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准确的专业培养定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和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涉猎知识和内容又广又杂,但学习的各种理论往往和实际结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是专业名称好听,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究其核心能力又陷入难回答的尴尬。本文立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实际,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所帮助。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或其他组织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定位在中小型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必要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具有高度团队精神和强烈工作进取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能在生产和商贸类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延续传统的理念,包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公选课等。开设的课程可能每年都有变化,课程体系缺乏传承和延续,另外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不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基本上仍然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体,忽略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工商管理这一职业素养要求高、专业知识更新快的专业,对专业实践的要求较高。高职 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融理论、技能于一体,专业性、应用性较强,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系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践教学达到巩固理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也是衔接学习与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性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实习实践效果欠佳,这种情况会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适应较慢。
(三)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不足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在企业工作和锻炼的实践经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都勤奋努力、尽职尽责,但是由于专业教师还同时承担了大量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导致教师备课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难以保证,课堂上只能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指导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难以获取一些实际的经验和知识。这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
三、对策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色、反映实际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综合能力为导向,以“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规划。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应用、外语、思想道德、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必须学习的通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数量统计与分析、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等。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又可设置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与客户拓展、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实践课程平台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就业后能具有很好的岗位适应性。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
(二)重视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实践当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分析判断能力是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但大多文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实际技能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体系沿用一般本科院校,教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和处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高职工商专业面对的首要问题。首先,在职业技能教学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专业认识实习来初步了解企业的性质、形成专业认识。然后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初步认识和掌握各种管理模块理论。最后通过岗前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来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具有统筹意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各个实践项目的安排上体现出联系性和层次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一方面要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师资培养和教学任务安排,对教师锻炼进行整体规划,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专业教师应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加强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来了解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在实践中增长管理实践经验,掌握管理专业技能,确保自己所教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地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课内实验、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升整体师资实力。
参考文献:
[1]潘林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4).
[2]李田华.浅析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企业,2016(1).
作者简介:
张浩(1981-),男,汉族,湖北钟祥人,经济学硕士,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涉猎知识和内容又广又杂,但学习的各种理论往往和实际结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是专业名称好听,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究其核心能力又陷入难回答的尴尬。本文立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实际,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所帮助。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或其他组织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定位在中小型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必要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具有高度团队精神和强烈工作进取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能在生产和商贸类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延续传统的理念,包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公选课等。开设的课程可能每年都有变化,课程体系缺乏传承和延续,另外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不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基本上仍然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体,忽略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工商管理这一职业素养要求高、专业知识更新快的专业,对专业实践的要求较高。高职 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融理论、技能于一体,专业性、应用性较强,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系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践教学达到巩固理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也是衔接学习与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性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实习实践效果欠佳,这种情况会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适应较慢。
(三)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不足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在企业工作和锻炼的实践经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都勤奋努力、尽职尽责,但是由于专业教师还同时承担了大量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导致教师备课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难以保证,课堂上只能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指导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难以获取一些实际的经验和知识。这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
三、对策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色、反映实际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综合能力为导向,以“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规划。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应用、外语、思想道德、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必须学习的通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数量统计与分析、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等。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又可设置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与客户拓展、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实践课程平台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就业后能具有很好的岗位适应性。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
(二)重视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实践当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分析判断能力是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但大多文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实际技能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体系沿用一般本科院校,教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和处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高职工商专业面对的首要问题。首先,在职业技能教学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专业认识实习来初步了解企业的性质、形成专业认识。然后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初步认识和掌握各种管理模块理论。最后通过岗前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来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具有统筹意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各个实践项目的安排上体现出联系性和层次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一方面要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师资培养和教学任务安排,对教师锻炼进行整体规划,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专业教师应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加强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来了解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在实践中增长管理实践经验,掌握管理专业技能,确保自己所教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地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课内实验、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升整体师资实力。
参考文献:
[1]潘林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4).
[2]李田华.浅析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企业,2016(1).
作者简介:
张浩(1981-),男,汉族,湖北钟祥人,经济学硕士,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