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此前,我国在重大会议中提出水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并鼓励各行业贯彻实施。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对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研究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0-353
引言:在水资源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水资源循环利用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关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贯彻重建微循环理念,并对微循环重构技术进行科学利用,以此达到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目的,该点对保障我国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水系统重构必要性
从现实角度出发,可发现城市供水系统主要目标是保障水质安全。而建筑水系统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是城市供水系统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够对城市供水系统综合性能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建筑水系统与群众生活具有密切联系,若其运转状态存在问题,群众生活质量将显著下滑。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给予高度重视[1]。但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部分建筑水系统中存在许多问题,致使积水水质及排水卫生安全问题发生概率显著增加,并导致部分给水设计参数与规定数值出现差异。
针对建筑给水水质而言,由于我国建筑终端供水难以实现高效保障水质,故而供水水质无法满足群众基本需求;部分水源经过建筑水系统后,水质出现显著下滑现象。此外,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建筑给水污染事件不仅具有极高的发生率,而且污染类型也具有多样性。有学者为此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造成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水系统开口、设备器具以及管材种类较多,且存在整体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
针对建筑排水卫生安全而言,首先我国建筑排水系统普遍存在卫生性能及排水能力较差等问题,甚至部分建筑存在返臭气等现象。随着我国群众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现有用水定额已无法对实际用水情况进行有效反映。其次,部分建筑水系统存在超压出流以及滥用产品设备等现象。最后,由于建筑内部厨余垃圾未有效清理且节水技术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符,故而我国建筑水系统难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并造成严重水资源浪费。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充分结合现有技术手段,从而达到对建筑水系统进行重构的目的。该点对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建筑集水水质保障技术
在开展城市供水系统水质保障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将以下几个方面视作切入点。
2.1.建筑给水水质污染性质研究
应对建筑供水系统水质污染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充分掌握能够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环节及问题;深入研究造成建筑给水系统水质发生二次污染的因素及其规律,并对建筑区内管网系统以及用户龙头等区域水质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充分掌握建筑给水系统水质污染性质,并对各因素影响程度及各项技术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对污染区域进行综合考量,并以此对污染控制方案进行制定,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从而实现为建筑给水系统水质保障技术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2.建筑给水系统对水质的影响
对建筑给水系统构成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管路水力条件等方面对水质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对系统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确定,并以此制定具有科学性的系统组成优化方案;通过对供水管路内部循环进行构建,达到有效缩减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对管道水力保障系统进行构建的目的[2]。此外,工作人员应对水中余氯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水质污染与水中余氯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将余氯量等方面视作主要控制因素,以此达到对水力运行特征进行改善的目的,从而实现为龙头水质提供保障。
2.3.建筑给水系统优化
首先,应对多级传输供水水质变化及污染規律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水质保障措施进行构建,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此后,工作人员必须对建筑供水消毒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结合水质安全输配技术,达到对水质控制设施进行优化的目的。其次,工作人员应对水质保障相关系统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此后,应对用户关注度以及不合格比例等方面进行结合,以此对水质污染控制技术以及保障顺序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城市建筑供水将实现二次消毒保障。
3.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示范
首先,工作人员应对节水节能以及供水管道等系统进行整合,并将其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融合,以此建立以供水系统为基础的建筑水质安全保障系统。其次,应将厨余垃圾系统以及反臭气控制系统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构建以排水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3]。最后,应将水质安全及循环利用相关理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衔接供水及排水系统结合点,以此达到对建筑微循环系统进行重新构建以及建立微循环重构技术手段的目的。目前,综合示范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种:①安全保证技术。针对示范工程而言,工作人员应对输配技术手段等进行利用,并积极对二次供水相关指标进行监控,以此达到为二次供水水质安全提供保障的目的;②热水消毒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工作人员应对银离子消毒技术手段进行利用,以此达到对建筑水系统进行消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筑给水化学安全性等将得到保障;③节能节水技术手段。应对节水系统能耗进行全面分析,并充分明确能耗曲线及节能效率百分比;④雨水循环利用。在示范工程中,应对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有效节省水资源;⑤反臭气控制技术。必须对排水支管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并科学利用新型地漏产品,以此达到加强建筑排水系统反臭气控制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相关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实现为建筑供水水质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此,我国建筑节水效果以及排水卫生安全水平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锂.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J].给水排水,2019,55(01):93-99.
[2]刘永旺.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给水排水,2019,49(17):1-3.
[3]李星,张磊 .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 北京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29(03):226-228.
华润(南京)市政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
关键词: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研究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0-353
引言:在水资源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水资源循环利用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关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贯彻重建微循环理念,并对微循环重构技术进行科学利用,以此达到避免水资源浪费的目的,该点对保障我国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水系统重构必要性
从现实角度出发,可发现城市供水系统主要目标是保障水质安全。而建筑水系统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是城市供水系统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够对城市供水系统综合性能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建筑水系统与群众生活具有密切联系,若其运转状态存在问题,群众生活质量将显著下滑。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给予高度重视[1]。但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部分建筑水系统中存在许多问题,致使积水水质及排水卫生安全问题发生概率显著增加,并导致部分给水设计参数与规定数值出现差异。
针对建筑给水水质而言,由于我国建筑终端供水难以实现高效保障水质,故而供水水质无法满足群众基本需求;部分水源经过建筑水系统后,水质出现显著下滑现象。此外,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建筑给水污染事件不仅具有极高的发生率,而且污染类型也具有多样性。有学者为此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造成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水系统开口、设备器具以及管材种类较多,且存在整体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
针对建筑排水卫生安全而言,首先我国建筑排水系统普遍存在卫生性能及排水能力较差等问题,甚至部分建筑存在返臭气等现象。随着我国群众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现有用水定额已无法对实际用水情况进行有效反映。其次,部分建筑水系统存在超压出流以及滥用产品设备等现象。最后,由于建筑内部厨余垃圾未有效清理且节水技术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符,故而我国建筑水系统难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并造成严重水资源浪费。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充分结合现有技术手段,从而达到对建筑水系统进行重构的目的。该点对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建筑集水水质保障技术
在开展城市供水系统水质保障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将以下几个方面视作切入点。
2.1.建筑给水水质污染性质研究
应对建筑供水系统水质污染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充分掌握能够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环节及问题;深入研究造成建筑给水系统水质发生二次污染的因素及其规律,并对建筑区内管网系统以及用户龙头等区域水质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充分掌握建筑给水系统水质污染性质,并对各因素影响程度及各项技术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对污染区域进行综合考量,并以此对污染控制方案进行制定,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从而实现为建筑给水系统水质保障技术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2.建筑给水系统对水质的影响
对建筑给水系统构成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管路水力条件等方面对水质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对系统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确定,并以此制定具有科学性的系统组成优化方案;通过对供水管路内部循环进行构建,达到有效缩减水力停留时间以及对管道水力保障系统进行构建的目的[2]。此外,工作人员应对水中余氯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水质污染与水中余氯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将余氯量等方面视作主要控制因素,以此达到对水力运行特征进行改善的目的,从而实现为龙头水质提供保障。
2.3.建筑给水系统优化
首先,应对多级传输供水水质变化及污染規律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水质保障措施进行构建,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针对性。此后,工作人员必须对建筑供水消毒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结合水质安全输配技术,达到对水质控制设施进行优化的目的。其次,工作人员应对水质保障相关系统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此后,应对用户关注度以及不合格比例等方面进行结合,以此对水质污染控制技术以及保障顺序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城市建筑供水将实现二次消毒保障。
3.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示范
首先,工作人员应对节水节能以及供水管道等系统进行整合,并将其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融合,以此建立以供水系统为基础的建筑水质安全保障系统。其次,应将厨余垃圾系统以及反臭气控制系统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构建以排水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3]。最后,应将水质安全及循环利用相关理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衔接供水及排水系统结合点,以此达到对建筑微循环系统进行重新构建以及建立微循环重构技术手段的目的。目前,综合示范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种:①安全保证技术。针对示范工程而言,工作人员应对输配技术手段等进行利用,并积极对二次供水相关指标进行监控,以此达到为二次供水水质安全提供保障的目的;②热水消毒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工作人员应对银离子消毒技术手段进行利用,以此达到对建筑水系统进行消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筑给水化学安全性等将得到保障;③节能节水技术手段。应对节水系统能耗进行全面分析,并充分明确能耗曲线及节能效率百分比;④雨水循环利用。在示范工程中,应对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有效节省水资源;⑤反臭气控制技术。必须对排水支管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并科学利用新型地漏产品,以此达到加强建筑排水系统反臭气控制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相关人员必须对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实现为建筑供水水质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此,我国建筑节水效果以及排水卫生安全水平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锂.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J].给水排水,2019,55(01):93-99.
[2]刘永旺.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给水排水,2019,49(17):1-3.
[3]李星,张磊 .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 北京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29(03):226-228.
华润(南京)市政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