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外债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印度是东南亚国家中借用外债最早、最多的国家。为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从1960年起,印度就开始向外借债,到1988年底,外债总额已达386亿美元,其中有325亿美元已经支付,如果减去已偿还的245亿美元,可用当地货币偿还的20亿美元,经过汇率调整的差额,净负债额为63亿美元。从1968至1988年,印度外债增长率为4.7%,以美元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9%,创汇额增长15.1%,偿债率为8.9%。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出口的增长和海外劳务汇款的增加,印度政府的负债情况及偿还能力一般较佳。从1980至1988年,印度的外债减少了156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减19.5亿美元。现在,印度已成为
其他文献
<正> 《金融研究》1989年第6期"来稿摘登"栏登载了余川《新的结算方式将带来的问题》一文,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只是对新的结算方式不完善之处的夸大。如果采取一些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发生的。首先,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要求银行进行资格审查。一般来讲,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申请人应具备如下几个条件:经济效益好,信用度较好,采购的物资、商品确实是企业所需,是合理的商品交易等。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则由银、企双方签订协议,对有关事项作出规定。其次,银行在与企业签订协议时,应考虑其资金头寸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划拨土地大量入市不可避免,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逐渐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法律议题.国家对划拨土地的管制,经历了从禁止非法转让到依法转让的过程.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交易结构包含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两种合同关系.批准转让的政府与受让人签订出让合同,受让人补缴土地出让金,皆系对转让合同的履行,但是否缴纳土地出让金不影响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未经批准之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效力存在无效、有效和未生效三种可能样态.行政主管机关的审批不宜与划拨
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据确权原则无疑是其中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脱贫致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政策变革,数字经济缺乏的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数据确权原则的建构,应当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部署下展开,以承载更高的价值追求.当前,不少研究机械地套用科斯定理,基于效率原则主张将数据确权于平台,这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与财富鸿沟.努力实现经济正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这将必然成为数据确权原则的逻辑起点.数据是消费者的数据,把数据赋权
<正> 一、历史的反思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历九个春秋。应当肯定在"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方面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但也毋庸讳言,改革的战略目标,即建立一个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控制有力、调节自如的宏观调控机制,至今步履艰难,收效甚微。货币政策目标在贯彻执行中往往被扭曲,呈现一种扑朔迷离的矛盾现象:人民银行总行每年提出的政策口号都是正确的,但很少得到应有的落实。从中央银行的实践看,几年来总是事与愿违,令人费解。例如: 1984年提出"紧缩银根、稳定货币"的方针,本意是消除经济过热带来财政、
<正> 当前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中的工作重点值得研究。中央银行抓信贷结构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固然很重要,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全行工作方针和货币政策目标所提出来的"结构调整",意味着对信贷结构进行较大调整,使产业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的比例和地区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正同国民经济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一样,信贷结构、产业结构及至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只能经过较长时期才能奏效。这一长期任务,无疑只能在坚实的资金基础上进行。而当前日益突出的信贷资金
<正> 农业银行超负荷经营,就是农行资金运用超出资金来源承受能力的风险性经营。此一状况的出现,不单是一种偶然的暂时性现象,也不单是一种银行行为,更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体制问题。本文拟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农行超负荷经营现状、原因作些必要的探讨,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一、现状分析:总量、结构双失衡
<正>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经济基础和经营机制的转变,特别是从1986年下半年起的国营企业大规模承包经营的推进,银行与企业、专业银行上下级行、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成为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两年前,我在一些场合提出过以银行不包企业资金供应,促进企业实现承包经营的信贷资金"借贷制"改革模式,但对于"借贷制"本身,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对"借贷制"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
<正> 研究紧缩格局下的我国经济滞胀问题,必须首先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根源。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根源是体制转轨时期,企业产权归属关系模糊,进而推动企业消费需求膨胀,自有资本积累大幅度萎缩——负债膨胀和赤字经济。在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强化了分权自治和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条块交叉管理体制。"分仅自治"体制使政府官员、经理人员,职工干部开始了同生产资料的真正联合,即政府官员、经理人员和职工成为真正的生产资料主人,他们不仅自主支配着生产资料,而且也自主支配着新创造价值中的自有资
<正> 在紧缩空气下,许多同志对企业介入资金市场搞直接融资忧心忡忡,其顾虑主要有两个:一是担心企业融资会扩大基建规模,造成总需求膨胀;二是怕形成所谓资金"体外循环",妨碍银行正常经营,故认为企业直接融资弊多利少,应加以限制。然而,笔者却难以与这些同志达成共识. 一、在紧缩条件下,对企业直接融资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
<正> 近几年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短缺风潮愈演愈烈,粮棉收购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今年,在上至总理,下至各银行、商业部门的普遍关注下,筹集了一些资金,较大地缓和了这个矛盾,但远未达到解决问题的程度。如果不进行综合的对症下药,明年、后年稍一放松,它又会反跳起来,甚至一直存在下去。因此,应该对它产生、发展的基本原因作一全面分析,因势利导,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