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挖掘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中职课堂教学之时,应遵循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和寻找合适嵌入方式的原则。本文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尝试以主题教学的方式开展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主题教学 闽都文化 中职语文
闽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包含了历史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极具区域特色的丰富文化形态。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将区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中职的课堂教学之中,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寻找合适的嵌入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寻找区域文化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点,将融合点作为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实施主题教学非常有利于区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所谓主题教学,是指“通过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借助各种手段和活动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让学生认知发生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精神的有效教学方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主题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闽都文化进行有集中性和针对性的探究。本文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碗粥温暖一座城——“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为例进行阐述。
为了让学生不局限于狭窄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教师应就地取材,大胆地将闽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拗九节”引入教材,将课题改为“一碗粥温暖一座城——‘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
“拗九节”是福州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目连救母”是“拗九节”的文化基础。传说目连的母亲29岁就死了,死后被关在地狱。目连是个孝子,经常探监给母亲送食物,但常被狱鬼吃掉。被逼无奈之下,正月二十九这天探监,目连就煮好黏黏糊糊的甜粥,洒上黑芝麻,送给母亲。狱鬼见粥黑乎乎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目连说是“拗垢粥”,狱鬼就不想吃了。目连母亲这才吃到“拗垢粥”。后来,给老人送一碗“拗九粥”表孝敬之心,就成了“拗九节”民俗的主要内容。从家中到街上,到处都氤氲着粥的甜香,以及浓得化不开的孝道亲情。
在课前指导部分,教师坚持以引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拗九节”的相关资料,针对老师、父母、同学、朋友,设计不同的问题,了解他们与“拗九节”的故事。此外,利用学校丰富的志愿者服务资源,分小組对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联众协会、红十字会开展志愿者寻访工作,搜集为“空巢老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材料,并做讲述演练。
课堂活动的第一个部分为:识“拗九节”——了解“空巢老人”。教师借助“拗九节”申遗的新闻及最近比较火爆的微短片《啥是佩奇》,引出与敬老爱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即“空巢老人”的现实处境,为学生后续撰写志愿者倡议书提供情感依据。
课堂活动的第二个部分为:赞“拗九节”——讨论“我”能为“空巢老人”做什么。“拗九节”这一天本该由子女为老人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粥,但是“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作为青年志愿者在“拗九节”这天,除了原有的送粥活动以外,还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课堂活动的第三个部分为:传“拗九节”——撰写为“空巢老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倡议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供倡议书的正确格式,学生依据范本,小组内讨论并完成倡议书的写作。随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常常有着畏难情绪。而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中职生,部分语文老师则选择跳过此类课程。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能够克服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倾向,自觉地将闽都节俗文化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以教材为依托,筛选学生熟悉的生活,精心设计具有贯穿、整合功能的活动主题,使得“拗九节”成为中职生学习孝道的契机。生于斯,长于斯,学生在“识拗九节、赞拗九节、传拗九节”的过程中,一方面巩固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匍匐在闽都文化的热土之上,真切感悟闽都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张蕾.区域文化史视域下中职文学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许昌学院学报,2015.
[3]赵君尧.闽都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闽江学院学报,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A类课题“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Y201844A)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晶,女,硕士研究生,福建理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德育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主题教学 闽都文化 中职语文
闽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包含了历史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极具区域特色的丰富文化形态。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将区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中职的课堂教学之中,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寻找合适的嵌入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寻找区域文化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点,将融合点作为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实施主题教学非常有利于区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所谓主题教学,是指“通过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借助各种手段和活动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让学生认知发生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精神的有效教学方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主题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闽都文化进行有集中性和针对性的探究。本文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碗粥温暖一座城——“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为例进行阐述。
为了让学生不局限于狭窄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教师应就地取材,大胆地将闽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拗九节”引入教材,将课题改为“一碗粥温暖一座城——‘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
“拗九节”是福州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目连救母”是“拗九节”的文化基础。传说目连的母亲29岁就死了,死后被关在地狱。目连是个孝子,经常探监给母亲送食物,但常被狱鬼吃掉。被逼无奈之下,正月二十九这天探监,目连就煮好黏黏糊糊的甜粥,洒上黑芝麻,送给母亲。狱鬼见粥黑乎乎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目连说是“拗垢粥”,狱鬼就不想吃了。目连母亲这才吃到“拗垢粥”。后来,给老人送一碗“拗九粥”表孝敬之心,就成了“拗九节”民俗的主要内容。从家中到街上,到处都氤氲着粥的甜香,以及浓得化不开的孝道亲情。
在课前指导部分,教师坚持以引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拗九节”的相关资料,针对老师、父母、同学、朋友,设计不同的问题,了解他们与“拗九节”的故事。此外,利用学校丰富的志愿者服务资源,分小組对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联众协会、红十字会开展志愿者寻访工作,搜集为“空巢老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材料,并做讲述演练。
课堂活动的第一个部分为:识“拗九节”——了解“空巢老人”。教师借助“拗九节”申遗的新闻及最近比较火爆的微短片《啥是佩奇》,引出与敬老爱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即“空巢老人”的现实处境,为学生后续撰写志愿者倡议书提供情感依据。
课堂活动的第二个部分为:赞“拗九节”——讨论“我”能为“空巢老人”做什么。“拗九节”这一天本该由子女为老人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粥,但是“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作为青年志愿者在“拗九节”这天,除了原有的送粥活动以外,还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课堂活动的第三个部分为:传“拗九节”——撰写为“空巢老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倡议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供倡议书的正确格式,学生依据范本,小组内讨论并完成倡议书的写作。随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常常有着畏难情绪。而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中职生,部分语文老师则选择跳过此类课程。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能够克服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倾向,自觉地将闽都节俗文化与学生的兴趣相融合,以教材为依托,筛选学生熟悉的生活,精心设计具有贯穿、整合功能的活动主题,使得“拗九节”成为中职生学习孝道的契机。生于斯,长于斯,学生在“识拗九节、赞拗九节、传拗九节”的过程中,一方面巩固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匍匐在闽都文化的热土之上,真切感悟闽都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张蕾.区域文化史视域下中职文学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许昌学院学报,2015.
[3]赵君尧.闽都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闽江学院学报,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A类课题“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Y201844A)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晶,女,硕士研究生,福建理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德育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