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亚马逊阅读器Kindle的热销,让电子书成为当年最热门的词汇,数字出版经过多年沉积,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拐点;2010年,苹果公司研发的平板电脑ipad上市,并迅速风靡全球,开启了电子阅读的新时代,这一年,被称为数字出版的元年。彼时起,世界进入“数字时代”。
2011年7月,美国最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停止出印刷版,转为网络发行;2012年10月,每期发行量150万份、拥有接近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正式宣布,在年底结束纸本杂志的发行,并于第二年年初全面转为数字出版。
一边是数字出版的风生水起,“抢滩登陆”;另一边,传统出版面对咄咄逼人的态势,显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相形之下,黯然失色。伴随着诸多类似剧情的上演,各种悲观的言论蔓延开来,“夕阳论”、“瓶颈论”、“天花板论”、“消亡论”,等等等等,让有关纸质出版物即将死亡的说法显得越发真实,也让身处困境的传统出版在困惑和迷茫中备受煎熬。
作为一个在传统出版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出版人,我对新兴的数字出版持欢迎态度:数字出版作为当下的一种潮流,是回避不了,也对抗不了的,我们要做的是大胆地去拥抱它。但是,我并不因此就认为传统出版行将消亡。相反,我觉得传统出版无需过度悲观,它与数字出版将会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从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代机器印刷和激光照排制版,传统出版业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段路程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之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从萌芽酝酿到高速发展,再到成为一股世界浪潮,只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排除技术的飞速进步因素,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变化太快了,人心越来越浮躁,时间碎片化越来越严重,阅读快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一个日益匆忙的社会面前,精耕细作的传统出版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何去何从,而数字出版却如鱼得水,其与生俱来的浮躁感和快餐感,符合当下快餐文化的特质,它藉此成为潮流,并日渐主流化。
这种变化来得快,人们适应得也快,然而,电子书、新媒体、浅阅读对人类来说是福是祸,现在还很难判断。数字出版给人类带来的改变,不仅是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且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包括生理结构、认知关系、人际关系和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在数字时代,信息碎片铺天盖地,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时刻处于亢奋状态,没有时间休息、停顿,也没有时间判断、推理,传统阅读提倡的那种反复咀嚼、反复思考、与作者达到共情,进而在文字中发现思想火花、欢乐、痛苦与智慧的能力便会渐渐弱化。
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阅读主要是浅阅读,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浅阅读是与深阅读相对应的一种阅读方式,自古有之,在数字时代,它被赋予了新的特征,更像是一种“扫描与搜索”,人们读的不再是文本,而是一个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汇在脑海中不断高亮度地闪烁、跳跃,频繁更新。一个微博热点事件往往一夜之间激起千层浪,不到两三周便如浮云散去,被层出不穷的其他热点事件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工作方式不是线性的“单任务”状态,而是分布式的“多任务”状态,因为全感官都在不同维度上扫描和搜索多个兴奋点,但人脑和电脑一样,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多任务计算对机器的结果是“死机”,对人可能来说就是认知麻木。
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正迅速而深远地改变着我们的大脑:一部分脑区被过度激活,另一部分脑区则出现了退化,简单来说,就是用进废退。当然,短时间内,你的大脑还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常此以往,大脑的功能结构就会发生器质性的改变。更多的信息、更浅的阅读,很可能会让人形成新的习惯乃至信息处理方式,去重新建立认知体系。这是数字时代对人类阅读和人类文明形成的挑战,其必然结果,是对传统人际关系与道德规范造成冲击。
因而,电子书、新媒体等数字出版形态对于人类的影响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但那些影响究竟是什么,我们来不及验证,也无法验证。数字出版最终会把人类引向何处,尚不得而知。而我们能做的,除了欢迎,还要有警惕和审慎。
对于传统出版,我一直保持乐观态度。这并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大家都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是一家传统出版社,产品结构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类出版物,以及中小学教材教辅等。大家可能不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也是国内最早大规模进军数字出版的传统出版社之一。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在数字出版板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赢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不但不拒绝数字出版,反而主动拥抱这个浪潮,并从中受益。但是,我始终相信,数字出版无论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因为,第一,传统出版推动人类进化,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第二,传统出版具有数字出版无法取代的优势。
首先,传统出版与人类的发展相伴而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和促进力量。传统出版的发展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齐头并进,印刷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印刷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跃进。纸介质产生以后,通过出版物对先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人类的演绎、推理、思辨等高级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由此推动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进步。而且,与传统出版对应的主要是深阅读。大脑唯有深度汲取知识,方能对知识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也唯有如此,才能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有创造和创新,而创造和创新正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人类的思维进化和文明的进化,不是靠数字时代的浅阅读和读图就能完成的,传统出版必定会伴随人类继续走下去。
其次,就如数字出版的优势是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数字出版的不足恰恰成为传统出版不可被取代的一个因素。传统出版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层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出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传统出版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保证了出版产品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高效率与高品质。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失的。
所以,肩负着推动人类向更高级进化、推进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重任的传统出版,请不要太过悲观。在数字出版的大举进攻下,只要保持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传统出版将长期存在,它的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编辑 谢宁)
2011年7月,美国最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停止出印刷版,转为网络发行;2012年10月,每期发行量150万份、拥有接近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正式宣布,在年底结束纸本杂志的发行,并于第二年年初全面转为数字出版。
一边是数字出版的风生水起,“抢滩登陆”;另一边,传统出版面对咄咄逼人的态势,显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相形之下,黯然失色。伴随着诸多类似剧情的上演,各种悲观的言论蔓延开来,“夕阳论”、“瓶颈论”、“天花板论”、“消亡论”,等等等等,让有关纸质出版物即将死亡的说法显得越发真实,也让身处困境的传统出版在困惑和迷茫中备受煎熬。
作为一个在传统出版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出版人,我对新兴的数字出版持欢迎态度:数字出版作为当下的一种潮流,是回避不了,也对抗不了的,我们要做的是大胆地去拥抱它。但是,我并不因此就认为传统出版行将消亡。相反,我觉得传统出版无需过度悲观,它与数字出版将会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从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代机器印刷和激光照排制版,传统出版业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段路程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之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出版从萌芽酝酿到高速发展,再到成为一股世界浪潮,只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排除技术的飞速进步因素,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变化太快了,人心越来越浮躁,时间碎片化越来越严重,阅读快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一个日益匆忙的社会面前,精耕细作的传统出版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何去何从,而数字出版却如鱼得水,其与生俱来的浮躁感和快餐感,符合当下快餐文化的特质,它藉此成为潮流,并日渐主流化。
这种变化来得快,人们适应得也快,然而,电子书、新媒体、浅阅读对人类来说是福是祸,现在还很难判断。数字出版给人类带来的改变,不仅是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且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包括生理结构、认知关系、人际关系和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在数字时代,信息碎片铺天盖地,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时刻处于亢奋状态,没有时间休息、停顿,也没有时间判断、推理,传统阅读提倡的那种反复咀嚼、反复思考、与作者达到共情,进而在文字中发现思想火花、欢乐、痛苦与智慧的能力便会渐渐弱化。
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阅读主要是浅阅读,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浅阅读是与深阅读相对应的一种阅读方式,自古有之,在数字时代,它被赋予了新的特征,更像是一种“扫描与搜索”,人们读的不再是文本,而是一个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汇在脑海中不断高亮度地闪烁、跳跃,频繁更新。一个微博热点事件往往一夜之间激起千层浪,不到两三周便如浮云散去,被层出不穷的其他热点事件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工作方式不是线性的“单任务”状态,而是分布式的“多任务”状态,因为全感官都在不同维度上扫描和搜索多个兴奋点,但人脑和电脑一样,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多任务计算对机器的结果是“死机”,对人可能来说就是认知麻木。
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正迅速而深远地改变着我们的大脑:一部分脑区被过度激活,另一部分脑区则出现了退化,简单来说,就是用进废退。当然,短时间内,你的大脑还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常此以往,大脑的功能结构就会发生器质性的改变。更多的信息、更浅的阅读,很可能会让人形成新的习惯乃至信息处理方式,去重新建立认知体系。这是数字时代对人类阅读和人类文明形成的挑战,其必然结果,是对传统人际关系与道德规范造成冲击。
因而,电子书、新媒体等数字出版形态对于人类的影响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但那些影响究竟是什么,我们来不及验证,也无法验证。数字出版最终会把人类引向何处,尚不得而知。而我们能做的,除了欢迎,还要有警惕和审慎。
对于传统出版,我一直保持乐观态度。这并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大家都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是一家传统出版社,产品结构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类出版物,以及中小学教材教辅等。大家可能不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也是国内最早大规模进军数字出版的传统出版社之一。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在数字出版板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赢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不但不拒绝数字出版,反而主动拥抱这个浪潮,并从中受益。但是,我始终相信,数字出版无论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因为,第一,传统出版推动人类进化,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第二,传统出版具有数字出版无法取代的优势。
首先,传统出版与人类的发展相伴而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和促进力量。传统出版的发展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齐头并进,印刷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印刷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跃进。纸介质产生以后,通过出版物对先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人类的演绎、推理、思辨等高级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由此推动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进步。而且,与传统出版对应的主要是深阅读。大脑唯有深度汲取知识,方能对知识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也唯有如此,才能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有创造和创新,而创造和创新正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人类的思维进化和文明的进化,不是靠数字时代的浅阅读和读图就能完成的,传统出版必定会伴随人类继续走下去。
其次,就如数字出版的优势是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数字出版的不足恰恰成为传统出版不可被取代的一个因素。传统出版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层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出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传统出版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保证了出版产品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高效率与高品质。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失的。
所以,肩负着推动人类向更高级进化、推进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重任的传统出版,请不要太过悲观。在数字出版的大举进攻下,只要保持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传统出版将长期存在,它的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