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改实验“你方唱罢我登场”,介绍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文章琳琅满目,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异彩纷呈,什么对比课、诵读课、质疑课、讨论课等等,不一而足。应该说,一些重点中学或城市中学教改活动确实开展得红红火火,已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绩,但若放眼于整个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形势却不容乐观。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部分农村学校来说,还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虚幻的海市蜃楼。笔者长期从事农村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深深感到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新课程改革下,农村教学改革仍处在尴尬的境地。新课改在农村还显得“水土不服”。笔者认为,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观念落后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教师们都已习惯了现有的模式,备课、上课,轻车熟路,得心应手。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改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于是有的教师干脆我行我素,“你改你的,我搞我的”,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有的教师则采用“旧瓶装新酒”,“新鞋走老路”的做法,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课改效果大打折扣。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而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达到课改要求。在笔者乡镇各中小学,没有几个教师是科班出身的,哪怕是在初中,也没有专职的图音体信老师。每年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宁可到广东的私立学校当代课教师,也不愿回农村中小学任教,甚至农村中学里稍有名气的老师也被城市中学给“挖”走或被政府其它部门抽调走。
三、教学评价滞后
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仍未见好转。特别是农村,情况尤为严重。很多学校早已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模式。“分数,是学生前程的敲门砖;排队,是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由此,题海战术和名目繁多的假日补课仍然大行其道。这种以结果论英雄的教学评价标准如果没有改变,无论你说“填鸭式”如何笨, “题海战术”如何死,只要能带来高分,教师就会乐此不疲;“研究型”多么灵, “开放型”多么活,但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高分,即使你吹得天花乱坠,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四、课改认识肤浅
一些年龄偏大、半路出家的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新课改培训,对新课改一知半解,认识肤浅,但又怕别人笑自己观念落后 ,于是也东施效颦,搞起课改来.在平时,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他们大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确立三维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些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把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你真棒”或齐鼓掌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把一篇课文朗读两遍之后随便问一两个问题就是标准的教学模式;把电器带进教室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这些在肤浅认识支配下的重形式轻内涵、断章取义的课改活动,笔者不禁为之担心。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平心而论,大部分农村教师都具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他们乐守清贫,呕心沥血。在现阶段,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同时,要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培训要符合教师的需要与特点,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要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派专家或已培训的专业人员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村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新课改气息。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学习与提高,尽最大可能为教师购买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教辅用书、报刊等,还要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封闭的校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这样才能使农村教学工作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校内走向校外、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外,要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保障教师日常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检查、督导、交流、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自我成长意识,变“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帮扶制度,实行送教下乡
农村中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派遣大批的教师参加培训又缺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中小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县城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中小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遴选全县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话提了多少年,但有些地方总是不能把教育放在千秋伟业的高度来对待,仍长期拖欠教育经费,当然地方也有地方的难处,现在大部分地区教育的人、财、物都移交县级政府负责,县政府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要负责这么大一摊子实在不易,连教师国标工资这碗饭都装不满,还哪来那么多钱去改变落后的教育条件。而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没有基层学校的财权,对基层学校来说既不许乱收费,又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该走向何方?
四、深入农村调研,倾听基层呼声
课改调研要面向农村,教材编写要考虑农村因素。各级调查组要不打招呼地深入农村(特别是村小学)弄清课改实验现状,获取课改真实资料,多听一听一线教师对课改的理解、认识和困惑,把农村的课程改革难题提到理论高度来研究。建议各级教科所和教研室都要到基层农村学校定点,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课程改革,同时搜集第一手鲜活的实验材料,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一、教学观念落后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教师们都已习惯了现有的模式,备课、上课,轻车熟路,得心应手。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改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于是有的教师干脆我行我素,“你改你的,我搞我的”,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有的教师则采用“旧瓶装新酒”,“新鞋走老路”的做法,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课改效果大打折扣。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而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达到课改要求。在笔者乡镇各中小学,没有几个教师是科班出身的,哪怕是在初中,也没有专职的图音体信老师。每年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宁可到广东的私立学校当代课教师,也不愿回农村中小学任教,甚至农村中学里稍有名气的老师也被城市中学给“挖”走或被政府其它部门抽调走。
三、教学评价滞后
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仍未见好转。特别是农村,情况尤为严重。很多学校早已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模式。“分数,是学生前程的敲门砖;排队,是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由此,题海战术和名目繁多的假日补课仍然大行其道。这种以结果论英雄的教学评价标准如果没有改变,无论你说“填鸭式”如何笨, “题海战术”如何死,只要能带来高分,教师就会乐此不疲;“研究型”多么灵, “开放型”多么活,但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高分,即使你吹得天花乱坠,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四、课改认识肤浅
一些年龄偏大、半路出家的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新课改培训,对新课改一知半解,认识肤浅,但又怕别人笑自己观念落后 ,于是也东施效颦,搞起课改来.在平时,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他们大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确立三维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些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把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你真棒”或齐鼓掌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把一篇课文朗读两遍之后随便问一两个问题就是标准的教学模式;把电器带进教室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这些在肤浅认识支配下的重形式轻内涵、断章取义的课改活动,笔者不禁为之担心。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平心而论,大部分农村教师都具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他们乐守清贫,呕心沥血。在现阶段,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同时,要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培训要符合教师的需要与特点,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要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派专家或已培训的专业人员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村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新课改气息。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学习与提高,尽最大可能为教师购买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教辅用书、报刊等,还要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封闭的校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这样才能使农村教学工作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校内走向校外、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外,要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保障教师日常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检查、督导、交流、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自我成长意识,变“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帮扶制度,实行送教下乡
农村中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派遣大批的教师参加培训又缺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中小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县城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中小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遴选全县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话提了多少年,但有些地方总是不能把教育放在千秋伟业的高度来对待,仍长期拖欠教育经费,当然地方也有地方的难处,现在大部分地区教育的人、财、物都移交县级政府负责,县政府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要负责这么大一摊子实在不易,连教师国标工资这碗饭都装不满,还哪来那么多钱去改变落后的教育条件。而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没有基层学校的财权,对基层学校来说既不许乱收费,又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该走向何方?
四、深入农村调研,倾听基层呼声
课改调研要面向农村,教材编写要考虑农村因素。各级调查组要不打招呼地深入农村(特别是村小学)弄清课改实验现状,获取课改真实资料,多听一听一线教师对课改的理解、认识和困惑,把农村的课程改革难题提到理论高度来研究。建议各级教科所和教研室都要到基层农村学校定点,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课程改革,同时搜集第一手鲜活的实验材料,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经验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