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对建筑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研究了中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分析了中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和技能掌握情况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建筑;差异
作者简介:查雅(1985—),女,安徽芜湖人,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1.中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河南省中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平法识图与建筑构造、项目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资料整理、建筑工程测量等。这些课程包括了建筑类专业最基本的两大模块:力学与结构模块和现场施工管理模块,满足了建筑类专业技能的低端需求,即为中职生就业提供了一技之长,也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中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建筑类实用型技能人才,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有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要求。为此,中职教育面临着双重任务和责任——既要照顾就业又要兼顾升学。因此围绕就业和升学展开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一条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则显得至关重要。中职生侧重于培养实际操作型(生产一线)的技能人员,在毕业之前考取一个或若干个从业上岗证(如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以达到本行业对职业资格人员持证上岗的最低要求。
2.高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河南省高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与中职类的课程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大了相关课程的广度和深度;(2)在侧重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基本的理论知识;(3)专业更加细化;(4)相应增加了财务经济、计算机辅助和法律法规三大模块,使得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趋于完善。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有人甚至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就业导向”、“工作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其培养目标也从中职教育单一的低端的初级实用技能型人才提升到了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职业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综合)。高职生毕业时具备考取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安全师等)的能力,并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革新或工艺革新的潜力。
3.中高职培养目标对学生技能要求的差异
众所周知,当前中职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底子比较差,所以中职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一两个模块,这是综合考虑社会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因素的结果。需要在中职建筑类专业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见图1。对平法识图、工程算量、合同管理这三大技能的要求是知道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个要求是相对单一的。
图1 中职建筑类教育两大模块、三大技能
在高职教育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之外,对技能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技能主要包括平法识图技能、工程算量技能、工程测量技能和招标投标技能。详见表1。
表1 高职建筑类教育四大技能目标
高职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技术理论的内容。综合职业性人才的特征介于理论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因此高职的课程设计必然是一种混合模式,即“工程科学知识体系”与“工程技术实践体系”并重。加大课程设计在高职教学中的比重,建立工作本位的学习模式,是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及综合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4.技能掌握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现实情况是,中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差甚远。大多数中职毕業生很难达到中职对技能的要求,而高职生的情况要好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中职生好,年龄较大,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学习目标比较清楚,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较强。
(2)对口升学的指挥棒和考试内容对中职教育影响巨大,使中职教育脱离了它的基本目标。多数中职学校根据考试内容设置教学课程,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现象。而现在的对口升学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只需背书就可以参加考试,技能训练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专升本对高职的影响相对较小。
(3)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技能培训的需要,使学生想学也没条件。而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方面要好得多。
(4)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校企合作”方面比中职有着天然的优势。
应对策略:
(1)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紧跟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这就要求决策层深入调研,分析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统一设定主要课程,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由学校自己设定。
(2)加强中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力度。
(3)积极参加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把技能竞赛作为教学和考核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对口升学增设技能测试,共性技能作为统考部分,同时要对学生的的特殊技能进行考核,作为加分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对现行的对口升学的考试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一部分主动权下放给各高职院校,那么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特色自主制定考核方案,突出技能考核的分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6.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建筑;差异
作者简介:查雅(1985—),女,安徽芜湖人,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1.中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河南省中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平法识图与建筑构造、项目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资料整理、建筑工程测量等。这些课程包括了建筑类专业最基本的两大模块:力学与结构模块和现场施工管理模块,满足了建筑类专业技能的低端需求,即为中职生就业提供了一技之长,也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中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建筑类实用型技能人才,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有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要求。为此,中职教育面临着双重任务和责任——既要照顾就业又要兼顾升学。因此围绕就业和升学展开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一条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则显得至关重要。中职生侧重于培养实际操作型(生产一线)的技能人员,在毕业之前考取一个或若干个从业上岗证(如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以达到本行业对职业资格人员持证上岗的最低要求。
2.高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河南省高职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与中职类的课程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大了相关课程的广度和深度;(2)在侧重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基本的理论知识;(3)专业更加细化;(4)相应增加了财务经济、计算机辅助和法律法规三大模块,使得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趋于完善。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有人甚至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就业导向”、“工作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其培养目标也从中职教育单一的低端的初级实用技能型人才提升到了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职业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综合)。高职生毕业时具备考取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安全师等)的能力,并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革新或工艺革新的潜力。
3.中高职培养目标对学生技能要求的差异
众所周知,当前中职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底子比较差,所以中职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一两个模块,这是综合考虑社会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因素的结果。需要在中职建筑类专业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见图1。对平法识图、工程算量、合同管理这三大技能的要求是知道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个要求是相对单一的。
图1 中职建筑类教育两大模块、三大技能
在高职教育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之外,对技能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技能主要包括平法识图技能、工程算量技能、工程测量技能和招标投标技能。详见表1。
表1 高职建筑类教育四大技能目标
高职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技术理论的内容。综合职业性人才的特征介于理论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因此高职的课程设计必然是一种混合模式,即“工程科学知识体系”与“工程技术实践体系”并重。加大课程设计在高职教学中的比重,建立工作本位的学习模式,是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及综合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4.技能掌握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现实情况是,中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差甚远。大多数中职毕業生很难达到中职对技能的要求,而高职生的情况要好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中职生好,年龄较大,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学习目标比较清楚,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较强。
(2)对口升学的指挥棒和考试内容对中职教育影响巨大,使中职教育脱离了它的基本目标。多数中职学校根据考试内容设置教学课程,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现象。而现在的对口升学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只需背书就可以参加考试,技能训练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专升本对高职的影响相对较小。
(3)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技能培训的需要,使学生想学也没条件。而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方面要好得多。
(4)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校企合作”方面比中职有着天然的优势。
应对策略:
(1)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紧跟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这就要求决策层深入调研,分析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统一设定主要课程,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由学校自己设定。
(2)加强中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力度。
(3)积极参加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把技能竞赛作为教学和考核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对口升学增设技能测试,共性技能作为统考部分,同时要对学生的的特殊技能进行考核,作为加分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对现行的对口升学的考试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一部分主动权下放给各高职院校,那么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特色自主制定考核方案,突出技能考核的分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6.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