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39-01
《环球时报》载文指出,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赋予人类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带给人类数不尽的恩惠和惊喜。于是,科技成了人类最倚靠最信赖的对象,对科技的崇拜应运而生。科技崇拜和科学迷信必然产生对科学技术不切实际的期望,让人误以为只要紧握科技这把钥匙,世界上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职业教育界的诸多院校里,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崇拜已司空见惯,他们把职业教育单纯理解为“饭碗”教育、技能教育、生计教育。因此,毫无顾忌地挤压思政课、体育课、艺术课、语文课等素质教育、“为人”教育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重视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本身没有错。学生要有一技之长,非学好专业技术课不可。但是,唯专业技术课马首是瞻,对学生的事业发展与人生成长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学会做人”与“学会工作”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两翼,折掉任何一翼或两翼不对称都是极其有害的做法。职业教育必须解决“技能”和“素质”兼有并存、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问题。既要使学生成为技能娴熟的“职业人”,也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操、有素质、有担当的“社会人”。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跳出为专业技术课程服务的旧俗套,专业技术课程也必须穿越只教技术不教态度和精神的“死亡谷”,才能有更自觉的责任担当和更清晰的责任边界。
职教老前辈黄炎培曾指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实施,其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学会立业的同时,培养其做人的品格情操,包括敬业的态度、处世的德行、待人的气度、做事的作风、生活的常理及其通用常识等社会生活素质。学生不仅“懂行”而且“懂事”,教师不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且进行心智的开发、情商的提升和德行的养成。
无论是从学生当前实际出发,还是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只把眼光盯在专业技术课程上的做法都是极其短视的。当然,我们的一些教务管理者也不是不懂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但在处理专业技术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时,总是下意识地“选边站”。因为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是显性的,会不会操作一试就知,而思想道德、人文精神、风骨品格等素质涵育则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反复锤炼,需要更多社会生活的实践,在他们眼中课时再多也无济于事,素质不是课堂教出来的。因此,有些人就想着把这一任务交给社会来完成,正如很多人将做人处世、礼貌礼仪的教育责任从家长手里交给小学、中学一样,小学、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再将此交给大学,如此接力,最后一个“不完整”的职业人归于社会。美国理论家阿纳罗在《美育,使人成为人》一文中,将缺少美育的人称之为“半个人”与“二手人”,即不完整的人。这些不完整的人,有可能通过自身的补课使自己完整和完善起来,但延误了成长进程,也有极大的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以自我为中心,造就一个自私自利、毫无社会担当的极端分子。
素质不是课堂教出来的,其实是个伪命题。它不全是课堂教出来的,也离不开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课堂的濡化。真的不要让人误以为只要紧握专业技术这把钥匙,人生和事业的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崇拜可以休矣。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39-01
《环球时报》载文指出,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赋予人类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带给人类数不尽的恩惠和惊喜。于是,科技成了人类最倚靠最信赖的对象,对科技的崇拜应运而生。科技崇拜和科学迷信必然产生对科学技术不切实际的期望,让人误以为只要紧握科技这把钥匙,世界上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职业教育界的诸多院校里,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崇拜已司空见惯,他们把职业教育单纯理解为“饭碗”教育、技能教育、生计教育。因此,毫无顾忌地挤压思政课、体育课、艺术课、语文课等素质教育、“为人”教育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重视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本身没有错。学生要有一技之长,非学好专业技术课不可。但是,唯专业技术课马首是瞻,对学生的事业发展与人生成长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学会做人”与“学会工作”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两翼,折掉任何一翼或两翼不对称都是极其有害的做法。职业教育必须解决“技能”和“素质”兼有并存、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问题。既要使学生成为技能娴熟的“职业人”,也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操、有素质、有担当的“社会人”。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跳出为专业技术课程服务的旧俗套,专业技术课程也必须穿越只教技术不教态度和精神的“死亡谷”,才能有更自觉的责任担当和更清晰的责任边界。
职教老前辈黄炎培曾指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实施,其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学会立业的同时,培养其做人的品格情操,包括敬业的态度、处世的德行、待人的气度、做事的作风、生活的常理及其通用常识等社会生活素质。学生不仅“懂行”而且“懂事”,教师不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且进行心智的开发、情商的提升和德行的养成。
无论是从学生当前实际出发,还是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只把眼光盯在专业技术课程上的做法都是极其短视的。当然,我们的一些教务管理者也不是不懂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但在处理专业技术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时,总是下意识地“选边站”。因为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是显性的,会不会操作一试就知,而思想道德、人文精神、风骨品格等素质涵育则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反复锤炼,需要更多社会生活的实践,在他们眼中课时再多也无济于事,素质不是课堂教出来的。因此,有些人就想着把这一任务交给社会来完成,正如很多人将做人处世、礼貌礼仪的教育责任从家长手里交给小学、中学一样,小学、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再将此交给大学,如此接力,最后一个“不完整”的职业人归于社会。美国理论家阿纳罗在《美育,使人成为人》一文中,将缺少美育的人称之为“半个人”与“二手人”,即不完整的人。这些不完整的人,有可能通过自身的补课使自己完整和完善起来,但延误了成长进程,也有极大的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以自我为中心,造就一个自私自利、毫无社会担当的极端分子。
素质不是课堂教出来的,其实是个伪命题。它不全是课堂教出来的,也离不开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课堂的濡化。真的不要让人误以为只要紧握专业技术这把钥匙,人生和事业的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崇拜可以休矣。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