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最后诱惑]

来源 :新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拍摄了[忍无可忍],是第一部改编自圣经故事的剧情片。据说此后至少有200多部影片探讨基督教信仰,大约50部影片直接描写耶稣。在这些作品中,像[基督的最后诱惑]这么倒霉的并不多。
  1988年,马丁·西科塞斯将[基督的最后诱惑]搬上银幕,遭到教会的强烈抵制,环球公司收到数百万封观众来信,超过2万5000人在公司门口抗议示威,据说西科塞斯还接到过死亡威胁。票房也相当惨淡,投资600万美元,进账840万美元。从此,这部电影成了一个不幸的标志,任何涉及宗教的电影都会以它为前车之鉴。
  [基督的最后诱惑]改编自卡赞扎基斯的小说,这位希腊作家一生为肉体与精神的激烈冲突苦战,尼采、佛陀、列宁、基督都对他有重大影响。他的观念为教会所不容,《希腊的受难》险些使他被逐出教门,而《基督的最后诱惑》带来的激烈攻击,几近中世纪的宗教迫害。1957年卡赞扎基斯访问中国,归途中在广州误种天花疫苗,病逝于德国,遗体运回故土安葬,希腊大主教禁止他的遗体停放在教堂中供人瞻仰。
  西科塞斯的影像雄健刚劲,卡赞扎基斯的文字华丽沉重,电影和小说都是上乘之作,可是相对于它爆炸性的主题,艺术品质竟变成了被人忽略不计的琐屑之物。[基督的最后诱惑](尤其是小说)的确颠覆了正统基督形象——基督不断地在救世使命和个人的生活欲望之间挣扎,满怀矛盾地饮下生命的苦酒,其实他是被上帝而不是被愚昧残忍的罗马人和犹太人钉上了十字架;而犹大,这个最著名的叛徒,竟成了忍辱负重帮助基督完成光荣使命的英雄;彼得、马太、保罗等著名使徒则被刻画成各怀私欲、缺乏爱心的人。
  故事开始,耶稣是一个年轻的木匠,他做的十字架是处死反抗罗马人统治的奋锐党人的刑具。然而他知道自己是上帝选中的人,自从他试图递给青梅竹马的玛利亚一枝玫瑰起,两只锐利的、无形的鹰爪就不时地钻进他的脑子,令他疼痛万分,他的手指会无端地滴血,这是上帝对他世俗欲望的愤怒。他一点都不想当救世主,他和上帝赌气:"我想叫你讨厌我,叫你去找另外一个人。我想把你摆脱掉……我一辈子都要钉制十字架,好叫你选中的救世主一个个都钉在十字架上!"
  肉体的疼痛,精神的折磨,耶稣无从逃避追逐他的影子。他终于开始苦修、传道,招收门徒,播撒神迹。他使死者复活,但"他看到姑娘从床上跳起来比别人吓得更厉害"。他也经受魔鬼的考验,然而并不是那么战无不胜。


  耶稣意识到,罗马人即将攻占圣城耶路撒冷,摩西预言的世界末日临近了,为了拯救世界,为了用自己的血献祭,替全人类赎罪,他必须死。他恳求犹大做那个送他上十字架的人。犹大问:"如果换了你,你必须出卖自己的老师,你会这么做吗?"耶稣答道:"不,我想我不会有这种力量。因此上帝可怜我,给了我这个比较容易的任务:被钉上十字架。"
  被捕之前,耶稣在客西马尼花园喃喃自语:"天父,你给我的那杯酒是苦酒,很苦很苦的苦酒。我承受不了。如果可能,天父啊,请把它从我唇边挪开……天父啊,你的意旨将要实现。不是我的,天父——是你的。"(可以对比一下《路加福音》记载的耶稣此时的祷告,含义有所不同:"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耶稣终于被钉上了十字架,天地变色。曾帮助他背负十字架赴刑场的古利奈人西门惊恐地看到,一群天使飞翔在耶稣周围,高兴地挥着锤子,把钉子钉进他的手心和脚心——"是上帝自己把他钉上十字架!"此时耶稣痛苦地呼喊着:"我的神,我的神……"然后他昏过去了。
  耶稣惊奇地看到了他的守护天使,天使告诉他,他从未被钉上十字架,受难只是个梦,上帝已经允许他品尝他一直渴望的人间欢乐。于是耶稣得到了抹大拉的玛利亚,玛利亚死后他又与两个女人结婚,成了木匠,儿女成群,除了野心勃勃的保罗跑来宣告他将不顾事实创造一个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一度扰乱了他的心绪外,他对平凡的生活心满意足。时光流逝,耶稣已是垂暮之年,耶路撒冷陷落了,他的几位门徒前来拜访,个个衰老疲惫,形容猥琐。这时愤怒的犹大出现了,他痛斥耶稣是叛徒,背弃了上帝,"你的岗位是在十字架上,逃兵!"耶稣悔悟了,意识到他背弃了自己的使命:"但愿我能从头再活一遭!"
  这时他突然感到蘸了醋的海绵正在湿润他的嘴唇,他喊出了后半句话:"为什么离弃我!"然后他听到一声冷笑,他终于意识到,欢乐、婚姻、子女原来都是魔鬼制造的幻觉,这最后的诱惑就发生在他最后遗言的一个瞬间。他想起了自己在哪里,心中一阵狂喜,他不是逃兵,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光荣归于上帝!
  然而[基督的最后诱惑]并不是要重新塑造一个沉溺于私欲的救世主,它要呈现的是人在生活欲望和精神拯救之间真实而痛苦的挣扎,基督最终战胜了肉体的诱惑,站到了不朽的精神之巅。西科塞斯认为,这部电影可以告诉人们,毁灭人的正是生活里那些看似欢乐的东西。卡赞扎基斯在小说序言中说:"基督身上深厚的人性的一面帮助我们理解他,爱他,对他的受难能够感同身受……我们痛苦挣扎,我们看到他在痛苦挣扎,于是我们就有了力量。我们看到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独无倚的,基督正站在我们一边战斗……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征服的,而且它们已经被征服了。"
  没有比这更精确的概括了。《基督的最后诱惑》是小说,是电影,而不是传记。它关怀的是现实生活中矛盾重重的人,渴望的是牺牲精神带来的灵魂升华,而不是盲目颠覆正统导致的快感。它是一滴沉重而美丽的鲜血,来自永无安宁的心灵。
  
其他文献
[受难]如此无情地关注耶稣在最后时刻所遭受的种种非难,以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初衷看上去愤怒大于爱,而攻击圣灵也比提高圣灵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吉布森先生拍摄了一系列令人难受、压抑的景象,还有什么比看一部充满了宗教信念同时又缺乏善意宽容的电影更让人沮丧的呢?  《纽约时报》 --A. O. Scott    这是一个影评,而不是赘述梅尔·吉布森那个关于耶稣最后的12小时的新电影版本为什么遭到犹太人唾弃。我
期刊
挡不住的光芒   导演:吉勒摩·迪特洛  主演:朗·普尔曼、塞尔玛·布莱尔  约翰·赫特、道格·琼斯  片长:132分钟  评分:★★★☆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小秘密。”这歌其实是写给地狱小子的。  地狱小子有许多的小秘密,他顽固地将幻想和尘世混合到一起:撒旦的后代竟然拥有童真爱心的弱点!电影[地狱小子]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喝彩,不仅因为他从灾难中拯救了世界,也可以
期刊
在[受难]里的每一个镜头面前,以前的许多相关宗教电影里的相关情节都脆弱不堪。而梅尔·吉布森所独有的充沛的悲情暴力,耶稣悲天悯人的眼神对比华莱士的英雄怒吼,再次让我们产生深层次的情感震颤。  梅尔·吉布森接受采访的时候多次表示,拍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是他作为一个基督徒很久以来的梦想。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东方人,似乎很难理解这种梦想的含义,特别是他面对着在美国势力强大的犹太社团的激烈反对。看完电
期刊
往事并不如烟    导演:郑洞天  主演:蒋雯丽冯汉元  片长:90分钟  评分:★★    真是好久没看到这样的电影,好像回到了刚改革开放那阵子,第一次看的那批彩色电影。那时,只要有颜色,人们就会蜂涌而至。弹指一挥,中国还能有这样的电影,也算是稀罕事。  名字叫的是[台湾往事],外景可能取自南方某乡镇。这片子讲的是台湾一中产家庭的变更,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丈夫死了,妻子带着3个孩子独撑家业。台湾
期刊
□犹太教、基督教本是同源宗教,都崇拜同一个上帝。但自中世纪开始,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间,犹太人被欧洲基督教社会视为异教徒和杀基督者而遭到歧视、隔离,一波又一波的反犹浪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当时的犹太人等同贱民,被视为"道德上的麻疯病患者",不得与基督教徒混杂,被强迫集中在犹太人贫民区"隔都"(ghetto)实行圈禁,有的国家甚至规定犹太人外出必须配戴醒目的黄色标章加以羞辱和隔离。    □一千多年
期刊
你们受圣灵。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  你们留下了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新约·约翰福音》    反犹太主义的根源何在,它是有依据的,还是出于宗教仇恨?圣经和宗教信仰对此态度如何?所有这些问题都和“谁杀害了耶稣”这个问题息息相关。    一千多年来,基督教一直都将犹太人当作杀害耶稣的罪魁祸首。这种缺乏历史事实佐证和批判态度的观点,是世界范围内反犹太主义盛行的直接根源。  而梅
期刊
[骇客帝国]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基督的最后诱惑]主题的部分延续,只不过方式更隐晦,手法更现代,娱乐色彩无疑也更强烈--华美的外衣使它不会像前辈那样遭受那么多来自宗教人士的唾沫。这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救世主不由自主的命运,是基督一步步被推上十字架的之前的煎熬,是他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怀疑,当然也是他牺牲自己拯救人类的无上光荣。  尼奥(李连杰主演的电影[THE ONE]被翻译成[救世主],那么NEO就是
期刊
迪斯尼,这个被称为“魔术王国”的媒体巨头,从去年底开始,成了好莱坞和华尔街关注的焦点:公司八年来的表现不济;罗伊·迪斯尼发起的要求CEO麦克尔·艾斯纳下台的行动;皮克斯动画制作公司和迪斯尼的决裂……“魔幻王国”今天的困境,确实引人深思。     艾斯纳:今非昔比    1984年,正当迪斯尼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时,艾斯纳接过了CEO的位置。凭着过人的判断力、战略视界,以及硬朗的领导作风,这位学
期刊
□在你演这部影片之前,有人说你长得像耶稣吗?  ■根本没有,在我年轻点的时候,倒是有个人说我长得像梅尔·吉布森。我把这话告诉梅尔,他说:“不,你不像我,我长得好看多了。”(笑)  □出演耶稣可是个令人生畏的主意,你为什么答应梅尔了?  ■有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制片人Stephen McEveety想和我谈一部很有激情的影片。我和那个制片人如约见面了,过了不多久,梅尔·吉布森出现了。他和我们谈论起耶稣
期刊
王朔曾在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写一文学女青年欲与两位冒充作家的小子去游月光浴,一好心青年劝她不要去,并说,他说他们是作家,我还以为是宇航员呢。自然,那女青年受到了伤害。那两个流氓乐意冒充作家,就像现在有些作家总想作出副流氓嘴脸一样。同理,作家和流氓好像都不能成为一门正经职业,应是种爱好扩大后的心情标志。你若把它当作一门正经营生来做,这称谓就不够纯粹了。说句俗话,你离理想主义者的距离也就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