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籽1号是以92707为母本、88708为父本育成的早熟、优质、高产籽瓜杂交种。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扰逆性强。适应性广,易坐果。全生育期95~103 d。果实圆形,果皮浅绿色覆深绿核桃纹;单瓜产籽250~480粒,种子纵、横径1.75cmx1.13cm,片面平整、黑白分明,翘片、二青片、秕籽极少,商品率在97%以上。667m2干籽产量160kg。适宜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种植。
关键词:籽瓜;新品种;林籽1号;早熟;一代杂种
1 育种目标
黑瓜籽是我国的名特优产品,作为休闲食品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主要产区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甘肃栽培籽瓜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籽瓜种植已延续了300多年,面积保持在4万hm2左右,产品畅销网内、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勤劳的甘肃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砂田和沙荒地种植籽瓜的奇迹,对籽瓜的研究、推广、利用一直备受政府和科技人员重视,至今籽瓜仍是旱砂田和沙荒地开发的首选作物,已成为甘肃中部地区农民的特色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大面积生产中,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病害流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籽瓜产业的发展。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的流行造成籽瓜减产20%~30%,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早熟、抗病抗逆、丰产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筛选、分离、组合选配、品种比较和生产示范,最终选育出了早熟、丰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率高、用籽量少(667m2用籽0.8 kg)等综合性状较优良的杂交种林籽1号。
2 选育过程
2.1 亲本来源
2.1.1 母本母本是以引自国外的籽瓜品种经6代白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代号92707。全生育期90d左右,易坐果,坐果节位低,早熟性好。籽粒小,单瓜产籽260粒以上。
2.1.2 父本父本是以国内籽瓜地方品种经5代自交后选育成的自交系,代号88708。全生育期130d,植株生长势、抗逆性强。籽粒大。
2.2 选育经过
1997年以92707、88708等自交系为父、母本选配了8个组合:1998年进行组合配合力测定与筛选,结果表明林籽l号(92707~88708)具有双亲优势,早熟,产量高,商品性好,抗逆性强,符合育种目标,确定为中选组合。1999-2000年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2001-2002年在国内籽瓜主产区进行了多点试验:2003-2004年进行生产示范及推广。2005年林籽1号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008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编号甘认瓜2008009;2009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编号蒙认瓜2009007。
3 试验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
1999-2000年在民勤县大坝乡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3个,以甘肃主栽品种靖远大板、新籽1号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栽植50株,小区面积10m2。起垄栽培,垄宽1m,沟深60cm,垄两侧和垄沟覆膜,垄面双行种植,株距25cm,双蔓整枝。结果表明:林籽1号全生育期平均95d,比对照2靖远大板早熟28.5 d,比新籽1号早熟18.5d。折合667 mz平均干籽产量168.5 kg,比新籽1号增产18.7%,比靖远大板增产23.4%,与2个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平均种子纵、横径为1.75cm×1.13cm,介于2个对照之间。单瓜籽粒数量、出仁率、商品率均高于2个对照:但千粒质量低于2个对照。田间表现抗病抗逆性强(表1)。
3.2 多点试验
2001-2002年林籽1号多点试验在国内籽瓜主产区甘肃、内蒙古、新疆、安徽4省区共设点16个。其中甘肃设点5个,包括水地和旱砂地,水地在民勤泉山、收成及金昌下四分,旱砂地在景泰、靖远;内蒙古设点4个,在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团结村、磴口7团、杭后红旗乡、巴音力格旗各设1个点;新疆设点2个,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团农科站、塔城162团:安徽设点5个,在怀远县马成镇、看盯乡、淝水乡、尤亢镇、东庙乡。以上试验均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2年多点试验结果(表2):甘肃点林籽1号平均667m2干籽产量为142、149.5 kg,比对照分别增产18.3%、21.5%:内蒙古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分别为145、149 kg,比对照分别增产30.6%、32.4%:新疆地区平均667 m:干籽产量分别为147、150.8 kg,比对照分别增产10.1%、13.4%:安徽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分别为164.2、160.8 kg,比对照分别增产29.9%、28.8%。
3.3 生产示范及推广
2003-2004年在国内籽瓜主产区甘肃、内蒙古、新疆、安徽4省区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及推广。甘肃在砂田、旱地、水地设16个点,内蒙古设12个点,新疆设6个点,安徽设4个点,面积0.06-2.67 hm2不等,对照均为当地主栽品种。各点试验结果(表3)表明:林籽l号丰产性好,均比对照表现增产。甘肃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47kg,比对照靖远大板增产47.4%;内蒙古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44.1kg,比新籽l号增产29.7%:新疆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49kg,比对照增产16.4%;安徽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59.5 kg,比对照安徽小籽增产27.8%。全生育期较对照靖远大板、新籽1号短,与对照安徽小籽接近:商品率高,田间表现抗病抗逆性强。
4 品种特征特性
林籽l号全生育期95-103d,从播种到雌花开放约45d,从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约50d;植株生长健壮,适应性广,耐旱、耐湿、耐瘠薄。植株分枝多,茎蔓较粗,第1雌花着生在3-5节,隔3-4节出现第2朵雌花。雌花单性,易坐果,单株坐果1-2个。果实圆形,果皮浅绿色覆深绿核桃纹;皮厚3cm,瓤色淡黄,适口性好;平均单瓜产籽250粒,干粒质量279g,种子纵、横径1.75 cmx1.13cm,黑白分明,色泽好,平整,商品率在97%以上。平均667m2干籽产量160kg。田间表现抗病抗逆性强。
5 栽培技术要点
(1)旱地籽瓜栽培:我国甘肃中部地区、宁夏北部地区干旱少雨,年降雨量150-300 mm,制约籽瓜生产的主要瓶颈是缺水,因此在此地区栽培应重点推广全膜覆盖技术。(2)砂田籽瓜栽培:在砂田种植林籽1号应重点推广旱砂地宽膜覆盖加膜下穴播,以大幅度提高砂田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利用率。(3)水地籽瓜栽培:在水地种植林籽1号应重点抓好籽瓜的病害防治工作。(4)籽瓜栽培技术要点:①轮作倒茬。旱地、水地种植籽瓜不得重茬、迎茬种植,必须保证3年以上的轮作时间,前茬以小麦、玉米、棉花、豆类作物为宜。②种植密度。旱地全膜覆盖种植,667m2宜保苗1550-1600株,旱砂田宽膜覆盖667m2保苗1200-1400株,水地种植667m2保苗3500株为宜。③施肥灌水。有条件的地块应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无条件地块注意配方施肥。底肥应增施磷钾肥,667m2施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5kg,尿素15kg,硫酸锌1kg。追肥2次,浇头水667m2追施尿素10kg,膨瓜期追施尿素10kg。科学浇水,根据土壤湿度控制头水时间,一般应于6月中旬浇头水为宜,以后每隔10d灌1次水,全生育期共灌6次水。④病虫害防治。近几年籽瓜种植中常见的病害有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害虫主要是蚜虫。蔓枯病防治须在6月上中旬用10%咪酰胺乳剂稀释800倍后在籽瓜坐果期、膨大期各喷施1次。白粉病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或用硫磺粉熏蒸防治(硫磺粉在气温超过30℃时易发生药害,使用时应注意);白粉病普遍发生时选用12.5%烯唑醇2000倍液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5%氟烟酰胺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防治。蚜虫可用敌敌畏、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防治。
关键词:籽瓜;新品种;林籽1号;早熟;一代杂种
1 育种目标
黑瓜籽是我国的名特优产品,作为休闲食品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主要产区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甘肃栽培籽瓜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籽瓜种植已延续了300多年,面积保持在4万hm2左右,产品畅销网内、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勤劳的甘肃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砂田和沙荒地种植籽瓜的奇迹,对籽瓜的研究、推广、利用一直备受政府和科技人员重视,至今籽瓜仍是旱砂田和沙荒地开发的首选作物,已成为甘肃中部地区农民的特色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大面积生产中,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病害流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籽瓜产业的发展。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的流行造成籽瓜减产20%~30%,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早熟、抗病抗逆、丰产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筛选、分离、组合选配、品种比较和生产示范,最终选育出了早熟、丰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率高、用籽量少(667m2用籽0.8 kg)等综合性状较优良的杂交种林籽1号。
2 选育过程
2.1 亲本来源
2.1.1 母本母本是以引自国外的籽瓜品种经6代白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代号92707。全生育期90d左右,易坐果,坐果节位低,早熟性好。籽粒小,单瓜产籽260粒以上。
2.1.2 父本父本是以国内籽瓜地方品种经5代自交后选育成的自交系,代号88708。全生育期130d,植株生长势、抗逆性强。籽粒大。
2.2 选育经过
1997年以92707、88708等自交系为父、母本选配了8个组合:1998年进行组合配合力测定与筛选,结果表明林籽l号(92707~88708)具有双亲优势,早熟,产量高,商品性好,抗逆性强,符合育种目标,确定为中选组合。1999-2000年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2001-2002年在国内籽瓜主产区进行了多点试验:2003-2004年进行生产示范及推广。2005年林籽1号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008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编号甘认瓜2008009;2009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编号蒙认瓜2009007。
3 试验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
1999-2000年在民勤县大坝乡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3个,以甘肃主栽品种靖远大板、新籽1号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栽植50株,小区面积10m2。起垄栽培,垄宽1m,沟深60cm,垄两侧和垄沟覆膜,垄面双行种植,株距25cm,双蔓整枝。结果表明:林籽1号全生育期平均95d,比对照2靖远大板早熟28.5 d,比新籽1号早熟18.5d。折合667 mz平均干籽产量168.5 kg,比新籽1号增产18.7%,比靖远大板增产23.4%,与2个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平均种子纵、横径为1.75cm×1.13cm,介于2个对照之间。单瓜籽粒数量、出仁率、商品率均高于2个对照:但千粒质量低于2个对照。田间表现抗病抗逆性强(表1)。
3.2 多点试验
2001-2002年林籽1号多点试验在国内籽瓜主产区甘肃、内蒙古、新疆、安徽4省区共设点16个。其中甘肃设点5个,包括水地和旱砂地,水地在民勤泉山、收成及金昌下四分,旱砂地在景泰、靖远;内蒙古设点4个,在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团结村、磴口7团、杭后红旗乡、巴音力格旗各设1个点;新疆设点2个,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团农科站、塔城162团:安徽设点5个,在怀远县马成镇、看盯乡、淝水乡、尤亢镇、东庙乡。以上试验均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2年多点试验结果(表2):甘肃点林籽1号平均667m2干籽产量为142、149.5 kg,比对照分别增产18.3%、21.5%:内蒙古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分别为145、149 kg,比对照分别增产30.6%、32.4%:新疆地区平均667 m:干籽产量分别为147、150.8 kg,比对照分别增产10.1%、13.4%:安徽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分别为164.2、160.8 kg,比对照分别增产29.9%、28.8%。
3.3 生产示范及推广
2003-2004年在国内籽瓜主产区甘肃、内蒙古、新疆、安徽4省区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及推广。甘肃在砂田、旱地、水地设16个点,内蒙古设12个点,新疆设6个点,安徽设4个点,面积0.06-2.67 hm2不等,对照均为当地主栽品种。各点试验结果(表3)表明:林籽l号丰产性好,均比对照表现增产。甘肃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47kg,比对照靖远大板增产47.4%;内蒙古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44.1kg,比新籽l号增产29.7%:新疆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49kg,比对照增产16.4%;安徽点平均667m2干籽产量159.5 kg,比对照安徽小籽增产27.8%。全生育期较对照靖远大板、新籽1号短,与对照安徽小籽接近:商品率高,田间表现抗病抗逆性强。
4 品种特征特性
林籽l号全生育期95-103d,从播种到雌花开放约45d,从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约50d;植株生长健壮,适应性广,耐旱、耐湿、耐瘠薄。植株分枝多,茎蔓较粗,第1雌花着生在3-5节,隔3-4节出现第2朵雌花。雌花单性,易坐果,单株坐果1-2个。果实圆形,果皮浅绿色覆深绿核桃纹;皮厚3cm,瓤色淡黄,适口性好;平均单瓜产籽250粒,干粒质量279g,种子纵、横径1.75 cmx1.13cm,黑白分明,色泽好,平整,商品率在97%以上。平均667m2干籽产量160kg。田间表现抗病抗逆性强。
5 栽培技术要点
(1)旱地籽瓜栽培:我国甘肃中部地区、宁夏北部地区干旱少雨,年降雨量150-300 mm,制约籽瓜生产的主要瓶颈是缺水,因此在此地区栽培应重点推广全膜覆盖技术。(2)砂田籽瓜栽培:在砂田种植林籽1号应重点推广旱砂地宽膜覆盖加膜下穴播,以大幅度提高砂田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利用率。(3)水地籽瓜栽培:在水地种植林籽1号应重点抓好籽瓜的病害防治工作。(4)籽瓜栽培技术要点:①轮作倒茬。旱地、水地种植籽瓜不得重茬、迎茬种植,必须保证3年以上的轮作时间,前茬以小麦、玉米、棉花、豆类作物为宜。②种植密度。旱地全膜覆盖种植,667m2宜保苗1550-1600株,旱砂田宽膜覆盖667m2保苗1200-1400株,水地种植667m2保苗3500株为宜。③施肥灌水。有条件的地块应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无条件地块注意配方施肥。底肥应增施磷钾肥,667m2施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5kg,尿素15kg,硫酸锌1kg。追肥2次,浇头水667m2追施尿素10kg,膨瓜期追施尿素10kg。科学浇水,根据土壤湿度控制头水时间,一般应于6月中旬浇头水为宜,以后每隔10d灌1次水,全生育期共灌6次水。④病虫害防治。近几年籽瓜种植中常见的病害有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害虫主要是蚜虫。蔓枯病防治须在6月上中旬用10%咪酰胺乳剂稀释800倍后在籽瓜坐果期、膨大期各喷施1次。白粉病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或用硫磺粉熏蒸防治(硫磺粉在气温超过30℃时易发生药害,使用时应注意);白粉病普遍发生时选用12.5%烯唑醇2000倍液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5%氟烟酰胺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防治。蚜虫可用敌敌畏、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