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那个不受欢迎的人。一般公关人身上的八面玲珑,很有外交气质的范儿,我没有。不但如此,我还挺呆的,拍我一巴掌半天反应不过来那种。
不受欢迎的人
我猜同事们可能不喜欢我,因为我总给他们带来压力。他们期望快快地应付给客户的稿子,结果我总是要拖,拖到最后一分钟。当然他们也拖我,他们不敢面对客户争取时间,结果就在明天要上线要发布之前才给出工作单,于是我总在快下班的时候,收到一张工作单,写着明天上午交。有时候我在想,其实也不怪他们,人人都害怕冲突,尤其是跟客户的冲突,得过之且过之,谁让我是策略内容的把关人呢?那我就得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职责,尤其是看在薪水的份上。
我猜老板对我呢,可能也是喜欢一半恨一半吧。因为我总是发现问题,然后成为问题的制造者和暴露者,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的,人是需要互相配合的。所以,我这个楞头青进到A团队,发现A团队拖拉,效率低,某些人浮于事;进到B团队,发现B团队某某人能力不足,总是给团队制造险情。而这些,都是我尤其不能容忍的,人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成长。更重要的是,公关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进来就己经过五关斩六将,学历都是名牌,职业经验都是某某大牌公关公司,都算文化份子,脸大袖长的。大家都喜欢和谐,温文尔雅,偏偏我是一个问题发现者,偏偏我又不会温柔地解决问题。总之,我不是一个和谐的人。那当然啦,我又不是豆腐做的。所以,我是一个坏小子。
只有客户喜欢我,我猜他们喝酒吃肉的时候肯定不会想起我,只有在重大新闻发布、策略制定以及危机公关的时候,才会想到我。而且他们自己能搞定的事肯定不找我,为啥?因为我不会混,吃饭喝酒的不行,笙歌宴游的不会,所以跟客户穿不成一条裤子。我肯定不会按客户吩咐的那样,直接就写篇软文,因为我总是超越客户的期望,把软文写成檄文,把新闻写成猛料,把小的搞大了,把大的变小了,没事我都写出事来。当然,同时也有不少编辑朋友、媒体朋友喜欢我,很多不能实现的公关理想,经典策划,用文字表现出来仍然光彩照人,所以,常常一起帮着他们想想选题,写写约稿。
在公司里,我觉得我是一块璞玉,他们却把我当成一块补锅石,哪里用得顺手,就把我顶上去,很像一个救火队员兼敢死队员的角色,比如需要在两小时内搞出几篇文章,蹦出几个创意。他们往往认为在公司里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干这个活了,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擅长在很短的时间拼出一篇客户满意、让大家可以迅速过关的东东,于是大家高兴。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角色,这不是FBI,而是街头双刀。其实,客户和团队也只能得到暂时的安慰。
坏小子的野蛮生长机会
进宣亚差不多是两年前,我并不是学院派,也不是国际公司的专业派,当时只是一个媒体朋友介绍,而我正在不得志,所以一拍即合。但还要循例交一篇稿子,我从来不怵笔头子,但当时还是认真查了查资料,花了两三天时间,稿子交上去,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了。所以,给想进入公关圈的朋友的忠告就是,一定要会写稿子,不管是做媒介,还是做策略。
由于之前曾经呆过甲方当过客户,也当过乙方在广告公司混过,还曾经靠电话销售卖过软件,也创业开过传播公司,所以,观察公关的角度有点不同。在别人眼中,只是要发一篇稿,想做一个发布会,在我眼中,则是一款新产品的上市策略,一间公司的战略布局;在别人眼中,只是做传播,看中的是落地率,发出来的篇数,在我眼中,则是营销,看中的是内容,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对手会怎么说,媒体会怎么看。而恰恰,客户对接公关能拍板的往往是市场总监,或者营销总监,甚至营销副总裁,而他们并不关心做不做发布会,也不关心发多少篇,而关心说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我应该这么说。这样,就给了野路子的我以野蛮生长的机会。
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工作场景:有时提案的时候,往往讲着讲着,就一路溜号讲到了产品战略;有时客户突然一个电话,说受到阻击了,领导要求马上反击,我问明情况,先让客户平静下来,分析反击的必要性,以及各种可能性,最后客户放弃直接反击,而改行侧翼突破;有时同事们慌慌张张地布置任务,说客户要这么这么,主题又改了,现在变成了啥啥了,我看看更新后的主题,告诉大家,其实客户没有变,只是希望强化某个方面,而稿件和现场只需要微调即可。
这年头,有常识成了一种良种基因,说真话成了一种勇敢异禀。在我新浪微博上的签名是这样的:捍卫常识,寻找激情。很多公关人,在客户的高压下,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所以温总理的一句,让人民过得有尊严,其实更多的让我们公关同道们“内牛满面”。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公关人长期没有安全感,流动率很高。其实我想,进入这个行业,也是需要勇气的,既然有勇气进来了,为什么没有勇气去说不呢?如果在“客戶说的都是真理”这样的环境下,公关真的没有什么成就感,那你也一定不会呆很久的。你一定要学会与客户对话,用常识去跟客户沟通,如果还不知道如何做,那就去学习,看比你更资深的人怎么做。其实,总会有一个双方形成共识的基础的,最后,就看在客户是咱衣食父母的份上,优雅地妥协了吧。
专业与勇气的“生死之战”
没有说“不”的勇气是不适合公关这个行业的。2009年的夏天,我们的客户遇到了难题。8月18日,《21世纪财经报道》以《优普欲起诉TCL,互联网电视版权触礁》为题,对这起版权纠纷的前后原委进行了报道。CCTV《东方时空》当晚就事件作了长达7分钟的报道。8月19日羊城晚报《互联网电视要被封杀?》,同日,新京报《互联网电视前景出现阴影》,媒体对互联网电视前景担忧,有媒体甚至称或成另一个“盛大盒子”。
事实上,由于我们的客户率先推出了“互联网电视”这一新品类,并迅速成为了领导品牌——对这一新品类,由于涉及软硬件管理权不明确问题,广电部与工信部都是婆婆。夹在两大部委之间,作为弱势的企业,前车之鉴盛大盒子叫停在前,肉食之争利益群体虎视相向,稍有不慎,皆可能铸成大错。当此之际,可谓暗流涌动、生死攸关。
我在18号的晚上默默写完通稿的最后一个字,同时告诉客户,保持冷静。因为优普事件只能算是一个热点事件,其影响甚至算不上危机,但如果有关部门在事件中发表一些不利言论,再通过央视进行传播,这种定调就是一个重大危机。作为一个企业,在任何公众场合,都不适宜出现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相左的情形。否则可能出现更大危机。
终于,工信部出声了!协会也出声了!六大彩电联起手来了!在部委支持下,有关专家权威意见领袖纷纷表态,媒体也不再沉默,在两天的观望后,亮出了旗帜:力挺互联网电视!接下来,我们看到,北京晨报、北京商报、广州日报、中国质量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报道都不约而同地力挺,一时群情汹涌,民意浩瀚。
从最初对“版权纠纷”的无倾向报道,到对部委暗战政策走向的关心,再到对中国彩电产业和互联网电视的力挺,工信部与广电局的差异性观点,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我们的客户则较安全地退至二线。事后客户不停地表示感谢,在那样一个紧急的时刻,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了最需要的支持。对我来说,最高压力的一周结束了!我的拉稀腹泻也同时减轻了!
不能说我们能够为互联网电视的合法诞生做什么实质的贡献,因为,上至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下至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喜好、每篇媒体报道背后的记者倾向,都是不可能去按企业或公关公司的想法去任意塑造的。
但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中,能审时度势回避对手布下的陷阱和潜在的危机,敏锐地判断舆论走向,把握最及时和最佳的出声时机与分寸,巧妙地设定媒体话语议题,精心选择权威的论据素材,进行大量的媒体沟通,从而帮助公众和媒体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立场和观点,解读事件的本质,并以充分的沟通得到舆论的理解与支持。这样的结果,无疑任何一位公关人,都会感到骄傲。
作者系宣亚国际高级策略顾问
不受欢迎的人
我猜同事们可能不喜欢我,因为我总给他们带来压力。他们期望快快地应付给客户的稿子,结果我总是要拖,拖到最后一分钟。当然他们也拖我,他们不敢面对客户争取时间,结果就在明天要上线要发布之前才给出工作单,于是我总在快下班的时候,收到一张工作单,写着明天上午交。有时候我在想,其实也不怪他们,人人都害怕冲突,尤其是跟客户的冲突,得过之且过之,谁让我是策略内容的把关人呢?那我就得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职责,尤其是看在薪水的份上。
我猜老板对我呢,可能也是喜欢一半恨一半吧。因为我总是发现问题,然后成为问题的制造者和暴露者,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的,人是需要互相配合的。所以,我这个楞头青进到A团队,发现A团队拖拉,效率低,某些人浮于事;进到B团队,发现B团队某某人能力不足,总是给团队制造险情。而这些,都是我尤其不能容忍的,人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成长。更重要的是,公关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进来就己经过五关斩六将,学历都是名牌,职业经验都是某某大牌公关公司,都算文化份子,脸大袖长的。大家都喜欢和谐,温文尔雅,偏偏我是一个问题发现者,偏偏我又不会温柔地解决问题。总之,我不是一个和谐的人。那当然啦,我又不是豆腐做的。所以,我是一个坏小子。
只有客户喜欢我,我猜他们喝酒吃肉的时候肯定不会想起我,只有在重大新闻发布、策略制定以及危机公关的时候,才会想到我。而且他们自己能搞定的事肯定不找我,为啥?因为我不会混,吃饭喝酒的不行,笙歌宴游的不会,所以跟客户穿不成一条裤子。我肯定不会按客户吩咐的那样,直接就写篇软文,因为我总是超越客户的期望,把软文写成檄文,把新闻写成猛料,把小的搞大了,把大的变小了,没事我都写出事来。当然,同时也有不少编辑朋友、媒体朋友喜欢我,很多不能实现的公关理想,经典策划,用文字表现出来仍然光彩照人,所以,常常一起帮着他们想想选题,写写约稿。
在公司里,我觉得我是一块璞玉,他们却把我当成一块补锅石,哪里用得顺手,就把我顶上去,很像一个救火队员兼敢死队员的角色,比如需要在两小时内搞出几篇文章,蹦出几个创意。他们往往认为在公司里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干这个活了,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擅长在很短的时间拼出一篇客户满意、让大家可以迅速过关的东东,于是大家高兴。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角色,这不是FBI,而是街头双刀。其实,客户和团队也只能得到暂时的安慰。
坏小子的野蛮生长机会
进宣亚差不多是两年前,我并不是学院派,也不是国际公司的专业派,当时只是一个媒体朋友介绍,而我正在不得志,所以一拍即合。但还要循例交一篇稿子,我从来不怵笔头子,但当时还是认真查了查资料,花了两三天时间,稿子交上去,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了。所以,给想进入公关圈的朋友的忠告就是,一定要会写稿子,不管是做媒介,还是做策略。
由于之前曾经呆过甲方当过客户,也当过乙方在广告公司混过,还曾经靠电话销售卖过软件,也创业开过传播公司,所以,观察公关的角度有点不同。在别人眼中,只是要发一篇稿,想做一个发布会,在我眼中,则是一款新产品的上市策略,一间公司的战略布局;在别人眼中,只是做传播,看中的是落地率,发出来的篇数,在我眼中,则是营销,看中的是内容,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对手会怎么说,媒体会怎么看。而恰恰,客户对接公关能拍板的往往是市场总监,或者营销总监,甚至营销副总裁,而他们并不关心做不做发布会,也不关心发多少篇,而关心说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我应该这么说。这样,就给了野路子的我以野蛮生长的机会。
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工作场景:有时提案的时候,往往讲着讲着,就一路溜号讲到了产品战略;有时客户突然一个电话,说受到阻击了,领导要求马上反击,我问明情况,先让客户平静下来,分析反击的必要性,以及各种可能性,最后客户放弃直接反击,而改行侧翼突破;有时同事们慌慌张张地布置任务,说客户要这么这么,主题又改了,现在变成了啥啥了,我看看更新后的主题,告诉大家,其实客户没有变,只是希望强化某个方面,而稿件和现场只需要微调即可。
这年头,有常识成了一种良种基因,说真话成了一种勇敢异禀。在我新浪微博上的签名是这样的:捍卫常识,寻找激情。很多公关人,在客户的高压下,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所以温总理的一句,让人民过得有尊严,其实更多的让我们公关同道们“内牛满面”。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公关人长期没有安全感,流动率很高。其实我想,进入这个行业,也是需要勇气的,既然有勇气进来了,为什么没有勇气去说不呢?如果在“客戶说的都是真理”这样的环境下,公关真的没有什么成就感,那你也一定不会呆很久的。你一定要学会与客户对话,用常识去跟客户沟通,如果还不知道如何做,那就去学习,看比你更资深的人怎么做。其实,总会有一个双方形成共识的基础的,最后,就看在客户是咱衣食父母的份上,优雅地妥协了吧。
专业与勇气的“生死之战”
没有说“不”的勇气是不适合公关这个行业的。2009年的夏天,我们的客户遇到了难题。8月18日,《21世纪财经报道》以《优普欲起诉TCL,互联网电视版权触礁》为题,对这起版权纠纷的前后原委进行了报道。CCTV《东方时空》当晚就事件作了长达7分钟的报道。8月19日羊城晚报《互联网电视要被封杀?》,同日,新京报《互联网电视前景出现阴影》,媒体对互联网电视前景担忧,有媒体甚至称或成另一个“盛大盒子”。
事实上,由于我们的客户率先推出了“互联网电视”这一新品类,并迅速成为了领导品牌——对这一新品类,由于涉及软硬件管理权不明确问题,广电部与工信部都是婆婆。夹在两大部委之间,作为弱势的企业,前车之鉴盛大盒子叫停在前,肉食之争利益群体虎视相向,稍有不慎,皆可能铸成大错。当此之际,可谓暗流涌动、生死攸关。
我在18号的晚上默默写完通稿的最后一个字,同时告诉客户,保持冷静。因为优普事件只能算是一个热点事件,其影响甚至算不上危机,但如果有关部门在事件中发表一些不利言论,再通过央视进行传播,这种定调就是一个重大危机。作为一个企业,在任何公众场合,都不适宜出现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相左的情形。否则可能出现更大危机。
终于,工信部出声了!协会也出声了!六大彩电联起手来了!在部委支持下,有关专家权威意见领袖纷纷表态,媒体也不再沉默,在两天的观望后,亮出了旗帜:力挺互联网电视!接下来,我们看到,北京晨报、北京商报、广州日报、中国质量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报道都不约而同地力挺,一时群情汹涌,民意浩瀚。
从最初对“版权纠纷”的无倾向报道,到对部委暗战政策走向的关心,再到对中国彩电产业和互联网电视的力挺,工信部与广电局的差异性观点,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我们的客户则较安全地退至二线。事后客户不停地表示感谢,在那样一个紧急的时刻,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了最需要的支持。对我来说,最高压力的一周结束了!我的拉稀腹泻也同时减轻了!
不能说我们能够为互联网电视的合法诞生做什么实质的贡献,因为,上至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下至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喜好、每篇媒体报道背后的记者倾向,都是不可能去按企业或公关公司的想法去任意塑造的。
但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中,能审时度势回避对手布下的陷阱和潜在的危机,敏锐地判断舆论走向,把握最及时和最佳的出声时机与分寸,巧妙地设定媒体话语议题,精心选择权威的论据素材,进行大量的媒体沟通,从而帮助公众和媒体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立场和观点,解读事件的本质,并以充分的沟通得到舆论的理解与支持。这样的结果,无疑任何一位公关人,都会感到骄傲。
作者系宣亚国际高级策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