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省義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法的新的突破,突出了活学活用,注重实战应用,笔者经过系统的学习,通过解读“省纲要”其中的精髓,就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密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省纲要”;密度练习;分组练习;练习密度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法的新的突破,其教学理念提倡的教学法反对孤立地学习体育技术动作,也不存在最佳的动作技术,完全因环境而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它是一改往常的由老师指定的,标准动作重复练习,通过刻意练习以达到掌握体育技术动作的目的。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为了既能学到体育技术又能增加体育课堂的练习密度,根据“省纲要”的教学理念,可以按照以下的教学原则对体育课堂进行教学设计。
一、强调目标统领内容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达成一个目标,必须通过体育动作技术来完成。反过来,适应性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也需要目标来统领。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便于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坚持目标统领内容,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动机。在非线性教学法中的目标并不是我们传统的体育课上的学习目标,比如说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是在实际体育活动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比如,如何把球投进篮筐,如何把球踢进球门等。通过合作与竞争大家一起完成任务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学生和各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要情景化学习
教学要情景化学习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要符合体育比赛的某些特征,应该充分贴近真实的体育比赛场景,以至于当学生面对变化的环境时,他们能够学习调整以适应动态的环境要求并能够快而合理地做出决策。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体育技能才能够迁移到真实的比赛场景。根据体育项目比赛的性质,通过简化的方式,抽取部分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小组内学生一起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相关问题。学生能够容易达到成功并且使他们的内驱力与任务动力不经意间获得更好的适应,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例如,在足球运动中,一个球员如何在一个孤立的跑步训练中冲刺,以及该球员如何在执行足球动作时冲刺是不一样的。孤立的战术演练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缺少必要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例如,队友和对手的动作提供的信息,驱动我们自己的动作,但球员也要求他们沟通和分享信息彼此口头或手势。由于情境化教学,教学内容接近真实的比赛场景,尤其是对于同场竞争类项目,互有攻防,不管是在运动密度方面,还是运动强度方面都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进行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练习是我们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组方法很多。对于一个班级有40位左右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就必须对学生队伍进行分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频繁地参与体育活动进行小组练习。不像传统的体育教学,学生要按顺序,依次进行练习,有时候排的队伍很长,下一次轮到自己,可能已过很长时间,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因为技能的获得是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多参与体育活动,学生才能多接触到体育技术在实际比赛中的运用。但是分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分组,也不是自由分组。在分组教学中要以每个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为依据,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当他们取得不同水平的进步时,教师必须准备调整任务的难易程度,以使学生面临更大挑战 以达成功。进行分组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要点:(1)体育教师应该考虑把相似需求和相似的体育能力的学生安排为同伴或安排在同一组。这样,可以避免不公平情况出现,如果双方实力悬殊,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可以适宜地操控教学条件不断地为相似体育能力或特点的不同组学生提供挑战以克服因为教学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特殊的运动问题。(2)小组人数尽量少些,进行小场地练习。分组越多,学生单个练习机会越大,练习时间加长,练习密度相应也会提高。对大额班级分组是提高学生练习密度的一个行之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在条件允许和不影响练习效果的前提下,能多分组就多分组,增加学生练习时间。(3)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与表现,如果学生实际需要,无论在体育课什么时候,学生都可以重新分组或他们自己分组。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如何变通教学花样,从表面上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然而却忽略了学生对体育项目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满足。只有学生理解体育项目的意义以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了体育活动,学生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才能提高。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满足三个条件:自主、能力、归属感,缺一不可。非线性教学法是能够满足学生间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我们的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喜欢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省纲要”;密度练习;分组练习;练习密度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法的新的突破,其教学理念提倡的教学法反对孤立地学习体育技术动作,也不存在最佳的动作技术,完全因环境而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它是一改往常的由老师指定的,标准动作重复练习,通过刻意练习以达到掌握体育技术动作的目的。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为了既能学到体育技术又能增加体育课堂的练习密度,根据“省纲要”的教学理念,可以按照以下的教学原则对体育课堂进行教学设计。
一、强调目标统领内容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达成一个目标,必须通过体育动作技术来完成。反过来,适应性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也需要目标来统领。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便于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坚持目标统领内容,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动机。在非线性教学法中的目标并不是我们传统的体育课上的学习目标,比如说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是在实际体育活动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比如,如何把球投进篮筐,如何把球踢进球门等。通过合作与竞争大家一起完成任务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学生和各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要情景化学习
教学要情景化学习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要符合体育比赛的某些特征,应该充分贴近真实的体育比赛场景,以至于当学生面对变化的环境时,他们能够学习调整以适应动态的环境要求并能够快而合理地做出决策。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体育技能才能够迁移到真实的比赛场景。根据体育项目比赛的性质,通过简化的方式,抽取部分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小组内学生一起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相关问题。学生能够容易达到成功并且使他们的内驱力与任务动力不经意间获得更好的适应,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例如,在足球运动中,一个球员如何在一个孤立的跑步训练中冲刺,以及该球员如何在执行足球动作时冲刺是不一样的。孤立的战术演练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缺少必要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例如,队友和对手的动作提供的信息,驱动我们自己的动作,但球员也要求他们沟通和分享信息彼此口头或手势。由于情境化教学,教学内容接近真实的比赛场景,尤其是对于同场竞争类项目,互有攻防,不管是在运动密度方面,还是运动强度方面都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进行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练习是我们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组方法很多。对于一个班级有40位左右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就必须对学生队伍进行分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频繁地参与体育活动进行小组练习。不像传统的体育教学,学生要按顺序,依次进行练习,有时候排的队伍很长,下一次轮到自己,可能已过很长时间,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因为技能的获得是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多参与体育活动,学生才能多接触到体育技术在实际比赛中的运用。但是分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分组,也不是自由分组。在分组教学中要以每个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为依据,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当他们取得不同水平的进步时,教师必须准备调整任务的难易程度,以使学生面临更大挑战 以达成功。进行分组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要点:(1)体育教师应该考虑把相似需求和相似的体育能力的学生安排为同伴或安排在同一组。这样,可以避免不公平情况出现,如果双方实力悬殊,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可以适宜地操控教学条件不断地为相似体育能力或特点的不同组学生提供挑战以克服因为教学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特殊的运动问题。(2)小组人数尽量少些,进行小场地练习。分组越多,学生单个练习机会越大,练习时间加长,练习密度相应也会提高。对大额班级分组是提高学生练习密度的一个行之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在条件允许和不影响练习效果的前提下,能多分组就多分组,增加学生练习时间。(3)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与表现,如果学生实际需要,无论在体育课什么时候,学生都可以重新分组或他们自己分组。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如何变通教学花样,从表面上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然而却忽略了学生对体育项目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满足。只有学生理解体育项目的意义以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了体育活动,学生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才能提高。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满足三个条件:自主、能力、归属感,缺一不可。非线性教学法是能够满足学生间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我们的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喜欢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