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制治理

来源 :教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区域环境,其区域内“成员;功能”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具有社会的一般功能性之外,又有它的特殊性。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应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用法制的手段治理校园交通,以回应高校师生对校园交通安全的诉求。
  关键词:校园交通;法制治理
  作者简介:戚利强(1964-),男,浙江杭州人,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治安与户籍管理办公室主任,从事高校后勤研究。
  一 前言
  高校校园为人们学习;交流的好场所,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和桥梁,其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既是高校管理理念;水平的体现,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直观。作为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主管部门应从高校治理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模式,顺势社会变革的潮流,体现高校先进的治理理念,融合于该校的校园文化,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高校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制治理
  一;社会治理理论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管理理念,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一件大事,是政府转变职能;民主法治的重要体现。社会治理是政府;各种组织以及个人为了实现基本的秩序或解决公共问题,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相互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而形成的持续互动管理过程,是政府权力部门;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平等参与;协商互动的新思想,改变政府一言堂;独角戏的管理模式,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二;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治理模式
  1;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法制治理必须明确高校各部门;各组织的职责和作用,在法律的框架下;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要求学校内部体系清晰;职责明确;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使得校园各类主体都具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和空间,从单一主体管理走向多元互动,促进校园交通管理的“群策群力”,解决单一主体管理的局限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个部门所在体系的结构点及其作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如学校保卫部门的职责应该执行内保条例的具体规定,学校出台的关于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在程序上符合立法法的精神规定,内容上又必须符合道路交通法的规定等等。
  2;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法制治理必须着眼于发挥高校民主参与的积极性。校园交通管理所指向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客体,涵盖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校园内部管理秩序;校园公共安全等,校园内的各主体;个体在校园交通管理中既有自己享有的权利,也有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校园交通的法制治理着眼于保障各主体参与;协商机制的构建,畅通师生意愿的自主表达和权利的保护,确保师生权利的最大保障。
  3;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法制治理必须服务于师生。法制的根本就是构建公共秩序,保障民众的权利,高校校园交通的法制治理同样遵循这一法旨。高校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高校的主打产品是学生,教师与学生构成了高校存在的基础,为此,任何政策;制度;措施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并在这第一要务上完善治理体系的构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师生民主参与这一程序,体现高校民主决策的法制精神;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内容必须符合在校师生的利益,满足师生对交通安全的诉求;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措施必须切合师生的出行规律,为师生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将校园交通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成就校园交通安全治理的目标追求,又明确了高校各主体;个体参与的范畴和使命担当。
  三;当前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当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模式
  1;封闭式的校园交通管理。高校园具有独立的地理环境,进入校园的车辆比较单一,高校职能部门对进入校园的人;车依据校园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2;半开放式校园管理。高校校园内有部分居民和其他单位,校园对外开放,高校职能部门依据交通法规和校内规章制度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在适当的时候,社会职能部门介入,协助管理。
  3;开放的校园管理,即校园同城市的社区完全融合在一起,学校与社会没有明确的界线,此时的交通管理,完全由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按照交通法规加以调整,高校交通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承担安全教育和协助政府职能部门等职责。
  在这三种模式中,中国国内以第一种模式居多,随着高校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多,第二种模式后来居上,成为目前国内高校交通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
  (二)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
  1;公安机关的交警部门
  2004年颁布的《道路交通法》是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中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一切有关道路;交通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虽然道路交通法把校园道路排除在其调整范围之外,但《道路交通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确认: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报案后,有权处理的机关是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部门,校园交通事故的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部门。
  2;当地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
  校园交通事故中,一般事故以《道路交通法》及相关细则规定“参照”执行外,还有可能结果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出现。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此种犯罪是以过失致人死亡(或重伤)罪追究刑事责任,而非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罪名是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罪和过失致人死亡(或重伤)罪,根据现有的办理刑事案件的职责分工,该类案件的主办机关是公安機关的治安管理部门,此时校园交通管理的主体转为公安机关的治安部门。   3;高校负责校园安全的保卫部门
  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下简称内保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单位负责”,即单位内部的安全;包括交通安全是单位负责,由此推断校园内部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或学校授权的学校职能部门—保卫部门。
  三 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律依据
  一;《道路交通法》及其配套的相关行政规章
  2004年颁布的《道路交通法》是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中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一切有关道路;交通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道路交通法》第七十七条;《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七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理解为: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报案时处理校园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法》及相對应的交通管理规章;
  二;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
  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涉及犯罪和违法的法律,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中涉及刑法犯罪和治安违法的行为,自然适用上述法律,因此,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是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律依据。按照中国的法律体系来看,相关配套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某些判例也是上述法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下简称内保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单位负责”,即单位内部的安全;包括交通安全是单位负责。从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单位内部进行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源自内保条例的规定。
  四;依法制定的校园交通管理制度。
  《内保条例》第八条规定,单位制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应当包括“…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按照以上规定,单位有制定与《道路交通法》和其他交通法规不相抵触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的权力,并经单位内部程序通过,可以在单位内部实施。
  笔者认为,校园的交通规章制度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效力,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律范畴,理由如下:1;《内保条例》规定,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应该是对现有对应法律法规精神的贯彻和延伸,故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在本质上同《道路交通法》相一致;2;在未构成对当事者有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校园交通事故处理主要接受民法调整,因此在过失责任划分时,民法中关于法律适用原则的精神可以适用,即“当法律规章无明文规定时,可以参照不同法律相抵触的习惯等”,作为学校出台的制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程序上,肯定严谨于民法上所谓的“习惯”,用学校出台的制度作为参考依据,合情合理;4;如校园的规章制度成为过失责任划分的参考依据,既可以提高制度在校园内的公信力,也可以提高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准,为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制治理奠定基础。
  四 目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法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法律法规的冲突
  《道路交通法》是目前处理道路交通管理的最高法律,但是道路交通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款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这一法律规定来看,构成交通事故发生地点是在《道路交通法》所确定的道路上,即“…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从这一法条来看,发生在第一;第二种模式下校园内的校园交通事故被排除在《道路交通法》调整之外。
  但是《道路交通法》第七十七条又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七条也作出了同样的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发生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处理”。
  上述的两种规定把不报案的校园交通事故排除了,同时对校园内的交通管理直接交给学校自己管理(内保条例规定),在当下中国进入汽车时代;道路交通法适用的情势发生了变化,无疑使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缺乏权威性和法律保障。
  2;校园交通标志标识的法律效力问题
  《道路交通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机动车应当低速行驶,避让行人;有限速标志的,按照限速标志行驶”。从这一规定来看,校园的交通标识具有法律效力,它把校园内的交通标志标识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赋予一定的法律地位,但是,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没有跟进,即违反该条规定后行为人怎么处理,由谁处理,显然,国务院的《道路交通法实施条例》中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是目前校园交通管理中遇到的法律疑难。
  3;学校内部规章的效力问题
  《内保条例》第八条规定,单位制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应当包括“…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按照以上规定,单位有制定与《道路交通法》和其他交通法规不相抵触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的权力,并经单位内部程序通过,可以在单位内部实行。但是,作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效力是有限的,空间效力上只是校园内,对象效力上是单位人员和进入单位内部的外来人员,违反内部规章制度的结果是单位的纪律处分,而非行政处分。显然,非本单位之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得到与单位员工相同的“待遇”,最终形成相同的行为;不一样结果的尴尬结局,造成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直接影响了对校园交通管理的成效,也与社会的交通管理实效有一定的距离,与法制治理的理念相背离。
  4;社会效果的冲突:
  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在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以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或重伤)罪名定罪起诉,而非交通肇事罪。总所周知法律的规范作用即通过法律规范和判例,对民众起到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和教育作用。在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如以其他罪名起诉,很容易使民众产生意识偏差,认为只有在公共交通范围内要遵守交通安全,其他的地方可以自由选择,从而易使人产生误解交通安全的歧义。在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可以给民众一个比较直观的表达,促进民众进入校园,自觉遵守校园交通规章制度,从而确保校园的交通安全;同时促进民众在社会上遵纪守法,与社会上的交通管理相衔接。   显然现有法律的规定所产生的效果与国家的立法目的;指导思想不尽一致。
  五 高校校园交通法制治理需解决的问题
  现代大学的治理理念是依法治校,我们要提高高校的交通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在制度上建立一套与当前法律相匹配的安全管理制度,在行动上体现规范;严格的办事流程,使高校的校园交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1;树立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理念是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观点所持有的信念;治理讲究的是一定范围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各主体的参与与协商互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制治理就是在交通管理中秉承依法管理的出发点,发挥民主;法制在管理中的作用,按照法制的原则,构建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畅通师生参与交通安全管理渠道,激发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达到和谐;安全;有序的校园交通管理目标。
  2;顶层设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要站在促进高校安全发展的高度把校园交通安全规划纳入决策管理之中,从高校项目立项开始起,把交通安全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杜绝“边发现;边整改”的规划模式。校园交通安全的组织体系必须满足师生对交通安全诉求而设置,充分体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广泛性和主导性,使每个部门;个体在管理中不缺位;不越位,从而发挥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最大绩效。校园交通安全的规章制度要按照法律治理的框架进行,体现高校民主;法制;文化的理念,尤其要体现“高校”的特点,发挥高校理论制高点的优势,使校园的规章制度成为理念超前;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符合高校治理的校园“内部法律”。
  3;完善校园交通法制治理的外部空间
  (1)《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全国在道路交通管理上的上位法,但它把高校校园内的道路排除在外,这与目前的高校交通管理实际不相符合,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顺应社会的变革,对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作深入调研,适时调整,以满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行政权力进一步延伸,加强校园交通管理的执法力度。由于高校地位的特殊性,用《内保条例》赋予的行政权力进行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已经不能达到治理的目标,校园的交通管理必须引起主管職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当前管理力度不足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编制民警带队;辅警驻点;高校保卫部门积极配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形成管理合力,解决高校保卫部门无执法权的不足,弥补高校校园内交通违章无法处理的制度缺陷。
  (3)进一步明确高校校园交通安全制度的法律效力。校园内的交通标志标识是校园交通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来设立,并接受《道路交通法》的调整,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上体现依法治校的理念,并与社会的交通管理相接轨,为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制治理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各大高校自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财力和物力去想方设法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其中,运用公共关系传播来塑造高校形象是最有效的手段。公共关系传播有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对高校的形象建设发挥强大的指导作用,引领高校形象建设之路走得更成功更长远。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主体;传播内容  一 大学公关传播主体分析  大学公共关系传播主体是指大学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具体
期刊
摘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的教育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
期刊
摘要: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包装法律,关于包装法律法规,散见于各个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中有关货物包装的条款,实践中,包装法律的分散性严重阻碍了物流行业的顺利发展。笔者结合《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包装相关条款对物流包装法律法规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物流;销售包装;法律法规  销售包装属于流通领域的包装又称为商业包装,是指为了方便零售和美化商品而进行的包装。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外面的包装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尤其小学阶段是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能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极大地强化开放作文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提高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1 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体育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过于单调枯燥。就目前我国高中的体育课设置内容而言,除一线城市以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难以按新课标要求设置课程,依旧是以足球、篮球以及田径等项目为主,而类似于体操、武术、乒乓球、网球、游泳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
期刊
摘要: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物理现象是无法用肉眼看到本质的内容的,抽象的公式和无法实际触摸到的事实,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展现事实,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储存知识  物理作为阐述自然现象,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自然学科,包含了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多项内容,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成长时期,对于物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的学习,只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更好的继续学习,学习的知识才会形成系统,新知识和旧的知识才能进行更好的衔接,教师除了要强调基础的积累之外,还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关键词:英语基础学习;学习方法指导  一、英语学习中要有扎实的基础  练好基本功。这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谈不上继续学习,更谈不上有所成就。要想
期刊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况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
期刊
摘要:高中数学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内容琐碎而且抽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思想方法也要时时体现在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是学生最在意的,通过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  一、 把分类讨论的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  中学生有个弱点,那就是害怕讨论问题。虽然他们有时也把一个问题分成几种情况加以解决,但在大多数情形下,这都是一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心智、性格、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别人对孩子的评价对于孩子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评价艺术;同伴互评;建立自信;语文教育  一、抓情绪,以“同伴互评”,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同伴互评,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