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休闲农庄在我国蓬勃发展,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本文以浙江省为例,总结了该省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了在目前态势下发展的瓶颈,并针对现已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了“营建循环经济型休闲农庄”、“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评定制度”和“创造休闲农庄‘浙江模式’”三个视角下的改进与完善的思路。
[关键词] 浙江省 休闲农庄 优势条件 瓶颈 思路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旅游需求,现代城市人越来越热衷于寻求一个远离都市喧嚣,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的地方。国家旅游局2006年将全国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并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宣传口号,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到农村旅游,去进行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更是人们心之所归。随着农家乐的逐渐红火,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必将使农家旅游逐渐成熟。投资商对农村旅游的关注,政府对农村旅游的大力扶持,加上我国得天独厚的农村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休闲农业与休闲农庄
休闲农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下形成的具有休闲、求知、生态功能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形式。它通过观赏品尝的趣味性、动手实践的参与性、科普宣传的知识性、创造产品的商品性,即让游客领略到大城市风景名胜点所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新颖的、现代化的农业艺术,给人们以新奇别致的精神和物质享受,又能促进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大地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众多的乡村旅游活动中,休闲农庄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也是现代农村发展的一大亮点。休闲农庄与普通的农家乐有一定的区别。前者通常项目内容较全,尤其是休闲娱乐类活动较多,如垂钓等,并结合生产开展采摘体验活动。而后者一般规模较小,以提供农家餐饮、住宿和简单的娱乐活动为主。
目前,国内对休闲农庄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相关资料涉及到休闲农庄的规划、开办条件、投资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但没有明确提出休闲农庄的概念,也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鉴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笔者认为休闲农庄是以农业生产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有一定独立性和较强综合性的生态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开展农家旅游为主要的经营手段,将农业与自然、人文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休闲为主,旨在让来往的客人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让人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自然,品味生活,使人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身心放松。
二、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的优势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浙江省旅游局统计,到2007年末,全省已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普陀山、楠溪江、天台山、嵊泗列岛、雪窦山、莫干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7处,东钱湖、仙岩、南北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44处;午潮山、千岛湖、大奇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天目山、清凉峰、乌岩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以及全国重点寺观14处等等。同时,截止2007年止,全省已有26家农业企业达到了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并有37个乡村旅游点通过了省级《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验收,达到了省级乡村旅游标准。
2.璀璨的农作文化
浙江省地形“七山一水二分田”,自古便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从距今8000年~7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到5000年的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从吴越国兴起到南宋时期的高潮,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水稻耕作文化、蚕桑丝织文化、制陶文化、酿造文化、渔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都是休闲农庄建设可以挖掘的资源和主题。
3.优越的区位条件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浙江,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沪、苏、皖、赣、闽等省市接壤,在中国地理上“濒江临海、承东启西、接南济北”,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首先,浙江省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有潜力的地区,经济产业发达,商贸市场繁荣,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随着跨海大桥的建设,环杭州湾产业连绵带演变成环状,使浙江与上海的距离大大缩短;最后,全省4小时公路交通圈便利通达,信息咨询快捷畅通,为浙江省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4.充沛的客源市场
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水乡风情、优越的区位条件使浙江省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浙江省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布非常广泛,但受距离衰减规律及文化渊源等因素影响,大部分的客源仍集中在距离较近的区域范围内,如长三角地区,呈现较强的空间集中性。据2008年浙江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本省客源占全国总客源的38.6%,上海、江苏两省市客源占总客源的28.5%。而面对休闲农庄这类的旅游项目,近距市场更是主要客源。江浙沪这个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出游能力强,出游水平高,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自驾游,又再次推动了该区内旅游的热潮。
三、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面临的瓶颈
1.浙江省发展休闲农庄的不利条件
(1)地域差异不明显
环境差异的存在,是旅游地与客源地相互吸引的基础。但是由于浙江省跨南北纬度较小,各县市同处中纬度,同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相同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形成了极为相似的自然风貌,使得各地休闲农庄的自然风光和活动项目差异不明显。
(2)民族风情特色不足
与贵州、云南边远地区开展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不同,浙江省人口以汉族为主,乡村布局、建筑、饮食习惯、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类似接近,农事活动也大同小异,缺少民族特色优势,仅丽水景宁畲族略成气候,但规模不大。
(3)可利用发展区域较少
随着城市发展加速,不同区域人口的融合,使当地乡村地区的景观、文化、民俗己察觉不出多少差异。与此同时,由于浙江省总面积不大,天然的农田、鱼塘、竹林、果园等课利用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更为减少,这使得目前的休闲农庄多为后天所建,人工痕迹过浓,缺少自然生态风味。
2.浙江省发展休闲农庄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休闲农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各地发展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品牌,真正开发营销成功的农庄屈指可数,可见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营管理科学性不强,忽视休闲农庄生态环保问题
目前,浙江省很多休闲农庄仅受部分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影响,即做出开发决定,一不考察市场,二不分析自身条件,因而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开发、急功近利的现象,盲目追求设施的高档化,规模大而全,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后果。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片面追求短期利润,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休闲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针对性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
浙江省虽然发展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早,并出台有《浙江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浙江省农家乐经营户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办法(试行)》、《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制度,初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法律规范体系,引导并保障了浙江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未对休闲农庄直接做出规定,特别是对其经营规范性的考评较模糊。同时,各地方政府对休闲农庄建设与开发重视程度也不尽一致,引导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导致浙江省休闲农庄盲目发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服务质量是休闲农庄主要竞争力和生命力,而服务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但是浙江省大部分休闲农庄的业主多为农民,服务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对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愿意出钱出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很多农庄的服务员没有专业的上岗证,人员流失也很大,最终导致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农庄整体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产品粗加工,营销意识淡薄
浙江省大部分休闲农庄的经营者重模仿,少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比较严重。首先,农庄产品停滞在农村氛围的浅层,与传统的观光产品相比,只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已,未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产品特性,影响其持续吸引力和重游率。其次,休闲娱乐项目文化含量不高,多数人仅限于吃农家菜,棋牌、垂钓等一般性消遣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务农和采摘的单调模式也不能满足求真求知求趣的需要。最后,营销意识淡薄,缺少主动的宣传促销,往往被动等待旅游者上门,或单纯依靠口口相传,因此鲜有知名品牌,缺少辨识度。消费者无从了解休闲农庄的真实情况,因此也会为了降低选择风险而拒绝购买。
四、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思路及对策
1.关注生态环保化——营建循环经济型休闲农庄
上文提到,休闲农庄的长远发展面临着很多生态环保上的困难和问题,如功能布局不合理、“三废”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绿色产品不完全合格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在生产、建设、管理中贯彻循环经济思想,以“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在设施建设、产品生产、服务供应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在资源和产品消费使用后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废弃物、避免破坏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1)变废为宝
可以将废弃垃圾通过处理变为新的能源或资源,如将餐厨垃圾通过生化处理,用于燃料或发电;也可将废弃农作物通过加工处理用于饲料或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堆肥”、“发酵”等工序,妥善处理人畜的粪尿,既能用于燃料和肥料,还能减少对人类和禽畜生存环境的污染。
(2)绿色节能
应鼓励休闲农庄学习绿色饭店,注重节能环保。如多使用节能灯具;减少一次性易耗品的使用和住宿棉制品的更换;将生活水、生产水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利用自身条件,积极采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害蔬菜。与此同时,也应向消费者倡导绿色消费,让其共同配合,以达到真正的绿色节能。
(3)立体农业
可以通过构建“立体农业”,采用“时空复合种养”,从而达到共同增产、改善环境、良性循环的目的。立体农业是根据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立体农业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或水体的生产力,并利用多物种组合来修复污染土壤。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浙江省的休闲农庄能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空间,创造多重利益最大化,同时这也是生态环保核心主旨的体现。
2.关注质量规范化——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评定制度
(1)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发展健康可持续的休闲农庄,首先应该在政策上进行扶持,政府可发挥引导的作用,提供平台来进行经验交流、技术培训和示范,制定有效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农民和企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农庄。
(2)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出台针对性考评制度
浙江省可基于现今已有的乡村旅游相关制度标准,针对性地出台一部“休闲农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和评定”,从而规范休闲农庄的服务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特色多样、方便舒适、快捷高效和安全卫生的生态休闲享受和服务。
(3)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屋
借助质量管理标准或方法,基于质量机能展开(QFD)理论,来科学设计休闲农庄产品,改善其服务质量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必能极大地改变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而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屋,首先,可以为休闲农庄的服务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工具,用于衡量或描述休闲农庄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其次,“休闲农庄服务质量屋”是休闲农庄进行TQM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服务质量的设计,有助于克服服务产品无形、易变等特征带来的质量问题,以达到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最后,该质量屋的构建,还可以为其他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关注产品特色化——创造休闲农庄“浙江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休闲农庄迅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了我国休闲农庄主要形成了深圳“创汇农业”和“旅游农业”模式、成都“农家乐”模式、贵州“村寨游”模式和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广州模式等几种模式。而浙江省虽坐拥优势条件,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缺少知名的休闲农庄品牌。
以浙江已有资源和文化为依托,借助其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创造有浙江地方特色的“农作文化模式”的休闲农庄。如宁绍平原可以开展以“稻作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农庄,湖州、嘉兴等地可以围绕“桑蚕文化”构建休闲农庄,沿海地区可以用“渔文化”作文章,山区可以打“竹文化”和“茶文化”的牌子,而景宁畲族地区更是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等等。
五、结束语
浙江省的休闲农庄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同时也需要开发规划者借助现有优势,结合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营销策略去创新,更需要建立健康、环保的规范标准,从而改进或完善目前的态势,将浙江省的休闲农庄引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 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浙江省旅游局.浙江旅游便览.http://www.tourzj.gov.cn/zww/admin/Upload/static/zhuanti/2008lybl.pdf. 2008
[3]竺啸奕:小议绍兴私营体闲农庄的营销策略[J].消费导刊, 2009,(02)
[4]徐飞雄:休闲农庄建设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7~5~18(007)
[5]郭红芳:循环经济型休闲农庄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6]赵国如 周朝晖 姜晓萍: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关键词] 浙江省 休闲农庄 优势条件 瓶颈 思路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旅游需求,现代城市人越来越热衷于寻求一个远离都市喧嚣,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的地方。国家旅游局2006年将全国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并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宣传口号,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到农村旅游,去进行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更是人们心之所归。随着农家乐的逐渐红火,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必将使农家旅游逐渐成熟。投资商对农村旅游的关注,政府对农村旅游的大力扶持,加上我国得天独厚的农村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休闲农业与休闲农庄
休闲农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下形成的具有休闲、求知、生态功能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形式。它通过观赏品尝的趣味性、动手实践的参与性、科普宣传的知识性、创造产品的商品性,即让游客领略到大城市风景名胜点所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新颖的、现代化的农业艺术,给人们以新奇别致的精神和物质享受,又能促进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大地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众多的乡村旅游活动中,休闲农庄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也是现代农村发展的一大亮点。休闲农庄与普通的农家乐有一定的区别。前者通常项目内容较全,尤其是休闲娱乐类活动较多,如垂钓等,并结合生产开展采摘体验活动。而后者一般规模较小,以提供农家餐饮、住宿和简单的娱乐活动为主。
目前,国内对休闲农庄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相关资料涉及到休闲农庄的规划、开办条件、投资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但没有明确提出休闲农庄的概念,也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鉴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笔者认为休闲农庄是以农业生产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有一定独立性和较强综合性的生态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开展农家旅游为主要的经营手段,将农业与自然、人文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休闲为主,旨在让来往的客人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让人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自然,品味生活,使人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身心放松。
二、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的优势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浙江省旅游局统计,到2007年末,全省已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普陀山、楠溪江、天台山、嵊泗列岛、雪窦山、莫干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7处,东钱湖、仙岩、南北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44处;午潮山、千岛湖、大奇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天目山、清凉峰、乌岩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以及全国重点寺观14处等等。同时,截止2007年止,全省已有26家农业企业达到了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并有37个乡村旅游点通过了省级《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验收,达到了省级乡村旅游标准。
2.璀璨的农作文化
浙江省地形“七山一水二分田”,自古便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从距今8000年~7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到5000年的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从吴越国兴起到南宋时期的高潮,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水稻耕作文化、蚕桑丝织文化、制陶文化、酿造文化、渔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都是休闲农庄建设可以挖掘的资源和主题。
3.优越的区位条件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浙江,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沪、苏、皖、赣、闽等省市接壤,在中国地理上“濒江临海、承东启西、接南济北”,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首先,浙江省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有潜力的地区,经济产业发达,商贸市场繁荣,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随着跨海大桥的建设,环杭州湾产业连绵带演变成环状,使浙江与上海的距离大大缩短;最后,全省4小时公路交通圈便利通达,信息咨询快捷畅通,为浙江省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4.充沛的客源市场
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水乡风情、优越的区位条件使浙江省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浙江省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布非常广泛,但受距离衰减规律及文化渊源等因素影响,大部分的客源仍集中在距离较近的区域范围内,如长三角地区,呈现较强的空间集中性。据2008年浙江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本省客源占全国总客源的38.6%,上海、江苏两省市客源占总客源的28.5%。而面对休闲农庄这类的旅游项目,近距市场更是主要客源。江浙沪这个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出游能力强,出游水平高,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自驾游,又再次推动了该区内旅游的热潮。
三、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面临的瓶颈
1.浙江省发展休闲农庄的不利条件
(1)地域差异不明显
环境差异的存在,是旅游地与客源地相互吸引的基础。但是由于浙江省跨南北纬度较小,各县市同处中纬度,同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相同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形成了极为相似的自然风貌,使得各地休闲农庄的自然风光和活动项目差异不明显。
(2)民族风情特色不足
与贵州、云南边远地区开展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不同,浙江省人口以汉族为主,乡村布局、建筑、饮食习惯、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类似接近,农事活动也大同小异,缺少民族特色优势,仅丽水景宁畲族略成气候,但规模不大。
(3)可利用发展区域较少
随着城市发展加速,不同区域人口的融合,使当地乡村地区的景观、文化、民俗己察觉不出多少差异。与此同时,由于浙江省总面积不大,天然的农田、鱼塘、竹林、果园等课利用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更为减少,这使得目前的休闲农庄多为后天所建,人工痕迹过浓,缺少自然生态风味。
2.浙江省发展休闲农庄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休闲农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各地发展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品牌,真正开发营销成功的农庄屈指可数,可见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营管理科学性不强,忽视休闲农庄生态环保问题
目前,浙江省很多休闲农庄仅受部分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影响,即做出开发决定,一不考察市场,二不分析自身条件,因而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开发、急功近利的现象,盲目追求设施的高档化,规模大而全,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后果。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片面追求短期利润,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休闲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针对性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
浙江省虽然发展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早,并出台有《浙江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浙江省农家乐经营户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办法(试行)》、《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制度,初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法律规范体系,引导并保障了浙江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未对休闲农庄直接做出规定,特别是对其经营规范性的考评较模糊。同时,各地方政府对休闲农庄建设与开发重视程度也不尽一致,引导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导致浙江省休闲农庄盲目发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服务质量是休闲农庄主要竞争力和生命力,而服务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但是浙江省大部分休闲农庄的业主多为农民,服务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对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愿意出钱出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很多农庄的服务员没有专业的上岗证,人员流失也很大,最终导致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农庄整体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产品粗加工,营销意识淡薄
浙江省大部分休闲农庄的经营者重模仿,少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比较严重。首先,农庄产品停滞在农村氛围的浅层,与传统的观光产品相比,只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已,未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产品特性,影响其持续吸引力和重游率。其次,休闲娱乐项目文化含量不高,多数人仅限于吃农家菜,棋牌、垂钓等一般性消遣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务农和采摘的单调模式也不能满足求真求知求趣的需要。最后,营销意识淡薄,缺少主动的宣传促销,往往被动等待旅游者上门,或单纯依靠口口相传,因此鲜有知名品牌,缺少辨识度。消费者无从了解休闲农庄的真实情况,因此也会为了降低选择风险而拒绝购买。
四、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思路及对策
1.关注生态环保化——营建循环经济型休闲农庄
上文提到,休闲农庄的长远发展面临着很多生态环保上的困难和问题,如功能布局不合理、“三废”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绿色产品不完全合格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在生产、建设、管理中贯彻循环经济思想,以“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在设施建设、产品生产、服务供应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在资源和产品消费使用后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废弃物、避免破坏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1)变废为宝
可以将废弃垃圾通过处理变为新的能源或资源,如将餐厨垃圾通过生化处理,用于燃料或发电;也可将废弃农作物通过加工处理用于饲料或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堆肥”、“发酵”等工序,妥善处理人畜的粪尿,既能用于燃料和肥料,还能减少对人类和禽畜生存环境的污染。
(2)绿色节能
应鼓励休闲农庄学习绿色饭店,注重节能环保。如多使用节能灯具;减少一次性易耗品的使用和住宿棉制品的更换;将生活水、生产水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利用自身条件,积极采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害蔬菜。与此同时,也应向消费者倡导绿色消费,让其共同配合,以达到真正的绿色节能。
(3)立体农业
可以通过构建“立体农业”,采用“时空复合种养”,从而达到共同增产、改善环境、良性循环的目的。立体农业是根据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立体农业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或水体的生产力,并利用多物种组合来修复污染土壤。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浙江省的休闲农庄能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空间,创造多重利益最大化,同时这也是生态环保核心主旨的体现。
2.关注质量规范化——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评定制度
(1)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发展健康可持续的休闲农庄,首先应该在政策上进行扶持,政府可发挥引导的作用,提供平台来进行经验交流、技术培训和示范,制定有效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农民和企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农庄。
(2)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出台针对性考评制度
浙江省可基于现今已有的乡村旅游相关制度标准,针对性地出台一部“休闲农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和评定”,从而规范休闲农庄的服务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特色多样、方便舒适、快捷高效和安全卫生的生态休闲享受和服务。
(3)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屋
借助质量管理标准或方法,基于质量机能展开(QFD)理论,来科学设计休闲农庄产品,改善其服务质量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必能极大地改变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而构建休闲农庄产品服务质量屋,首先,可以为休闲农庄的服务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工具,用于衡量或描述休闲农庄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其次,“休闲农庄服务质量屋”是休闲农庄进行TQM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服务质量的设计,有助于克服服务产品无形、易变等特征带来的质量问题,以达到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最后,该质量屋的构建,还可以为其他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关注产品特色化——创造休闲农庄“浙江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休闲农庄迅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了我国休闲农庄主要形成了深圳“创汇农业”和“旅游农业”模式、成都“农家乐”模式、贵州“村寨游”模式和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广州模式等几种模式。而浙江省虽坐拥优势条件,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缺少知名的休闲农庄品牌。
以浙江已有资源和文化为依托,借助其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创造有浙江地方特色的“农作文化模式”的休闲农庄。如宁绍平原可以开展以“稻作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农庄,湖州、嘉兴等地可以围绕“桑蚕文化”构建休闲农庄,沿海地区可以用“渔文化”作文章,山区可以打“竹文化”和“茶文化”的牌子,而景宁畲族地区更是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等等。
五、结束语
浙江省的休闲农庄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同时也需要开发规划者借助现有优势,结合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营销策略去创新,更需要建立健康、环保的规范标准,从而改进或完善目前的态势,将浙江省的休闲农庄引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 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浙江省旅游局.浙江旅游便览.http://www.tourzj.gov.cn/zww/admin/Upload/static/zhuanti/2008lybl.pdf. 2008
[3]竺啸奕:小议绍兴私营体闲农庄的营销策略[J].消费导刊, 2009,(02)
[4]徐飞雄:休闲农庄建设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7~5~18(007)
[5]郭红芳:循环经济型休闲农庄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6]赵国如 周朝晖 姜晓萍: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