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城镇化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新要求。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中职生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素质提高,其教育管理要适应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本文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六个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应把服务于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上把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在育人策略上把因材施教原则与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在管理模式上把规范的民主管理与柔性的生活引导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上把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在评价模式上以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为主体与多元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中职生 教育管理 六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的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不再盲目追求过往土地的城镇化,而是重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
在这一进程中,教育居于核心地位,而作为第一线的农村中职教育尤为关键。因为它的教育主体中职生即将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流动打工主体,也可能是未来的市民,如何让他们顺利地市民化或新型农民化,已是当前中职生教育和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有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这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教育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不只是人到城市的简单聚集,它是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城市文明传播的过程。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水平。
2.加强新型农民教育
新型农民教育要加快“内涵”上的转变,主动迎接新型城镇化的新挑战,逐渐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成长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型人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生产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3.促进农业人口有效转移
使进城务工的人适应社会,顺利转移,体面就业。为此,中职教育要通过多元化培训着力实现技能主体性教育教学,重点培养技能实用型和技术熟练型工人,使毕业生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由血汗体能型经济向知识技能型经济转变的新常态。
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六个结合
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常态下,广大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投注热情,践行人文关怀与科学管理的方法和路径,满足他们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让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笔者以为其关键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结合。
1.培养目标:把服务于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与学生终生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毕竟农村中职教育还需积极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超越长期以来“离农”和“为农”二元对立的思想认识,目标定位于服务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兼顾中职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拥入城市,或外迁、或升学、或打工,这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而另一方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仍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农村中职教育需要满足中职生为升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多重目标,并能为他们未来人生职业生涯切换提供一定的教育基础。
2.教育内容:把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将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素质能力与职业技能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让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市民”,从“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的转变,职业技能的转变是关键,城市文明、文化观念的养成是根本。职业技能培训是谋生手段,文明文化教育则是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生活需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习惯,摒弃农村生活陋习,有人格尊严地生活。因此,中职生的教育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文化内涵建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需要,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本着“需用、够用、实用”原则建立起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技能主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行以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并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以亲和的精神文化、亲近的物质文化、谨严的制度文化、积极的行为文化、亲缘的校企和社区文化来滋养学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用。
3.育人策略:把因材施教原则与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
“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关键是要找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打开心门的钥匙。作为农村中职教育管理者面对的多是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管教的“三差生”,唯有以严厉、关爱、包容、赏识兼备的情感态度深入了解当代中职生的理想、现实与个性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才能化解实际困难,使他们学业有教、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过程,这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有解决当代中职生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在处理问题时保持足够的耐心,真诚的关爱、欣赏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当学生沐浴在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春风里,教者的因材施教才能得以施展,学生的适性发展、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 4.管理模式:把规范的民主管理与柔性的生活引导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管理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民主管理就是促进自我管理,它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改革的要求,更是新型城镇化教育的呼唤。没有民主管理意识的人就不会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要求。在中职生的班级民主管理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就显得很重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中职生的奖、助学金制度,再加上各种评优干评三好等工作,有些中职生表面上看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其实心里需要的是老师把他们放在一个集体中,对他们一视同仁,学生最反感偏向好学生和关系生的老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大多农村中职生问题出在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青春期“闭锁性”,有时又很任性逆反,不喜欢教条式说教。作为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常常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刀枪不入。
因此,对待中职生的教育管理在注重严格规范民主管理的同时,加强柔性的生活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管理过度往往容易培养出一批模式化的人,这也是“管”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力的原因。而教育本应重视循序善诱,柔性教育最好的方式应是通过教师的范例引导,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培养其做事周全、生活自理、行动自治、学习自主、做人自强。毕竟“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尽管其效果可能没有管理来得快,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就如此。
5.就业指导:把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实际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已列入中职生德育目标。但现状是农村中职生多数缺少个人理想和人生职业规划,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加上社会普遍职业崇拜感缺乏,敬业精神不足等影响,他们内心矛盾,信心不足,择业盲目,就业困难。
因此,引导他们“三观”教育时,需把抓手放在立足个人实际,面向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上,摒弃职业偏见,科学择业,灵活就业,敢于创业。在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岗位的同时教育他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向社会需求去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契合点”。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开拓创新,也要强调脚踏实地,勤奋肯干。相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农业是大有可为的,并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6.评价模式:以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为主体与多元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淡化终结性书面标准化考试,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把职业能力发展过程纳入重要评价指标。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考核主要由用人单位专家把关,同时也把自我、社会、家庭、学校、行业等多元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转变,建立动态多元评价体系。
只有这种评价模式在个性化、智能化生产的现代产业体系下,才是与当前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才能有力地促进中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经济活动的联系,加速农村中职生不断向新工作岗位转移。
参考文献:
[1]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 2010-2-20.
[2]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安庆浮山科技工程学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中职生 教育管理 六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的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不再盲目追求过往土地的城镇化,而是重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
在这一进程中,教育居于核心地位,而作为第一线的农村中职教育尤为关键。因为它的教育主体中职生即将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流动打工主体,也可能是未来的市民,如何让他们顺利地市民化或新型农民化,已是当前中职生教育和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有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这给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教育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不只是人到城市的简单聚集,它是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城市文明传播的过程。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水平。
2.加强新型农民教育
新型农民教育要加快“内涵”上的转变,主动迎接新型城镇化的新挑战,逐渐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成长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型人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生产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3.促进农业人口有效转移
使进城务工的人适应社会,顺利转移,体面就业。为此,中职教育要通过多元化培训着力实现技能主体性教育教学,重点培养技能实用型和技术熟练型工人,使毕业生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由血汗体能型经济向知识技能型经济转变的新常态。
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要抓好六个结合
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常态下,广大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农村中职生的教育管理,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投注热情,践行人文关怀与科学管理的方法和路径,满足他们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让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笔者以为其关键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结合。
1.培养目标:把服务于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与学生终生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毕竟农村中职教育还需积极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超越长期以来“离农”和“为农”二元对立的思想认识,目标定位于服务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兼顾中职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拥入城市,或外迁、或升学、或打工,这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而另一方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仍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农村中职教育需要满足中职生为升学、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多重目标,并能为他们未来人生职业生涯切换提供一定的教育基础。
2.教育内容:把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将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素质能力与职业技能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让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市民”,从“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的转变,职业技能的转变是关键,城市文明、文化观念的养成是根本。职业技能培训是谋生手段,文明文化教育则是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生活需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习惯,摒弃农村生活陋习,有人格尊严地生活。因此,中职生的教育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文化内涵建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需要,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本着“需用、够用、实用”原则建立起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技能主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行以文明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并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以亲和的精神文化、亲近的物质文化、谨严的制度文化、积极的行为文化、亲缘的校企和社区文化来滋养学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用。
3.育人策略:把因材施教原则与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
“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关键是要找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打开心门的钥匙。作为农村中职教育管理者面对的多是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管教的“三差生”,唯有以严厉、关爱、包容、赏识兼备的情感态度深入了解当代中职生的理想、现实与个性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才能化解实际困难,使他们学业有教、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过程,这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有解决当代中职生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在处理问题时保持足够的耐心,真诚的关爱、欣赏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当学生沐浴在严厉、关爱、包容、赏识的春风里,教者的因材施教才能得以施展,学生的适性发展、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 4.管理模式:把规范的民主管理与柔性的生活引导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管理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民主管理就是促进自我管理,它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改革的要求,更是新型城镇化教育的呼唤。没有民主管理意识的人就不会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要求。在中职生的班级民主管理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就显得很重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中职生的奖、助学金制度,再加上各种评优干评三好等工作,有些中职生表面上看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其实心里需要的是老师把他们放在一个集体中,对他们一视同仁,学生最反感偏向好学生和关系生的老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大多农村中职生问题出在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青春期“闭锁性”,有时又很任性逆反,不喜欢教条式说教。作为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常常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刀枪不入。
因此,对待中职生的教育管理在注重严格规范民主管理的同时,加强柔性的生活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管理过度往往容易培养出一批模式化的人,这也是“管”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力的原因。而教育本应重视循序善诱,柔性教育最好的方式应是通过教师的范例引导,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培养其做事周全、生活自理、行动自治、学习自主、做人自强。毕竟“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尽管其效果可能没有管理来得快,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就如此。
5.就业指导:把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实际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已列入中职生德育目标。但现状是农村中职生多数缺少个人理想和人生职业规划,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加上社会普遍职业崇拜感缺乏,敬业精神不足等影响,他们内心矛盾,信心不足,择业盲目,就业困难。
因此,引导他们“三观”教育时,需把抓手放在立足个人实际,面向新型城镇化社会发展需求上,摒弃职业偏见,科学择业,灵活就业,敢于创业。在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岗位的同时教育他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向社会需求去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契合点”。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开拓创新,也要强调脚踏实地,勤奋肯干。相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农业是大有可为的,并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6.评价模式:以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为主体与多元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淡化终结性书面标准化考试,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把职业能力发展过程纳入重要评价指标。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考核主要由用人单位专家把关,同时也把自我、社会、家庭、学校、行业等多元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转变,建立动态多元评价体系。
只有这种评价模式在个性化、智能化生产的现代产业体系下,才是与当前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才能有力地促进中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经济活动的联系,加速农村中职生不断向新工作岗位转移。
参考文献:
[1]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 2010-2-20.
[2]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安庆浮山科技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