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追捧,但其是否响应学生需求尚待分析。通过对浙江树人大学内部控制课程教学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对专业相关、联系实践、生动趣味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需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案例分析模式响应了生动趣味需求;PPT专题介绍模式响应了专业相关需求;专家访谈模式响应了提升成績、自主创新需求;模拟实训模式响应了联系实践、自主创新需求;小讲座模式响应了自主创新需求;小组讨论模式响应了互动参与、自主创新需求。最后,认为可以通过合理控制小班规模、加强基于生态学的学生需求分析、教学效果检验、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措施提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组织模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需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组织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3.091
1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总体战略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响应学生的合理需求。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小班讨论”在实践中遭遇“讨论不起来”、“搭便车”等尴尬局面,学生对“小班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预期存在差异,“小班讨论”的教学效果受到质疑。“小班讨论”遭遇尴尬局面的问题症结在于组织模式是否响应学生需求,其服务于学生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2 学生需求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分析——基于浙江树人大学内部控制课程学生的调查
为探索学生需求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及教学效果,本文设计问卷,针对浙江树人大学内部控制课程的2014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5份。
2.1 学生需求分析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学生需求受多要素的特征变量影响,包括个性、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冯锐,2007)。学生自身的个性、认知决定了其求知欲望,如有些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其终身保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有些学生的求知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会有希望通过学习完善自身情感、价值的期待。如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技能。参考已有文献并结合实践,本文拟采用黄建欢(2015)提出的以下6类需求,详见表1。
本次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对上述6类需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类型依次为“喜欢”、“较喜欢”、“一般”、“较不喜欢”、“不喜欢”。量化评分分别为5-1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相关、联系实践、生动趣味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需求。其中,专业相关和联系实践的需求均值大于4,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项需求的评价为喜欢或较喜欢。
2.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分析
“内部控制”课程在前期教学研究中,“小班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小班讨论”的主要模式有案例分析、PPT专题介绍、专家访谈、模拟实训、小讲座、小组讨论等6类,详见下表2。
本次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让学生根据需求,评价上述6类组织模式能否响应自身的学习需求。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类型依次为“符合”、“较符合”、“一般”、“较不符合”、“不符合”。量化评分分别为5-1分。
从调查结果看,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组织模式响应学生需求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式。案例分析生动趣味,可以有效契合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展开的需求。模拟实训是对现实企业实务的仿真。因此,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训由于分别响应了学生生动趣味、联系实践的需求,因而评价较高。而貌似新颖的专家访谈、小讲座等组织模式,由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且需要学生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准备,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本文的样本量为95,选取T值大于2的表示回归结果显著。从上表结果可见,案例分析模式响应了生动趣味需求;PPT专题介绍模式响应了专业相关需求;专家访谈模式响应了提升成绩、自主创新需求;模拟实训模式响应了联系实践、自主创新需求;小讲座模式响应了自主创新需求;小组讨论模式响应了互动参与、自主创新需求。
从统计结果的显著性看,上述结果与我们教学实践观察结论大部分一致。案例分析由于案例的多样性,陈述的故事性,因而能较好响应学生的生动趣味需求。PPT专题介绍可以针对专业知识有条理地铺排陈述,因而能较好地响应学生的专业相关需求。专家访谈由于访谈前要求准备访谈提纲,对访谈内容及访谈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因此,该模式能响应学生的自主创新需求。但是,比较意外的是专家访谈响应了学生的提升成绩需求。我们据此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认为,专家访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实务工作,通过这种实践,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因而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提升作用。模拟实训模式是对现实企业行为的仿真,学生可以在模拟实训中,接触到企业的真实业务,甚至,可以为企业出谋划策。因此,模拟实训模式较好地响应了学生的联系实践和自主创新需求。小讲座模式要求学生以简短的讲座形式介绍某一新知识或新问题。无论讲座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小讲座模式较好地响应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模式。小组讨论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形成讨论结果。讨论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如逐个发表见解或者投票表决,并且讨论结果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如PPT汇报、简报等。因而,小组讨论较好地响应了互动参与、自主创新需求。
4 提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教学效果的建议 4.1 合理控制小班规模
国内高校的大班授课的班级规模较大。据某课题组的调查,国内高校授课班级平均规模为65-91人。而相比与美国的高校,70%授课班级规模在20人以下。根据1987 年史密斯和格拉斯對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研究结论: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学生成绩随之提升。而国内高校受限于生师比,小班讨论的班级规模仍然比较庞大,无法真正体现小班研讨的过程,其实质是大班授课的小规模化。因此,高校在努力优化生师比的前提下,可以引进辅导教师或采用学长助学制,以缓解小班讨论对师资的需求。
4.2 加强基于生态学的学生需求多样性分析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需求和动机,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途径。上述两类生态环境因素通过外在环境因素对学生需求产生影响。家庭环境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内在的学习动力。具体而言,家庭环境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及职业发展方向等。加强基于生态学的学生需求多样性分析,明确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提高“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教学效果。
4.3 加强教学效果检验
教学模式不是赶时尚。教学模式优劣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能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设计了理论上有新意的教学模式,并付诸实施,至于效果如何,鲜有检验。没有教学效果检验的教学改革实为空中楼阁,尚未落地生根。因此,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对教学运行数据的实时统计,采取合理的检验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以在下一轮教学中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在课程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了学生的预期。
4.4 加强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如上文所述,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是有完善的教学运行数据。但是,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却是当下一线教学的重大缺陷。教师们注重教学模式如何付诸实施,但忽视记录教学模式运行的轨迹。比如,学生出勤、课堂讨论、形成性作业的过程记录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运行数据的完善统计分析,也就无从了解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让教师实时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为后期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奠定基础。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追捧,但其服务于学生的价值是尚待分析的。只有明确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以响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合理的小班规模中开展教学活动,并实时记录教学运行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系统、动态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建欢,张亚斌等.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效果——响应学生需求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4):44-48.
[2]冯锐.关于网络教学中学生特征知识分析的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83-85.
[3]贾亚君.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的理论与现实依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5):270-271.
[4]贺建军,张维维.基于多元互动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改革研究——以“政治学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88-91.
[5]陈春,叶子弘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J].高教论坛,2017(1):35-37.
关键词:学生需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组织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3.091
1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总体战略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响应学生的合理需求。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小班讨论”在实践中遭遇“讨论不起来”、“搭便车”等尴尬局面,学生对“小班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预期存在差异,“小班讨论”的教学效果受到质疑。“小班讨论”遭遇尴尬局面的问题症结在于组织模式是否响应学生需求,其服务于学生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2 学生需求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分析——基于浙江树人大学内部控制课程学生的调查
为探索学生需求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及教学效果,本文设计问卷,针对浙江树人大学内部控制课程的2014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5份。
2.1 学生需求分析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学生需求受多要素的特征变量影响,包括个性、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冯锐,2007)。学生自身的个性、认知决定了其求知欲望,如有些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其终身保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有些学生的求知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会有希望通过学习完善自身情感、价值的期待。如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技能。参考已有文献并结合实践,本文拟采用黄建欢(2015)提出的以下6类需求,详见表1。
本次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对上述6类需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类型依次为“喜欢”、“较喜欢”、“一般”、“较不喜欢”、“不喜欢”。量化评分分别为5-1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相关、联系实践、生动趣味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需求。其中,专业相关和联系实践的需求均值大于4,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项需求的评价为喜欢或较喜欢。
2.2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分析
“内部控制”课程在前期教学研究中,“小班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小班讨论”的主要模式有案例分析、PPT专题介绍、专家访谈、模拟实训、小讲座、小组讨论等6类,详见下表2。
本次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让学生根据需求,评价上述6类组织模式能否响应自身的学习需求。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类型依次为“符合”、“较符合”、“一般”、“较不符合”、“不符合”。量化评分分别为5-1分。
从调查结果看,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组织模式响应学生需求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式。案例分析生动趣味,可以有效契合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展开的需求。模拟实训是对现实企业实务的仿真。因此,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训由于分别响应了学生生动趣味、联系实践的需求,因而评价较高。而貌似新颖的专家访谈、小讲座等组织模式,由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且需要学生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准备,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本文的样本量为95,选取T值大于2的表示回归结果显著。从上表结果可见,案例分析模式响应了生动趣味需求;PPT专题介绍模式响应了专业相关需求;专家访谈模式响应了提升成绩、自主创新需求;模拟实训模式响应了联系实践、自主创新需求;小讲座模式响应了自主创新需求;小组讨论模式响应了互动参与、自主创新需求。
从统计结果的显著性看,上述结果与我们教学实践观察结论大部分一致。案例分析由于案例的多样性,陈述的故事性,因而能较好响应学生的生动趣味需求。PPT专题介绍可以针对专业知识有条理地铺排陈述,因而能较好地响应学生的专业相关需求。专家访谈由于访谈前要求准备访谈提纲,对访谈内容及访谈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因此,该模式能响应学生的自主创新需求。但是,比较意外的是专家访谈响应了学生的提升成绩需求。我们据此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认为,专家访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实务工作,通过这种实践,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因而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提升作用。模拟实训模式是对现实企业行为的仿真,学生可以在模拟实训中,接触到企业的真实业务,甚至,可以为企业出谋划策。因此,模拟实训模式较好地响应了学生的联系实践和自主创新需求。小讲座模式要求学生以简短的讲座形式介绍某一新知识或新问题。无论讲座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小讲座模式较好地响应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模式。小组讨论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形成讨论结果。讨论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如逐个发表见解或者投票表决,并且讨论结果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如PPT汇报、简报等。因而,小组讨论较好地响应了互动参与、自主创新需求。
4 提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教学效果的建议 4.1 合理控制小班规模
国内高校的大班授课的班级规模较大。据某课题组的调查,国内高校授课班级平均规模为65-91人。而相比与美国的高校,70%授课班级规模在20人以下。根据1987 年史密斯和格拉斯對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研究结论: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学生成绩随之提升。而国内高校受限于生师比,小班讨论的班级规模仍然比较庞大,无法真正体现小班研讨的过程,其实质是大班授课的小规模化。因此,高校在努力优化生师比的前提下,可以引进辅导教师或采用学长助学制,以缓解小班讨论对师资的需求。
4.2 加强基于生态学的学生需求多样性分析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需求和动机,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途径。上述两类生态环境因素通过外在环境因素对学生需求产生影响。家庭环境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内在的学习动力。具体而言,家庭环境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及职业发展方向等。加强基于生态学的学生需求多样性分析,明确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提高“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教学效果。
4.3 加强教学效果检验
教学模式不是赶时尚。教学模式优劣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能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设计了理论上有新意的教学模式,并付诸实施,至于效果如何,鲜有检验。没有教学效果检验的教学改革实为空中楼阁,尚未落地生根。因此,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对教学运行数据的实时统计,采取合理的检验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以在下一轮教学中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在课程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了学生的预期。
4.4 加强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如上文所述,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是有完善的教学运行数据。但是,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却是当下一线教学的重大缺陷。教师们注重教学模式如何付诸实施,但忽视记录教学模式运行的轨迹。比如,学生出勤、课堂讨论、形成性作业的过程记录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运行数据的完善统计分析,也就无从了解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让教师实时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为后期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奠定基础。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追捧,但其服务于学生的价值是尚待分析的。只有明确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以响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合理的小班规模中开展教学活动,并实时记录教学运行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系统、动态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建欢,张亚斌等.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效果——响应学生需求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4):44-48.
[2]冯锐.关于网络教学中学生特征知识分析的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83-85.
[3]贾亚君.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的理论与现实依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5):270-271.
[4]贺建军,张维维.基于多元互动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改革研究——以“政治学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88-91.
[5]陈春,叶子弘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J].高教论坛,2017(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