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笔交流思想,抒发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工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于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作文训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具备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然而小学的作文训练是在三年级才明显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为了扎实作文训练的基础,在语文教材的第一册也就是一年级的课本中就有了许多看图说话,写话和观察事物说话的练习,可见作文训练应从一年级抓起。如果不重视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到了三年级接触作文后,习作就成了一大难题。那么怎样抓呢?我认为应从观察、表达、阅读、练笔这几方面着手。
一、学会观察
小学作文教学理论学一书中曾这样说过:“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包含思维因素;观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门户,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教师培养儿童有意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感知、思考、观察,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人教版的一册语文教材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从培养儿童观察到学拼音、识字的一个良好的空间。教师在教字母、汉字前,先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图中的事物,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就会出现孩子们看到什么说什么,七嘴八舌、杂乱无章地说一气,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有序地观察书中的景与物。这样使学生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又逐步感受到观察要有目的。当然,在观察时孩子们免不了不仔细,教师还应加以引导,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才会进行大量的观察,从而积累丰富的想象;只有形成了观察的习惯,学生的观察才会是自主的,而不是时时依靠外力督促的活动;只有形成了观察的习惯,才能使学生在经常的观察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从乐于观察逐步过渡到善于观察。譬如:在教学了《春天到了》、《秋天》等课文后,我把学生带出去观察。首先让孩子们明确观察目的,虽然山区的孩子对大自然并不陌生,但他们从不注意身边的事物。有目的地将孩子们带出去观察,让他们有意识地注意周围的事物,他们会有惊奇的发现:他们会注意到一年四季的景物在发生变化,它们有不同的特点: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草木茂盛;秋天,万物凋零;冬天,万物萧条。当然,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注意看,尤其是培养低年级儿童观察时,教师更要有意地引导他们感知观察的对象不同,那么观察的顺序方法也不同,既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静到动,又有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等多种手法、只有坚持长期的引导观察,孩子们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会表达
观察是人们对待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心感受。如何把这一信息反馈出来,当然得依靠语言表达。由此看来,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孩子边观察边叙述,为了加强孩子们观察事物的印象,不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分组讨论、交流自己观察的事物,这有助于表达的训练,也加深了对课本中事物观察的印象。当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所观察的事物,是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首先是孩子们的胆怯,其次是孩子们会出现说话的不完整,表达不清楚,语言混乱等现象。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加强了说的训练,方能与观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中有些什么。当然,学生会出现看到什么说什么的情况,根本不考虑表达的语序。这时,教师就要给予指导,做到有序地观察、有序地说。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有序地组织语言表达的话,就引导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来叙述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说和观察是紧密结合的,只有观察得仔细,表达得清楚,才是说与看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看图说话写话时,如果是单幅人物图要让学生说清“什么时候”、“谁”或“有些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果是单幅景物图要让学生说清楚“什么”或“有什么”,“在哪里”或“怎么样”。如果是多幅图时,要求学生把图连起来看,再一幅一幅地看,最后连起来说。观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按顺序观察获取说的材料后,再指导学生将观察获取的材料重新组织,然后通顺地完整连贯地把看到想到的叙述出来。叙述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图上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说话顺序,知道把重点部分说具体,并注意纠正学生说话中出现的语病,规范其语言,训练学生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讲述图画内容。
三、学会阅读
阅读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阅读让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就会敏捷起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讀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赋。”,这充分表明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
鉴于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注意力无法集中过长,但又对所有事物都感兴趣、好奇等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晨读这段时间,读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引起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当拼音基本掌握后,可引导孩子们借助拼音读课文,读课外拼音读物。一旦孩子们真正对读书产生了极大兴趣之后,教师再有意地启发他们该如何读书,如何读懂书,如何去体会故事情节。例如:试着问学生,你在读了《丑小鸭》以后,你们知道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都干了些什么?结局怎样?主要人物有什么感受等等。只有当读书与读书的方法有机结合后,才有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也为以后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练笔
我们早已注意到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一篇好文章是处处渗透着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处处展示着作文里来自生活和读书的阅历。因此,我们提出了作文训练从低年级抓起这一观点,也考虑到了培养的重要性。
从低年级培养观察、表达、阅读,到练笔的这一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特别是练笔。如何叫孩子练笔,从客观上看的确是很困难的事。孩子们到了一年级下期,对生字的积累还不够多,我们如何借助拼音让孩子把自己看到书中的好词好句勾下来、写下来,即使不懂意思也无妨,只要孩子自己能够感受到触动,是美的词和句子,摘抄也达到了练笔和加深印象的目的。如:在教学了《春天到了》、《秋天》这些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春天、秋天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联系实际观察,看哪些是我们这里也有的特点,我们这里还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这样就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其次是每天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叙述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一件小事或看到课内,课外的小事,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再下笔记录下来。如:我常利用晨读时让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先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出来,然后再用笔记录下来。这样也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通过学生不断地练笔中,让学生体会到动笔不难,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成功。成功给孩子们带来了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要练笔的欲望,再次促成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对阅读的兴趣。在培养孩子们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描写也会各有千秋,渐渐地雏鹰展翅,那时我们将看到他们的习作是那样地充实、自然,那么新颖独具个人魅力,那么富有想象力,我们会欣慰地说一声:作文从低年级抓起没错。
一、学会观察
小学作文教学理论学一书中曾这样说过:“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包含思维因素;观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门户,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教师培养儿童有意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感知、思考、观察,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人教版的一册语文教材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从培养儿童观察到学拼音、识字的一个良好的空间。教师在教字母、汉字前,先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图中的事物,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就会出现孩子们看到什么说什么,七嘴八舌、杂乱无章地说一气,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有序地观察书中的景与物。这样使学生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又逐步感受到观察要有目的。当然,在观察时孩子们免不了不仔细,教师还应加以引导,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才会进行大量的观察,从而积累丰富的想象;只有形成了观察的习惯,学生的观察才会是自主的,而不是时时依靠外力督促的活动;只有形成了观察的习惯,才能使学生在经常的观察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从乐于观察逐步过渡到善于观察。譬如:在教学了《春天到了》、《秋天》等课文后,我把学生带出去观察。首先让孩子们明确观察目的,虽然山区的孩子对大自然并不陌生,但他们从不注意身边的事物。有目的地将孩子们带出去观察,让他们有意识地注意周围的事物,他们会有惊奇的发现:他们会注意到一年四季的景物在发生变化,它们有不同的特点: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草木茂盛;秋天,万物凋零;冬天,万物萧条。当然,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注意看,尤其是培养低年级儿童观察时,教师更要有意地引导他们感知观察的对象不同,那么观察的顺序方法也不同,既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静到动,又有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等多种手法、只有坚持长期的引导观察,孩子们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会表达
观察是人们对待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心感受。如何把这一信息反馈出来,当然得依靠语言表达。由此看来,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孩子边观察边叙述,为了加强孩子们观察事物的印象,不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分组讨论、交流自己观察的事物,这有助于表达的训练,也加深了对课本中事物观察的印象。当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所观察的事物,是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首先是孩子们的胆怯,其次是孩子们会出现说话的不完整,表达不清楚,语言混乱等现象。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加强了说的训练,方能与观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中有些什么。当然,学生会出现看到什么说什么的情况,根本不考虑表达的语序。这时,教师就要给予指导,做到有序地观察、有序地说。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有序地组织语言表达的话,就引导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来叙述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说和观察是紧密结合的,只有观察得仔细,表达得清楚,才是说与看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看图说话写话时,如果是单幅人物图要让学生说清“什么时候”、“谁”或“有些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果是单幅景物图要让学生说清楚“什么”或“有什么”,“在哪里”或“怎么样”。如果是多幅图时,要求学生把图连起来看,再一幅一幅地看,最后连起来说。观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按顺序观察获取说的材料后,再指导学生将观察获取的材料重新组织,然后通顺地完整连贯地把看到想到的叙述出来。叙述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图上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说话顺序,知道把重点部分说具体,并注意纠正学生说话中出现的语病,规范其语言,训练学生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讲述图画内容。
三、学会阅读
阅读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阅读让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就会敏捷起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讀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赋。”,这充分表明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
鉴于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注意力无法集中过长,但又对所有事物都感兴趣、好奇等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晨读这段时间,读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引起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当拼音基本掌握后,可引导孩子们借助拼音读课文,读课外拼音读物。一旦孩子们真正对读书产生了极大兴趣之后,教师再有意地启发他们该如何读书,如何读懂书,如何去体会故事情节。例如:试着问学生,你在读了《丑小鸭》以后,你们知道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都干了些什么?结局怎样?主要人物有什么感受等等。只有当读书与读书的方法有机结合后,才有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也为以后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练笔
我们早已注意到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一篇好文章是处处渗透着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处处展示着作文里来自生活和读书的阅历。因此,我们提出了作文训练从低年级抓起这一观点,也考虑到了培养的重要性。
从低年级培养观察、表达、阅读,到练笔的这一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特别是练笔。如何叫孩子练笔,从客观上看的确是很困难的事。孩子们到了一年级下期,对生字的积累还不够多,我们如何借助拼音让孩子把自己看到书中的好词好句勾下来、写下来,即使不懂意思也无妨,只要孩子自己能够感受到触动,是美的词和句子,摘抄也达到了练笔和加深印象的目的。如:在教学了《春天到了》、《秋天》这些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课文中描写春天、秋天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联系实际观察,看哪些是我们这里也有的特点,我们这里还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这样就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其次是每天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叙述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一件小事或看到课内,课外的小事,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再下笔记录下来。如:我常利用晨读时让孩子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先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出来,然后再用笔记录下来。这样也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通过学生不断地练笔中,让学生体会到动笔不难,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成功。成功给孩子们带来了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要练笔的欲望,再次促成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对阅读的兴趣。在培养孩子们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描写也会各有千秋,渐渐地雏鹰展翅,那时我们将看到他们的习作是那样地充实、自然,那么新颖独具个人魅力,那么富有想象力,我们会欣慰地说一声:作文从低年级抓起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