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式智库: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

来源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利益多元化及政策冲突时代,政策制定需要争取各方最大限度的认同和共识.传统智库在产出“共识性”的公共政策上存在明显局限.协商式智库是一种新型的决策咨询组织,它通过组织“协商-共识”会议为政策制定的相关方提供利益表达、博弈和协调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政策分析,为政策共识构建提供启迪.协商式智库以协商式政策分析、公共协商和公共冲突解决为理论基础,其咨询过程及社会功能与传统智库迥异,并构成互补.作者发起的协商式政策实验室近年来开展了多项政策实践,为北京市胡同更新整治提供了成功的政策咨询,彰显了协商式智库的实践价值.协商式智库有助于弥合社会分歧,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它也是一种新型的智库,有助于丰富中国的智库体系和生态.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少见的同时使用著作权、作者权与版权的国家.并且,由于著作权法存在“著作权即版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学界将著作权视为作者权,这使得这三个概念在我国具有同一性.然而,这种认知存在错误,有待厘清.追溯历史,作者权与版权最先产生,并具有同源性,但二者在19世纪发生分化,之后二者虽然又在国际与区域公约的介入下发生融合,但仍有差异留存,作者权并不等同于版权.同时,著作权也不等同于作者权与版权,其融合了作者权与版权两大体系的精髓,但是,此种融合下,也使得著作权既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权,也不完全对应于版权,具有相对
“人民性”是衡量国家制度和政策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和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改善党的领导、民主法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坚持践行“人民性”原则,特别是2015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要求.新时代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要通过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来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通过推进政府一体化建设,构建“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来优化政府治理体系;通过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构建基层数字治理体系,推进基
一国政府在面临由外交困境引发的国内政治压力时,有可能会选择以指责其他国家的方式来转移视线、 推卸责任.莫迪政府于2016年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未果后对中国的指责,就是这类现象中的一个案例.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发掘,理解莫迪政府在面临外交困境时选择指责中国的政治逻辑、 采取的话语策略及其政治结果.莫迪政府在阐述为何未能成功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时,既有通过指责中国来推卸责任的需求,又有意避免激烈指责中国的姿态,但其无法阻止印媒和鹰派学者以激进的姿态批评中国.其结果是,在媒体和学者的鼓动之下,印度国内对华民族
当前,南亚地区区域权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非传统安全挑战威胁地区安全,区域合作机制进展缓慢.地区风险的提升带来区域秩序的不确定性并形成多层级结构,激发了斯里兰卡外交战略中的对冲形态.有效控制地区风险影响下的脆弱性增加,是斯里兰卡外交战略的主要关切,也决定了其对冲行为逻辑与具体政策选择.斯里兰卡正在同时使用包括间接制衡和拒绝支配在内的“风险抵消”策略,与包括经济实用主义和约束性接触在内的“收益最大化”策略进行风险应对.地区风险为斯里兰卡的战略对冲提供了机会,其未来将呈现出更加务实与灵活的外交姿态.
司法部门是当今印度政府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古代印度自阿育王倡导正法,设置正法官之后,依托婆罗门教法和伊斯兰教法两大法学体系,发展出了以君王为最高权威,以教法学家为核心队伍的、 带有宗教色彩的司法制度.英国殖民者通过吸纳本土司法传统、 移植英国司法实践,在印度建立了殖民色彩鲜明的英印司法制度.独立后,印度在继承既有制度的同时也对其从保障国家主权、 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等角度出发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了统一的司法制度.通过长时段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独立后的司法制度在司法专业主义和金字塔式的法院体系两方面受到了历史传统的
基于公共服务逻辑,在社区公共服务价值创造中,社区居民扮演服务价值创造者角色,街头官僚成为服务价值创造的促进者和共同创造者,二者形成了价值创造者-代理人关系.在社区公共服务复杂适应系统中,价值创造者-代理人关系只是二者互动关系的典型特征之一,在宏观和中观环境影响下,图式、资源和情感能量等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中互动关系的选择及其结果.分析表明,价值创造者-代理人关系为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组织与服务使用者、政府和个体的关系提供了概念框架,服务使用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应该成为理解这种关系的核心.需要
近年来,政府与公众(市场)的关系逐渐由面对面转变为“指尖上”,政府治理数字化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未来方向,亦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基石.研究在追溯政府治理转型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数字治理的理论内涵,归纳出数字治理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科技的迭代创新不断为“中国之治”引入新工具,依循“循数治理”新理念,塑造出“智治”新范式,大数据利用的升级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进展是政府由传统电子政务办公向数字治理转型的发展进路;成都高新区基于“政务守信通”平台,利用信用数据形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画像,形塑出“信用+大数据
金融工具和技术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由此也产生了养老金融这一专门领域.但国际上更多使用的是养老金金融这一概念,难以满足我国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事业发展需要.本文在对养老金融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的差异以及中国实际,对养老金融的理论基础、内涵外延进行系统分析和界定.将养老金融概念体系界定为围绕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以期形成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中国养老金融理论体系,从而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转型国家养老金融体系发
当前政府偏重于绩效评估过程和绩效信息生产,相对忽视绩效信息使用,导致绩效管理形式化问题严峻,政府绩效信息使用是检验绩效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文章使用河南省435名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变革型领导、公共服务动机对政府绩效信息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政府绩效信息内部管理使用、行政责任使用和公共责任使用三因子结构在中国本土治理情境下具有稳健性;地方政府公务员使用绩效信息程度有限,其中内部管理使用和行政责任使用的程度明显高于公共责任使用;变革型领导和公共服务动机分别对政府绩效信息使用具有显著
单位制消解后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其规模差异却很少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结合“需求-供给”与自组织过程理论,选取G省S区的154个村居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关键群体、角色扮演与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差异之间的关系.结论 表明:作为回应社区需求的慈善家,社区社会组织更易发育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与冲突治理需求大的社区.同时,作为获取社区资源的经济人,社区社会组织更青睐社区注意力等体制资源,而与社区富裕水平呈倒U形关系.此外,以社区党员为代表的关键群体显著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规模.本文不仅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实践提供了有益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