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愈之(1896-198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杰出人物中其中一位,被夏衍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其新闻工作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其新闻思想在抗日阶段得到实践和发展。本文以胡愈之抗日时期(1931—1939)主办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为研究文本,探讨其新闻思想发展过程及思想实内涵。研究胡愈之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新闻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胡愈之 抗战时期 新闻思想
胡愈之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由于抗日战争前在欧洲留学的三年以及后来回国时对苏联的采访,还有抗战期间一系列的办报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使得他的思想较之先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如果说民族新生时期胡愈之的新闻思想只是萌芽,那么抗日阶段便是他新闻思想转变和真正形成阶段。
一、 抗日战争时期胡愈之对内报道的新闻思想
(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新闻思想
1、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新闻思想理论来源。19世纪末,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后,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保守,中国的知识分子萌生了效仿西方的思想,开始系统介绍和接受自由主义思想。与此同时,洋人在华所办报刊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报刊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西方自由主义是探寻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理论,与此相对应,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主要探讨的是公众、媒介和政府的关系,那么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媒介的独立性。①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外国人鼓吹的办报理念和办报实践中,意识到报刊是广开言路的有效工具,要利用报刊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他们通过创办自己的报刊来推动国家逐步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趋势。
而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受民族主义的影响最大。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②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民族建国,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也是民族建国。“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段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③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得到而来最大的彰显,此时,自由主义便服务于民族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2、胡愈之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工人大量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国内的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掀起了革命浪潮。而胡愈之由于较多接触外来新思想,使得他早期的新闻思想里充满自由主义又弥漫着民族主义。不过当时的胡愈之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按他自己的说法,“我受当时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很深,后来又读托尔斯泰的书,使我成为一个赞美人类爱的理想主义者,唯心论者。”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胡愈之重回到商务印书馆,主持《东方杂志》的编辑工作。此时他的论见显然比他早期更加鲜明。在抗日救亡思潮高涨的环境下,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追求也变得愈发的强烈。这一点从他接任《东方杂志》后做出的一些改革中可以看出。在主持《东方杂志》工作后,胡愈之在刊物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较大改动。并在1932年10月16日复刊号的卷头语中《本刊的新生》中写道:“以文字作为分析现实指导现实的工具,以文字作民族斗争社会斗争的利器,我们将以此求本刊的新生,更以此求中国知识者的新生。我们不敢相信一定可以达到我们的标的,但是能做到几分,我们就做几分。”自此,《东方杂志》秉承着这个宗旨,大力宣传抗日的文章和揭露帝国主义实质的文章。胡愈之始终不忘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坚持民族主义,积极从事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的宣传,努力强化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而《东方杂志》也成为知识分子自由表达观点的场地。
(二)胡愈之新闻思想中的受众意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常常以自身为本位,受众则被放在从属位置,这其实是本末倒置。⑤
胡愈之的报刊活动有力地证明了他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他所主编的刊物大多设有读者园地、读者信箱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编者可以与读者交流想法,倾谈心事。他认为创办刊物是为读者服务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的支持,刊物才能继续创办下去。当《生活》周刊在国民党的迫害下不得不停刊时,胡愈之发表《最后几句话》,他说:“我们相信,本刊和读者诸君告别,只是一时的告别,而不是永久的告别,只是文字的告别,而不是精神上、意识上的告别,本刊与国内外数十万读者,正如韬奋先生所说‘成为精神上的至友,声应乞求,肝胆相照’⑥。”这些充分表现了他切实为受众服务的思想。
胡愈之新闻思想中的受众意识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读者为重要目的,注重与读者互动,通过与读者的交流,表示自己对读者的尊重和重视。
二、抗日战争时期胡愈之对外报道的新闻思想
胡愈之从《东方杂志》开始,走上研究国际报道之路。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倾向变革,但政治上还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在抗日时期前,胡愈之观察国际时事还有唯心主义观点。从法国回来后,当他再次主持《东方杂志》时,他的国际问题评论已明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倾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愈之曾多次呼吁,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他认为“国际宣传对敌宣传,也应该加强并统一宣传方针,以争取国际同情,动摇敌国人心,就西南方面来说,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海外数千万侨胞的宣传工作。侨胞在过去对抗战有极大的贡献,但在为国内政府机关与民众团体,对于海外的联系还不够,敌人和汪逆汉奸等在侨胞中间进行其反宣传,这要严密加以注意并抵制才好。”⑦
胡愈之抗日时期的对外报道,都秉承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胡愈之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以分析评述国际新闻事件为主的刊物——《世界知识》。《世界知识》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其中大部分文章都与时局紧密相关。他首先把中国置身于“世界的中国”的环境中,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反映世界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形势,鼓舞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胡愈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国内外形势,宣传苏联的建设成就,增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
结语
在抗日时期,出现了一批批爱国志士。而胡愈之便是这其中的一位,他以办报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战,用自己的文字鼓舞着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而他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新闻思想更是弥足珍贵,对当下乃至以后的新闻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刊活动是胡愈之一生中最光辉的一笔。在抗日时期他主持《东方杂志》、办《生活》周刊、出版《世界知识》杂志、创办《月报》等,这些报刊无一不体现他当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以及他辩证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世界观。在抗战时期,胡愈之还自觉地将出版活动与革命事业结合起来,用自己独特的国际视野打开对外的大门。抗战时期是胡愈之报刊活动中一个重要又特殊的时期,研究这个时期胡愈之的新闻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其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性意义,值得人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
参考文献
①姜红,《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的转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
②胡涤非,《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③[英]安东尼·史密斯 著,叶江 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⑤胡正强,《胡愈之对外传播思想探略》,《现代传播》2007(1)
⑥胡愈之:《胡愈之文集(III)》,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⑦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08级本科生,指导老师:马庆)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胡愈之 抗战时期 新闻思想
胡愈之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由于抗日战争前在欧洲留学的三年以及后来回国时对苏联的采访,还有抗战期间一系列的办报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使得他的思想较之先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如果说民族新生时期胡愈之的新闻思想只是萌芽,那么抗日阶段便是他新闻思想转变和真正形成阶段。
一、 抗日战争时期胡愈之对内报道的新闻思想
(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新闻思想
1、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新闻思想理论来源。19世纪末,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后,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保守,中国的知识分子萌生了效仿西方的思想,开始系统介绍和接受自由主义思想。与此同时,洋人在华所办报刊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报刊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西方自由主义是探寻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理论,与此相对应,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主要探讨的是公众、媒介和政府的关系,那么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媒介的独立性。①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外国人鼓吹的办报理念和办报实践中,意识到报刊是广开言路的有效工具,要利用报刊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他们通过创办自己的报刊来推动国家逐步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趋势。
而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受民族主义的影响最大。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②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民族建国,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也是民族建国。“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段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③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得到而来最大的彰显,此时,自由主义便服务于民族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2、胡愈之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工人大量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国内的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掀起了革命浪潮。而胡愈之由于较多接触外来新思想,使得他早期的新闻思想里充满自由主义又弥漫着民族主义。不过当时的胡愈之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按他自己的说法,“我受当时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很深,后来又读托尔斯泰的书,使我成为一个赞美人类爱的理想主义者,唯心论者。”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胡愈之重回到商务印书馆,主持《东方杂志》的编辑工作。此时他的论见显然比他早期更加鲜明。在抗日救亡思潮高涨的环境下,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追求也变得愈发的强烈。这一点从他接任《东方杂志》后做出的一些改革中可以看出。在主持《东方杂志》工作后,胡愈之在刊物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较大改动。并在1932年10月16日复刊号的卷头语中《本刊的新生》中写道:“以文字作为分析现实指导现实的工具,以文字作民族斗争社会斗争的利器,我们将以此求本刊的新生,更以此求中国知识者的新生。我们不敢相信一定可以达到我们的标的,但是能做到几分,我们就做几分。”自此,《东方杂志》秉承着这个宗旨,大力宣传抗日的文章和揭露帝国主义实质的文章。胡愈之始终不忘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坚持民族主义,积极从事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的宣传,努力强化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而《东方杂志》也成为知识分子自由表达观点的场地。
(二)胡愈之新闻思想中的受众意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常常以自身为本位,受众则被放在从属位置,这其实是本末倒置。⑤
胡愈之的报刊活动有力地证明了他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他所主编的刊物大多设有读者园地、读者信箱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编者可以与读者交流想法,倾谈心事。他认为创办刊物是为读者服务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的支持,刊物才能继续创办下去。当《生活》周刊在国民党的迫害下不得不停刊时,胡愈之发表《最后几句话》,他说:“我们相信,本刊和读者诸君告别,只是一时的告别,而不是永久的告别,只是文字的告别,而不是精神上、意识上的告别,本刊与国内外数十万读者,正如韬奋先生所说‘成为精神上的至友,声应乞求,肝胆相照’⑥。”这些充分表现了他切实为受众服务的思想。
胡愈之新闻思想中的受众意识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读者为重要目的,注重与读者互动,通过与读者的交流,表示自己对读者的尊重和重视。
二、抗日战争时期胡愈之对外报道的新闻思想
胡愈之从《东方杂志》开始,走上研究国际报道之路。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倾向变革,但政治上还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在抗日时期前,胡愈之观察国际时事还有唯心主义观点。从法国回来后,当他再次主持《东方杂志》时,他的国际问题评论已明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倾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愈之曾多次呼吁,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他认为“国际宣传对敌宣传,也应该加强并统一宣传方针,以争取国际同情,动摇敌国人心,就西南方面来说,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海外数千万侨胞的宣传工作。侨胞在过去对抗战有极大的贡献,但在为国内政府机关与民众团体,对于海外的联系还不够,敌人和汪逆汉奸等在侨胞中间进行其反宣传,这要严密加以注意并抵制才好。”⑦
胡愈之抗日时期的对外报道,都秉承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胡愈之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以分析评述国际新闻事件为主的刊物——《世界知识》。《世界知识》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其中大部分文章都与时局紧密相关。他首先把中国置身于“世界的中国”的环境中,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反映世界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形势,鼓舞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胡愈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国内外形势,宣传苏联的建设成就,增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
结语
在抗日时期,出现了一批批爱国志士。而胡愈之便是这其中的一位,他以办报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战,用自己的文字鼓舞着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而他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新闻思想更是弥足珍贵,对当下乃至以后的新闻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刊活动是胡愈之一生中最光辉的一笔。在抗日时期他主持《东方杂志》、办《生活》周刊、出版《世界知识》杂志、创办《月报》等,这些报刊无一不体现他当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以及他辩证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世界观。在抗战时期,胡愈之还自觉地将出版活动与革命事业结合起来,用自己独特的国际视野打开对外的大门。抗战时期是胡愈之报刊活动中一个重要又特殊的时期,研究这个时期胡愈之的新闻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其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性意义,值得人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
参考文献
①姜红,《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的转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
②胡涤非,《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③[英]安东尼·史密斯 著,叶江 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⑤胡正强,《胡愈之对外传播思想探略》,《现代传播》2007(1)
⑥胡愈之:《胡愈之文集(III)》,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⑦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08级本科生,指导老师:马庆)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