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荆棘鸟》中“玫瑰灰”的一个象征意义。玫瑰灰是情的灰烬,象征着绝情与幻灭。阴谋和野心的烈火无情地焚烧了爱情和亲情,把爱的玫瑰和人间的真情烧毁成灰,使爱和美幻灭,使希望破灭。在这层含义中,“玫瑰灰”的意象主要围绕三位主要人物玛丽·卡森、神父拉尔夫和梅吉展开。“玫瑰灰”的象征意义呈现出尖锐的二元对立:纯情与绝情,梦幻与幻灭。作者成功地以“玫瑰”和“玫瑰灰”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善与恶、美与丑二者激烈交锋的心理场面。
关键词:《荆棘鸟》 玫瑰灰 玫瑰 绝情 幻灭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 (Colleen McCullough,1937—2015)于1977年在美国出版了长篇小说《荆棘鸟》(The Thorn Birds)。这是一部家世传奇,描写了克利里家族(the Clearys)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时间跨度从1905年持续到1969年,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荆棘鸟》出版后,风靡美国,连续59周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十大畅销小说之一。《荆棘鸟》成为考琳·麦卡洛的成名作,并于1983年在美国拍摄成同名电影《荆棘鸟》。《荆棘鸟》(1983)的电影也大获成功,获得七项艾美奖,使小说《荆棘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名作。
自小说《荆棘鸟》问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读者对《荆棘鸟》的阅读兴趣和学者对《荆棘鸟》的研究兴趣一直热度不减。由于考琳·麦卡洛以象征的手法来描写“荆棘鸟”,使小说内蕴丰厚,耐人咀嚼。另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玫瑰灰”主要用于描写拉尔夫神父和梅吉的凄美动人的禁忌之恋,使小说有别于其他爱情故事,蕴涵哲思,让人思索。在世界范围内考琳·麦卡洛独创了“玫瑰灰”这种独特的爱情色彩,使“玫瑰灰”这种爱的颜色进入人们视野的同时,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独特意象。
在《荆棘鸟》中,“玫瑰灰”的象征意义因人而异:从信仰爱情的梅吉的角度而言,玫瑰灰象征着纯情和梦幻,但从信仰金钱力量的玛丽的角度而言,玫瑰灰象征着绝情和征服欲;从信仰神权的拉尔夫的角度而言,玫瑰灰象征着幻灭和撕裂。总之,玫瑰灰的字面意义是“玫瑰的灰烬”(ashes of roses),这也为这部传奇式家世小说铺陈了悲剧的底色。
一、玫瑰灰——情的灰烬:象征绝情
在《荆棘鸟》中,“玫瑰灰”(ashes of roses)除了代表一种色彩,象征着爱的颜色,还有玫瑰灰烬的含义。灰燼与“火”息息相关:荒原上的野火,人心中的大火……《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灰烬”一词:“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例如:炉灰、烟灰、柴灰、灰肥” a等。 在《荆棘鸟》中, 爱的颜色——玫瑰灰,是故事的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是“女孩梅吉”蜕变为“女人梅吉”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身心一体的拉尔夫”蜕变为“身心分裂的拉尔夫”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轴心是玛丽·卡森盛大的生日宴会和舞会后她离奇的死亡。
玛丽·卡森是将“爱的颜色”焚烧成“情的灰烬”的幕后主使。聪慧能干、事业有成的玛丽是新南威尔士州最富有的女人,也是工于心计、报复心强的谋略者。高高在上的她知道神父拉尔夫的死穴在哪儿,她感知到拉尔夫对教会权力的勃勃野心和对梅吉熊熊燃烧的爱火。英俊潇洒的拉尔夫神父虽然外表温和,但内心燃着烈火——爱上帝的烈火和爱神权的烈火。在梅吉一家从新西兰抵达澳大利亚之前,28岁的他频繁出入德罗海达,走访65岁的天主信徒玛丽·卡森,其主要目的是说服寡居无子嗣的玛丽将巨额财产捐献给天主教会。
玛丽·卡森是《荆棘鸟》的核心人物,主宰了弟弟帕迪一大家子人的命运。但麦卡洛没有给她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讲述,《荆棘鸟》一书以人名为主题分为七大部分,讲述了七个主要人物:梅吉、拉尔夫、帕迪、卢克、菲奥娜、戴恩和朱丝婷的命运沉浮,唯独没有玛丽的独立章节,而德罗海达的女主人玛丽却是这本书里的灵魂人物。没有她,就没有荆棘鸟惨烈的故事。作者将玛丽和拉尔夫糅合成一个章节有其深意:聪明绝顶的玛丽喜欢与同样聪明绝顶的拉尔夫斗智;玫瑰灰就是他俩解答“人生智力题”后留下一地的“情的灰烬”:“Roses. Ashes of roses. Roses, roses, everywhere. Petals in the grass. Roses of summer, red and white and yellow. Perfume of roses, heavy and sweet in the night. Pink roses, bleached by the moon to ashes. Ashes of roses,ashes of roses. My Meggie, I have forsaken you. But can’t you see, you’ve become a threat? Therefore have I crushed you beneath the heel of my ambition; you have no more substance to me than a bruised rose in the grass. The smell of roses. The smell of Mary Carson. Roses and ashes, ashes of roses.”b
生日宴会后,玛丽·卡森的死亡带着神秘的气息。拉尔夫看完玛丽的信并知晓她的新遗嘱后,他的良心和野心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旧遗嘱中,玛丽·卡森的弟弟一家全权继承她的巨额遗产,即梅吉一家是德罗海达的主人,这是人人皆知的事;而在只有拉尔夫一人知道的新遗嘱中,玛丽·卡森将巨额遗产捐赠天主教会,授权拉尔夫神父掌管,梅吉一家则沦落为德罗海达的打工者。在描绘拉尔夫神父良心和野心厮杀的场景中,麦卡洛用了“玫瑰”和“玫瑰灰”的意象,玫瑰是善之花、良心之花,而玫瑰灰是恶之花、野心之花。这也是《荆棘鸟》全书中对“玫瑰灰”和“玫瑰”提及最多的一段文字,短短的字里行间里,“ashes of roses”(玫瑰灰)被重复提到四次, “ashes”(灰烬)被重复使用六次,而“roses”(玫瑰)居然重复出现高达十三次之多。这是善与恶在激烈交锋的一个直观场景:天堂玫瑰与地狱玫瑰在激烈争斗!眼前满目皆是夏日的玫瑰:红玫瑰、白玫瑰和黄玫瑰……五颜六色的玫瑰争奇斗艳,在夜间散发出馥郁的芳香;这些均是自然界中正常的玫瑰,是美之花。只有粉色的玫瑰被月光漂白成灰色,暗示着爱之花一旦被野心焚烧,一旦没有良心这一养料的滋养,粉玫瑰就会被烧成灰烬。 以花喻人,粉玫瑰(pink rose)即是梅吉,淡雅清新,纯洁美丽,象征着纯情。这些年来拉尔夫神父用全部心血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梅吉,他创造了完美却又亲手毁掉了完美。用他那抱负的鞋跟碾碎了梅吉这朵含苞欲放的玫瑰,残忍无情!梅吉成了他野心的牺牲品,梅吉被蹂躏成草地上的一朵被碾碎的玫瑰(a bruised rose in the grass)!在这段文字中把感情推向高峰的是最后一组鲜明的对比:“玫瑰的芳香。玛丽·卡森散发出的气味。玫瑰和灰烬,玫瑰的灰烬。” c看似凌乱的文字实则是拉尔夫神父凌乱的思绪,有其深意:玫瑰的芳香沁人心脾,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玛丽·卡森死后,她的尸体散发出恶臭的气味,象征着堕落和丑恶。玫瑰和灰烬(roses and ashes),一个“和”字将相互对立的两者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对比,效果触目惊心:爱情和情殇、希望和幻灭、真情和绝情……最后的结果是“玫瑰的灰烬”。为了他心中的上帝和神权,为了他的野心和贪心,拉尔夫神父心如铁石般地选择了玛丽·卡森诱惑他的新遗嘱,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情感被计谋和贪婪摧毁殆尽、焚烧成灰。爱情夭折,希望破灭,真情消逝……
二、玫瑰灰——情的灰烬:象征幻灭
在紧接着的下一段落中,拉尔夫神父进一步强调“玫瑰的灰烬”这一概念,他翻身下马后告诉梅吉:“让我们像月亮那样远离这玫瑰的芳香吧。明天,这幢房子将飘满玫瑰花香。”d这是相互矛盾的一句话,今晚要像月亮一样超然,远离玫瑰花香,但明天又要被玫瑰花香环绕。真相是:此花香绝非彼花香。此花香是真情玫瑰的花香,而彼花香是异化了的玫瑰花香,带着地狱的味道。拉尔夫形象地以冒着蒸汽的池塘散发出的硫黄味,来向梅吉比拟地狱的味道(It smells like Hell)。e 此外,像月亮那样远离玫瑰花香也有其隐晦的含义,表面上是指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玫瑰相隔十万八千里,自然嗅不到玫瑰的纯正芳香。实际上是暗指即将对梅吉一家做亏心事的拉尔夫在选择了他的前程和地位后,已下定决心远走高飞,离开德罗海达,离开他心中的玫瑰——梅吉。但善良纯洁的梅吉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还天真地问拉尔夫神父:
“Father, in the stables you said ‘ashes of roses.’ Did you mean the color of my dress?”
“In a way, perhaps. But I think really I meant something else.”f
梅吉想法简单,孩子气地把拉尔夫口中的“玫瑰灰烬”联想为那天舞会上自己礼服裙的颜色“玫瑰灰”。殊不知两者相距甚远,完全不是同一概念,以她的年龄和阅历,当年的她根本无法理解“玫瑰灰烬”的真正内涵,她根本无法想象到“玫瑰灰烬”的惨烈后果。“玫瑰灰”于梅吉而言,象征着幻灭——与拉尔夫神父爱情的幻灭,晋升上流社会希望的破灭,但这种幻灭是隐形的。她完全不知即将17岁的她竟然是72岁的玛丽姑母的情敌!
17岁和72岁,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17岁的青春与72岁的财富相抗衡时,横在两个女性中间的35岁的男性,毫不犹豫地将选择的天平倾向了后者。精明善妒的玛丽姑母像“可怕的老蜘蛛”一样给拉尔夫在考验的微型网中设置了巨大的诱饵——几张薄薄的纸片,即只有拉尔夫一人知道的崭新遗嘱;但她也深知拉尔夫经不起考验,会为了“远大前程”落入她精心设计好的“命运陷阱”。玛丽姑妈也从“老蜘蛛”化身为“毒蜘蛛”,玫瑰也化为灰烬——情的灰烬。玛丽姑妈用1300万英镑的巨额遗产收买了拉尔夫神父的灵魂!
于拉尔夫神父而言,“玫瑰灰”象征着幻灭,爱和美的幻灭,这种幻灭是显形的;这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他与玛丽“斗智”后惨败的结果,更是拉尔夫的“战利品”。究其原因,7年前65岁的德罗海达的农场主玛丽见到风度翩翩的拉尔夫神父时,这位富甲一方的老妇被拉尔夫博学多才、温润如玉的个人魅力所深深吸引,见多识广的她竟然狂热地爱上了28岁的乡村教士拉尔夫、并心甘情愿拜倒在拉尔夫教士的黑袍下!一生打拼的玛丽寡居33个春秋,她深度封闭的心门被才貌双全的拉尔夫撞开了。
而拉尔夫的心门却被初来乍到、年仅10岁的小梅吉撞开了,小梅吉“那双仰望着他的银灰色的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g, 拉尔夫在小梅吉的这双眼睛里沦陷了,不能自拔。并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用爱情精心地塑造着梅吉,引导着梅吉身心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妈玛丽看在眼里,嫉恨在心里。与此同时,这七年间老谋深算的玛丽也在精心编织着一张复仇的巨网,凭借她对拉尔夫内心的透彻了解,她知道拉尔夫会上钩、会抛弃梅吉。由于深谙拉尔夫神父黑色法衣下那颗不同凡响的野心,她曾引诱拉尔夫神父:“穿上红衣主教的红袍,那你看上去就神气极了。”(You’d look magnificent in cardinal’s red)h果真如她所料,向往神权和进阶的拉尔夫神父用觊觎主教的野心,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梅吉这朵他心中的玫瑰。
“玫瑰灰”同时被标注上了“幻灭”和“绝情”的标签。玛丽·卡森的新遗囑焚烧了她和弟弟帕迪一大家子人的亲情。拉尔夫的野心是熊熊燃烧的烈火,焚烧了他和克利里一家的真情、焚烧了他和梅吉间的真爱,情和爱被烧成灰烬。他的抉择让旧遗嘱成为一张废纸,他残忍地剥夺了克利里一家对德罗海达的继承权,让他们一家的地位从继承者沦为打工者,使克利里一家无缘进入上流社会,而他却有望跻身天主教高层……通过他的手,将玛丽1300万的巨额遗产悉数收入教会囊中,使天主教会全权拥有玛丽的全部产业。以自我为中心的玛丽对自己的亲弟弟一家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侄女梅吉是冷酷无情的,以神权为中心的拉尔夫神父对克利里一家和梅吉也是冷酷无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拉尔夫神父是玛丽·卡森的翻版。
三、结语
从表层分析,“玫瑰灰”的字面含义是“玫瑰的灰烬”;从深层分析,“玫瑰灰”是“情的灰烬”,爱情、亲情,特别是真情被焚烧成了灰烬。在玫瑰灰的这层象征意义中,作者考琳·麦卡洛以全知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嫉妒是火种,报复是火源,野心是燃料,贪婪是火海。作者生动地将阴谋家玛丽·卡森设计为“毒蜘蛛”的形象,玛丽·卡森抓住野心家拉尔夫神父人性的弱点,以巨额遗产为诱饵,以金钱的光芒为丝线,为他编织了一张命运的巨网;促使他打破宗教的戒律,自愿困守在命运巨网的牢笼中,不断忏悔,身心撕裂,毕生内心备受折磨。玛丽·卡森的侄女梅吉和玛丽·卡森的弟弟一家则是这场善恶交锋的牺牲者和受害者。深层次的原因是“毒蜘蛛”玛丽骨子里也是一只“荆棘鸟”,拉尔夫是她的荆棘,为了击败她的“情敌”、击败梅吉这只与她享有共同荆棘的“荆棘鸟”,她甘愿以“假恶丑”来碾压“真善美”,甘愿死后阴魂不散,让整个《荆棘鸟》的故事从温情反转为悲情,为爱的代价埋下了悲壮的伏笔。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58页。
befh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178,179,181,71.
cdg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曾胡译, 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第163页,第74页。
参考文献:
[1] Webby, Elizabeth. Australian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2] DeMarr, Mary Jean. Colleen McCullough: A Critical Companion[M].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1996.
[3] 科林·麦卡洛. 荆棘鸟(上)[M].晓明,陈明锦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4] 科林·麦卡洛. 荆棘鸟(下)[M].晓明,陈明锦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5] 黄源深. 澳大利亚文学史(修订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6] 黄源深,白静远. 澳大利亚文学名著便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 黄源深,彭青龙. 澳大利亚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作 者:?董榆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诗歌及英美文学;杨涛,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写作与修辞。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荆棘鸟》 玫瑰灰 玫瑰 绝情 幻灭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 (Colleen McCullough,1937—2015)于1977年在美国出版了长篇小说《荆棘鸟》(The Thorn Birds)。这是一部家世传奇,描写了克利里家族(the Clearys)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时间跨度从1905年持续到1969年,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荆棘鸟》出版后,风靡美国,连续59周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十大畅销小说之一。《荆棘鸟》成为考琳·麦卡洛的成名作,并于1983年在美国拍摄成同名电影《荆棘鸟》。《荆棘鸟》(1983)的电影也大获成功,获得七项艾美奖,使小说《荆棘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名作。
自小说《荆棘鸟》问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读者对《荆棘鸟》的阅读兴趣和学者对《荆棘鸟》的研究兴趣一直热度不减。由于考琳·麦卡洛以象征的手法来描写“荆棘鸟”,使小说内蕴丰厚,耐人咀嚼。另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玫瑰灰”主要用于描写拉尔夫神父和梅吉的凄美动人的禁忌之恋,使小说有别于其他爱情故事,蕴涵哲思,让人思索。在世界范围内考琳·麦卡洛独创了“玫瑰灰”这种独特的爱情色彩,使“玫瑰灰”这种爱的颜色进入人们视野的同时,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独特意象。
在《荆棘鸟》中,“玫瑰灰”的象征意义因人而异:从信仰爱情的梅吉的角度而言,玫瑰灰象征着纯情和梦幻,但从信仰金钱力量的玛丽的角度而言,玫瑰灰象征着绝情和征服欲;从信仰神权的拉尔夫的角度而言,玫瑰灰象征着幻灭和撕裂。总之,玫瑰灰的字面意义是“玫瑰的灰烬”(ashes of roses),这也为这部传奇式家世小说铺陈了悲剧的底色。
一、玫瑰灰——情的灰烬:象征绝情
在《荆棘鸟》中,“玫瑰灰”(ashes of roses)除了代表一种色彩,象征着爱的颜色,还有玫瑰灰烬的含义。灰燼与“火”息息相关:荒原上的野火,人心中的大火……《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灰烬”一词:“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例如:炉灰、烟灰、柴灰、灰肥” a等。 在《荆棘鸟》中, 爱的颜色——玫瑰灰,是故事的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是“女孩梅吉”蜕变为“女人梅吉”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身心一体的拉尔夫”蜕变为“身心分裂的拉尔夫”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轴心是玛丽·卡森盛大的生日宴会和舞会后她离奇的死亡。
玛丽·卡森是将“爱的颜色”焚烧成“情的灰烬”的幕后主使。聪慧能干、事业有成的玛丽是新南威尔士州最富有的女人,也是工于心计、报复心强的谋略者。高高在上的她知道神父拉尔夫的死穴在哪儿,她感知到拉尔夫对教会权力的勃勃野心和对梅吉熊熊燃烧的爱火。英俊潇洒的拉尔夫神父虽然外表温和,但内心燃着烈火——爱上帝的烈火和爱神权的烈火。在梅吉一家从新西兰抵达澳大利亚之前,28岁的他频繁出入德罗海达,走访65岁的天主信徒玛丽·卡森,其主要目的是说服寡居无子嗣的玛丽将巨额财产捐献给天主教会。
玛丽·卡森是《荆棘鸟》的核心人物,主宰了弟弟帕迪一大家子人的命运。但麦卡洛没有给她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讲述,《荆棘鸟》一书以人名为主题分为七大部分,讲述了七个主要人物:梅吉、拉尔夫、帕迪、卢克、菲奥娜、戴恩和朱丝婷的命运沉浮,唯独没有玛丽的独立章节,而德罗海达的女主人玛丽却是这本书里的灵魂人物。没有她,就没有荆棘鸟惨烈的故事。作者将玛丽和拉尔夫糅合成一个章节有其深意:聪明绝顶的玛丽喜欢与同样聪明绝顶的拉尔夫斗智;玫瑰灰就是他俩解答“人生智力题”后留下一地的“情的灰烬”:“Roses. Ashes of roses. Roses, roses, everywhere. Petals in the grass. Roses of summer, red and white and yellow. Perfume of roses, heavy and sweet in the night. Pink roses, bleached by the moon to ashes. Ashes of roses,ashes of roses. My Meggie, I have forsaken you. But can’t you see, you’ve become a threat? Therefore have I crushed you beneath the heel of my ambition; you have no more substance to me than a bruised rose in the grass. The smell of roses. The smell of Mary Carson. Roses and ashes, ashes of roses.”b
生日宴会后,玛丽·卡森的死亡带着神秘的气息。拉尔夫看完玛丽的信并知晓她的新遗嘱后,他的良心和野心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旧遗嘱中,玛丽·卡森的弟弟一家全权继承她的巨额遗产,即梅吉一家是德罗海达的主人,这是人人皆知的事;而在只有拉尔夫一人知道的新遗嘱中,玛丽·卡森将巨额遗产捐赠天主教会,授权拉尔夫神父掌管,梅吉一家则沦落为德罗海达的打工者。在描绘拉尔夫神父良心和野心厮杀的场景中,麦卡洛用了“玫瑰”和“玫瑰灰”的意象,玫瑰是善之花、良心之花,而玫瑰灰是恶之花、野心之花。这也是《荆棘鸟》全书中对“玫瑰灰”和“玫瑰”提及最多的一段文字,短短的字里行间里,“ashes of roses”(玫瑰灰)被重复提到四次, “ashes”(灰烬)被重复使用六次,而“roses”(玫瑰)居然重复出现高达十三次之多。这是善与恶在激烈交锋的一个直观场景:天堂玫瑰与地狱玫瑰在激烈争斗!眼前满目皆是夏日的玫瑰:红玫瑰、白玫瑰和黄玫瑰……五颜六色的玫瑰争奇斗艳,在夜间散发出馥郁的芳香;这些均是自然界中正常的玫瑰,是美之花。只有粉色的玫瑰被月光漂白成灰色,暗示着爱之花一旦被野心焚烧,一旦没有良心这一养料的滋养,粉玫瑰就会被烧成灰烬。 以花喻人,粉玫瑰(pink rose)即是梅吉,淡雅清新,纯洁美丽,象征着纯情。这些年来拉尔夫神父用全部心血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梅吉,他创造了完美却又亲手毁掉了完美。用他那抱负的鞋跟碾碎了梅吉这朵含苞欲放的玫瑰,残忍无情!梅吉成了他野心的牺牲品,梅吉被蹂躏成草地上的一朵被碾碎的玫瑰(a bruised rose in the grass)!在这段文字中把感情推向高峰的是最后一组鲜明的对比:“玫瑰的芳香。玛丽·卡森散发出的气味。玫瑰和灰烬,玫瑰的灰烬。” c看似凌乱的文字实则是拉尔夫神父凌乱的思绪,有其深意:玫瑰的芳香沁人心脾,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玛丽·卡森死后,她的尸体散发出恶臭的气味,象征着堕落和丑恶。玫瑰和灰烬(roses and ashes),一个“和”字将相互对立的两者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对比,效果触目惊心:爱情和情殇、希望和幻灭、真情和绝情……最后的结果是“玫瑰的灰烬”。为了他心中的上帝和神权,为了他的野心和贪心,拉尔夫神父心如铁石般地选择了玛丽·卡森诱惑他的新遗嘱,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情感被计谋和贪婪摧毁殆尽、焚烧成灰。爱情夭折,希望破灭,真情消逝……
二、玫瑰灰——情的灰烬:象征幻灭
在紧接着的下一段落中,拉尔夫神父进一步强调“玫瑰的灰烬”这一概念,他翻身下马后告诉梅吉:“让我们像月亮那样远离这玫瑰的芳香吧。明天,这幢房子将飘满玫瑰花香。”d这是相互矛盾的一句话,今晚要像月亮一样超然,远离玫瑰花香,但明天又要被玫瑰花香环绕。真相是:此花香绝非彼花香。此花香是真情玫瑰的花香,而彼花香是异化了的玫瑰花香,带着地狱的味道。拉尔夫形象地以冒着蒸汽的池塘散发出的硫黄味,来向梅吉比拟地狱的味道(It smells like Hell)。e 此外,像月亮那样远离玫瑰花香也有其隐晦的含义,表面上是指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玫瑰相隔十万八千里,自然嗅不到玫瑰的纯正芳香。实际上是暗指即将对梅吉一家做亏心事的拉尔夫在选择了他的前程和地位后,已下定决心远走高飞,离开德罗海达,离开他心中的玫瑰——梅吉。但善良纯洁的梅吉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还天真地问拉尔夫神父:
“Father, in the stables you said ‘ashes of roses.’ Did you mean the color of my dress?”
“In a way, perhaps. But I think really I meant something else.”f
梅吉想法简单,孩子气地把拉尔夫口中的“玫瑰灰烬”联想为那天舞会上自己礼服裙的颜色“玫瑰灰”。殊不知两者相距甚远,完全不是同一概念,以她的年龄和阅历,当年的她根本无法理解“玫瑰灰烬”的真正内涵,她根本无法想象到“玫瑰灰烬”的惨烈后果。“玫瑰灰”于梅吉而言,象征着幻灭——与拉尔夫神父爱情的幻灭,晋升上流社会希望的破灭,但这种幻灭是隐形的。她完全不知即将17岁的她竟然是72岁的玛丽姑母的情敌!
17岁和72岁,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17岁的青春与72岁的财富相抗衡时,横在两个女性中间的35岁的男性,毫不犹豫地将选择的天平倾向了后者。精明善妒的玛丽姑母像“可怕的老蜘蛛”一样给拉尔夫在考验的微型网中设置了巨大的诱饵——几张薄薄的纸片,即只有拉尔夫一人知道的崭新遗嘱;但她也深知拉尔夫经不起考验,会为了“远大前程”落入她精心设计好的“命运陷阱”。玛丽姑妈也从“老蜘蛛”化身为“毒蜘蛛”,玫瑰也化为灰烬——情的灰烬。玛丽姑妈用1300万英镑的巨额遗产收买了拉尔夫神父的灵魂!
于拉尔夫神父而言,“玫瑰灰”象征着幻灭,爱和美的幻灭,这种幻灭是显形的;这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他与玛丽“斗智”后惨败的结果,更是拉尔夫的“战利品”。究其原因,7年前65岁的德罗海达的农场主玛丽见到风度翩翩的拉尔夫神父时,这位富甲一方的老妇被拉尔夫博学多才、温润如玉的个人魅力所深深吸引,见多识广的她竟然狂热地爱上了28岁的乡村教士拉尔夫、并心甘情愿拜倒在拉尔夫教士的黑袍下!一生打拼的玛丽寡居33个春秋,她深度封闭的心门被才貌双全的拉尔夫撞开了。
而拉尔夫的心门却被初来乍到、年仅10岁的小梅吉撞开了,小梅吉“那双仰望着他的银灰色的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g, 拉尔夫在小梅吉的这双眼睛里沦陷了,不能自拔。并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用爱情精心地塑造着梅吉,引导着梅吉身心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妈玛丽看在眼里,嫉恨在心里。与此同时,这七年间老谋深算的玛丽也在精心编织着一张复仇的巨网,凭借她对拉尔夫内心的透彻了解,她知道拉尔夫会上钩、会抛弃梅吉。由于深谙拉尔夫神父黑色法衣下那颗不同凡响的野心,她曾引诱拉尔夫神父:“穿上红衣主教的红袍,那你看上去就神气极了。”(You’d look magnificent in cardinal’s red)h果真如她所料,向往神权和进阶的拉尔夫神父用觊觎主教的野心,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梅吉这朵他心中的玫瑰。
“玫瑰灰”同时被标注上了“幻灭”和“绝情”的标签。玛丽·卡森的新遗囑焚烧了她和弟弟帕迪一大家子人的亲情。拉尔夫的野心是熊熊燃烧的烈火,焚烧了他和克利里一家的真情、焚烧了他和梅吉间的真爱,情和爱被烧成灰烬。他的抉择让旧遗嘱成为一张废纸,他残忍地剥夺了克利里一家对德罗海达的继承权,让他们一家的地位从继承者沦为打工者,使克利里一家无缘进入上流社会,而他却有望跻身天主教高层……通过他的手,将玛丽1300万的巨额遗产悉数收入教会囊中,使天主教会全权拥有玛丽的全部产业。以自我为中心的玛丽对自己的亲弟弟一家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侄女梅吉是冷酷无情的,以神权为中心的拉尔夫神父对克利里一家和梅吉也是冷酷无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拉尔夫神父是玛丽·卡森的翻版。
三、结语
从表层分析,“玫瑰灰”的字面含义是“玫瑰的灰烬”;从深层分析,“玫瑰灰”是“情的灰烬”,爱情、亲情,特别是真情被焚烧成了灰烬。在玫瑰灰的这层象征意义中,作者考琳·麦卡洛以全知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嫉妒是火种,报复是火源,野心是燃料,贪婪是火海。作者生动地将阴谋家玛丽·卡森设计为“毒蜘蛛”的形象,玛丽·卡森抓住野心家拉尔夫神父人性的弱点,以巨额遗产为诱饵,以金钱的光芒为丝线,为他编织了一张命运的巨网;促使他打破宗教的戒律,自愿困守在命运巨网的牢笼中,不断忏悔,身心撕裂,毕生内心备受折磨。玛丽·卡森的侄女梅吉和玛丽·卡森的弟弟一家则是这场善恶交锋的牺牲者和受害者。深层次的原因是“毒蜘蛛”玛丽骨子里也是一只“荆棘鸟”,拉尔夫是她的荆棘,为了击败她的“情敌”、击败梅吉这只与她享有共同荆棘的“荆棘鸟”,她甘愿以“假恶丑”来碾压“真善美”,甘愿死后阴魂不散,让整个《荆棘鸟》的故事从温情反转为悲情,为爱的代价埋下了悲壮的伏笔。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58页。
befh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178,179,181,71.
cdg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曾胡译, 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第163页,第74页。
参考文献:
[1] Webby, Elizabeth. Australian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2] DeMarr, Mary Jean. Colleen McCullough: A Critical Companion[M].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1996.
[3] 科林·麦卡洛. 荆棘鸟(上)[M].晓明,陈明锦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4] 科林·麦卡洛. 荆棘鸟(下)[M].晓明,陈明锦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5] 黄源深. 澳大利亚文学史(修订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6] 黄源深,白静远. 澳大利亚文学名著便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 黄源深,彭青龙. 澳大利亚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作 者:?董榆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诗歌及英美文学;杨涛,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写作与修辞。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