馒头,怎么就那么香呢?是啊,没有人去告诉这些新兵,但是他们却已经深刻体味到了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有吃得下苦,才能懂得了甜。
  夜宿雪窝。单单这几个字眼,想来便冷冰冰的。傍晚时分,部队行军至鲁中群山腹地时,天降大雪,只好在半山腰间一处背风的闲置农田中安营扎寨。战士们清理出一小块空地,然后铺上厚厚一层树叶,等单兵帐篷搭起来,再围上一周遭的玉米秸秆。军被睡袋盖大衣,一开始感觉还算踏实,可到了下半夜,便被彻底冻醒了。听着雪花轻盈地飘落在帐篷上,窸窸窣窣,不知过了多久,又有一块积雪缓缓地滑落下来。这才想起了大诗人岑参的那句诗,“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寒冷,从未如此真切,恍惚间不禁使人发问,我们是活在千年前的那片边塞大漠里吗?漫长的一夜过后,清晨打开帐篷时,天空已经放晴,金灿灿的晨光让人痴迷,部队踏着积雪,伴着铿锵的军歌又出发了……
  远离城市的霓虹,远离亲人的温暖,在荒无人烟,甚至陌生险恶的土地上,勇士们用青春书写自己的辉煌篇章。“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曾经一首首读来令人热血贲张的军旅诗词,岂是文采斐然便能写就的?那不过是将士们甘洒热血、征战沙场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命运中一切不痛快的事都会由愉快来补偿。驻训枯燥、苦闷,可当你走进战士中间,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十七八岁的他们,有心事,却会在一点点收获中渐渐地冲淡。青春就是这样美好,他让你无须理由便快乐。
其他文献
偶然的一个机会,参加了北京电影节的两次聚会。令人颇为尴尬的是,我这个青葱时代对电影如数家珍的老男人,听到现在青年人喜欢的《白雪公主》《海底总动员》《野兽与美女》之类的电影名字,已经连一句话都插不上了。  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  我五六岁时有一段是住在电影院里的。1950年代末,部队倡导随军家属回乡劳动,母亲带弟弟回到农村。在省军区俱乐部工作的父亲,便带我住到了电影院楼梯间的一个小房子里。  那是我童
期刊
贾妮儿经几次反“围剿”磨炼,像个红军战士了。她抬担架、送军粮、救伤员等等,干得蛮好。“扩红”消息传到村苏维埃,贾妮儿要参加红军。她爹娘、哥哥“通共”,被白狗子杀了,贾妮儿深仇大恨要报。除了红军我没亲人了!跟毛主席當红军去。两个红军战士负责排队登记。男的写,女的问:  你叫什么名字?  俺叫贾玉玲。  她叫贾妮儿!伙伴们起哄。  哪个村的?  贾鸡窝的。  你父亲的名字?  俺爹叫贾树杉,叫白狗子杀
期刊
春节,在他的老家,在大山里,我足足度过了一段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原始日子。  这样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是新鲜的,也是我毕生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大年二十七的那晚,我们历经十三个小时的火车,凌晨两点到达南昌,在南昌休整了一天,又搭上了去往宁都县的汽车,终于在晚上十点到达了宁都县城。  在昏黄的路灯下,我老远就认出了戴着黄色安全帽,扶着摩托车,站在那里咧嘴笑着的公公。我站着,环视了周围,还没等我回过劲来,小
期刊
走天涯,行路难,风扯夕阳红,乡愁雨涟涟。秦汉的宏阔、盛唐的恢弘、两宋的风雅、元代的壮阔、明清的精致告诉人们,历朝历代的游子,跟随着历史,搅动着历史,推动着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照亮长空的星星点点,启迪着千秋万代,滋润着一草一木。历史潮流波浪滚滚,涛涛激流冲洗着游子的灵魂,潺潺暖流滋润着游子的心灵。天涯似人间,游子是走出家门闯天涯的人。乡愁,润泽着故乡炊烟中的片片屋瓦,记载着人间世代的共同记忆,是
期刊
我住的小区前面有个广场,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地方,有下棋的,聊天的,练剑的,耍拳的,还有跳广场舞的。晚上和周末的时候,热闹一些。  不知道是哪一天,我到广场散步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张大伯一个人在打扫着广场的卫生。张大伯跟我住一个单元,我认得他。只是见面熟,没有什么交往。刚开始,我以为他是环卫工人,负责着这片区域的卫生。  就在前些日子,我忽然间发现,张大伯老得不成样子了,脸皱得像山核桃的皮,头顶已经稀
期刊
八一建军节前,城关小学6.2班召开主题班会,题目是“重温号兵的故事”。  主讲人是课外辅导员、抗战老兵赵爷爷。班会上,一名学生对赵爷爷说:以前您讲过很多号兵的故事,战场上号兵吹响冲锋号的场景真神勇。您曾经也是一名号兵,今天就给我们讲讲您当号兵时的故事吧。话音未落,同学们的掌声响成一片。坐在讲台上的赵爷爷,拄着一根拐杖站起身,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沉默片刻,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配称为一名号兵。同学们
期刊
韦国清一直清楚地记得那次在沂蒙山区用勾皮草燎烤黄鲫子鱼的事情,并一直牵挂着那位老人……  接到命令,韦国清率二纵从休整待命的沂水于13日晚向南快速推进,第二天凌晨占领历山、大小白石窝,下午攻占界湖,15日到达和庄、留田、大桥、孙祖一带。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这里阻击敌四十八师及第七军向七十四师增援,并要协同八纵击溃第八十三师。他们白天坚持阵地战,晚上派小股部队主动出击。尽管敌众我寡,但显得游刃有余。  
期刊
关子明靠打铁谋生。但他的名气不是因为打铁手艺,而是他有一把祖传的宝刀。  据说,这把刀已经传了几十代了,是当年关羽遇害后,一个崇拜关羽的吴国副将把青龙郾月刀的刀头作材料,经过数月的火炼水淬精制而成,可以迎风断草,削铁如泥。  拥有宝刀的关子明,据说有一身的好刀术,但是,镇上的人们都没有见过他练刀,甚至连他的刀也没见过。那把刀,终日被关子明负在背上,外面有一个黑色的刀鞘。  鬼子在镇上修起了炮楼子。
期刊
平生听到的第一首歌:《北风吹》  平生听到的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幼儿园里高音喇叭播放出的调调,在1951年冬与北方生猛的朔风搅和在一起,回旋在幼儿园的上空,响彻在我的耳畔,给我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首延安时期贺敬之词、马可等曲的歌曲,恐怕是对我最初的思想教育:杨白劳和喜儿太可怜,黄世仁是个神马东西!这种思想教育演绎到今
期刊
自从开办了小卖店,我与老街的那家副食批发部逐渐熟络起来。每次去进货,老板娘总是亲自迎接,热情服务。我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突然有人想要买一箱方便面,恰好我店里当天卖完了,还没来得及进货。可是顾客要得着急,于是我赶到老街那家批发部,希望能从她那里拿点货救急。老板娘一脸无奈地告诉我,她的批发部没有方便面。我不禁愕然,方便面是副食店的必备物品,你为啥不批发呢?老板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