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武动人生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宇帆先生
  是将现代思想注入传统功夫的新一代传播者。他天赋異禀,师从香港杨式太极拳名宿胡云绰传人郑光武先生,又得闻名中外的南拳蔡李佛派雄胜总馆掌门黄江大师的嫡子黄达华师父之真传,武艺高强,曾遍摘海内外武术桂冠;他以“自强不息,武动人生”为理念,创建“黄宇帆国际武术文化中心”,希望将其所学、所悟、所得传授予更多人,以武术带动正面、积极人生,令他人亦能受益於中国武术,用心传播武术文化,成为新一代武术传播者。
  7岁习武,乃传统功夫之表表
  早在“以农为本”的年代,客家人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读书、耕田与习武,後来习武的风俗一直流传,成为客家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出生在1980年的黄宇帆先生,自小在这种氛围下长大,又因体弱,所以早早就跟随两个哥哥黄宇勇和黄宇明学习客家拳,经年累月,对功夫十分着迷。
  在习武路上,黄宇帆先生颇有武缘。14岁时,他跟随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宋照峰师傅学习少林拳;17岁始在兴甯少林武术学校教授拳术;19岁就读於广东省嘉应大学体育系—专选武术(国家比赛套路和散打),师从曾桓辉老师和伍天慧老师;22岁时,真正结缘太极拳,师从香港杨式太极拳名宿胡云绰传人郑光武先生,而胡云绰先生正是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的弟子。说起两人相识,颇有戏剧性。
  当时,黄宇帆先生在沙田的一个戏院门口用心翻阅一本功夫书,旁边有一人见其在如此喧哗之地卻能如此用心读书,因而特意问了一句,他见对方亲和力特别强,为人坦诚,亦老实回答是功夫书,之後两人越聊越投缘,以至於以武会友,切磋起来,並被对方一二下就打倒在地,遂折服於对方高深莫测的功夫,心甘情愿拜其为师。在郑光武先生的悉心教导之下,他的武艺日益高强,又得其引荐,识得闻名中外的南拳蔡李佛派雄胜总馆掌门黄江大师及其嫡子黄达华师父。
  数十年来,黄达华师父的名声在外,但收徒极为挑剔,无根基不收,无慧根不收,不勤奋不收,人品不好不收,因而几十年来未曾收徒。当年,在黄达华师父收黄宇帆先生为徒弟之時,有一个小小的测试,因而黄宇帆先生投入了一百二十分的精力,留意黄达华师父的每一个武术动作细节,不断强化,达至废寝忘食地步,终而以令旁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成功拜其门下。
  得益於郑光武、黄达华、何沛霖等名家用心指导及自身的勤学苦练,黄宇帆先生武功大进,在继2002年在香港传统武术比赛中夺奖後,又在2006年2月香港武术传统武术比赛中夺得棍术冠军;同年10月代表香港区参加在郑州举行的世界传统武术节武术比赛,为香港队夺得两枚金牌;2009年获得香港首届国际太极推手比赛冠军;2010年获嘉许为香港卓越师傅……成为了香港武术界的一颗新星。
  自强不息,武动人生
  早在2001年以前,黄宇帆先生一直生活在内地,之後赴香港与父亲团聚。由於热爱功夫,他一直希望能将功夫弘扬出去,让更多人受益。但香港是商业社会,而功夫亦给予人一些负面影响,早在多年前,武馆被认为是社会不良人士的聚集之地,因而他的开局並不顺利。即使在凭着一身硬功夫在香港武术界取得一些成绩,仍旧未改观。
  初到香港时,黄宇帆先生为谋生而外出找工作,看到沙田一家餐厅写着“招聘拳手”,遂满怀信心地奔去。“我只是想找一份与功夫相关的工作。”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敲开了那家餐厅的门时,对手询问他应聘什麽职位,他说自己会功夫,特来应聘“拳手”,听他如此一说,对方乐不可支,原来人家招的是猜拳的“拳手”。当他把这件糗事讲给朋友们听时,朋友们亦是哈哈大笑,要想到,当初他的心情可是低落得不行,不过他仍旧不忘初心,未曾放棄自己的梦想。同时,因为这件事情也令到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不足之处。
  当然,黄宇帆先生也並非没有更好的出路。曾经,他因在武术界打出名堂,有人希望出重金聘其为保镖。“只要做我的私人保镖五年,保证你五年後就实现退休生活,吃穿无忧。”这对於当时的他来讲确实是一个十分有诱惑力的去向。但是,他目标清晰,自己学武多年,应将武术赋予自己的东西让更多人受益。“功夫,对我的一生影响极深,原本我並不热爱读书,但是功夫令我爱上了读书。”他不但毕业於广东省嘉应大学体育系,更是广州体育学院传统武术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武术人,他知道功夫並非只教人打打杀杀,强身健体,而有着更深层次的东西。“许多人都朝着武术能强身健体的好处奔去,但强身健体只是武术带给习武之人的附赠品。武术精神才是真正武术的真髓。什麽是武术精神?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仁厚博大的胸襟,是坚韧顽强的意志,是无坚不摧的勇气。这对於现代的年轻人来说亦十分重要。如果武术成为年轻人的终生运动,经不断训练,提升至精神层次的锤炼,不但能强身健体,更能养成正面、积极的心态。”
  从而,黄宇帆先生将功夫与实践相结合,在为高中学生上课时,令学生们通过学习功夫而领会到博大的武术精神,懂得自强不息等道理,达至调整情绪,增强自信心,亦让他们学会了量力而行,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於许多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从传统功夫到文化产业,令社会受惠
  “功夫带给我的也有挫折,但它同时告诉我要越挫越勇。”黄宇帆先生相信,以往功夫推广很难,是因为人们对功夫真正的好处不认识,站在新的时代需求上,他既立足传统又结合现代人所需,集传统武术推广和现代保健养生等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新型的推广之路。
  最初,为了传承传统武术,黄宇帆先生在2008年创建了“蔡李佛黄宇帆武术训练学会”,成功训练了一批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中夺得佳绩的武术新秀。由他所带的学员,成绩闪亮:从2006年世界英雄大会武术比赛所获得的1金、3银、1铜,到2008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代表香港3金、1银、4铜,再到2011年香港功夫节世界英雄大会9金1银1铜等等,学员不断成长,其成绩亦一路在刷新……
  2011年,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黄宇帆先生又创立了“黄宇帆国际武术文化中心”——自强不息,武动人生,一切由功夫开始!
  “我之所以把推广武术的点选择在香港,亦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一个很好的向世界传递的窗口。十多年来,我每天都遇到许多难题,但亦不断地解决难题,认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我们中国功夫,並不远万里来到香港学武习武,这说明了什麽?说明我们中国武术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作为我们中国人,更不应该丢棄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虽为传统功夫的传人,但黄宇帆先生相比许多武术人想得更远,他不仅看到功夫给人带来的强身健体之效用,更看到功夫所蕴藏的精神;不但看到传统功夫的兴起,更看到传统功夫所代表着的文化产业。他以运作文化产业的方式来弘扬中国传统功夫,以身作则,走在前面。“我将不停地做这件事,如何将中国武术文化更好地让大家认识,影响自己,影响别人。”未来,黄宇帆先生将目标明确,稳健前行。
其他文献
日前,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施一公1967年生,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
期刊
巴西华人中医针灸师宋南华23日成为拉丁美洲国家人文科学院的新任院士。为了表彰他一直不遗餘力在巴西医学界和社会推广传播中医针灸医学文化,以及在医学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拉丁美洲国家人文科学院是总部设在巴西利亚的一个学术性机构,由来自拉丁美洲23个国家的250名院士组成,其宗旨是加強推动拉美各国的社会科学文化领域方面的沟通、联繫和合作交流,並与世界各国相关机构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次共有12
期刊
当地时间9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纽约大学出席纽约大学“校长奖章”授奖仪式。纽约大学校长汉密尔顿向刘延东授予纽约大学最高榮誉“校长奖章”。  刘延东在致辞中表示,近10年来,我见证和参与推动了中美人文交流的蓬勃发展。我亲身体会到,人文交流作为中美关係的“地基”,是值得高度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两国教育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事业,更是塑造未来的事业。近年来,纽约大学与中国的合作卓有成效,希望纽约
期刊
日前,2017年国际排联女排大冠军盃在日本收官,中国女排3比1击败日本,以五战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继2001年後,时隔16年再夺该项赛事冠军。四局具体得分为25比22、24比26、25比18、25比16。  本届大冠军盃,中国女排首场比赛以3比1逆转美国;第二场面对巴西,在决胜局5比10落後的情况下上演大翻盘,最终以3比2获胜;随後,中国女排以3比0连续击敗了韩国、俄罗斯,四战全胜高
期刊
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9月26日举行仪式,该院院长、著名画家安德烈·戚培根向两位中国画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劉孔喜和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承昊颁发荣誉院士证书。  戚培根说,近年来,乌中两国在美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两国美术院校代表团和美术家互访不断,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双方美术家都从对方的艺术成就中汲取营养,提高了技艺,拓宽了视野,並建立了深厚友谊。鉴於刘孔喜和王承昊取得的艺
期刊
陈群平先生  在香港繁华的街头,经营着一家看似不起眼,但已是百年老店的保仁堂。他出生於医学世家,自小在保仁堂耳濡目染,深知中医之精要,受父亲的影响更懂医德之可贵。从广东到海南,从海南到香港,上山下海,他一路走,一路学,一路医。如今60年过去了,保仁堂上上下下,病人来来去去,唯一不变的是其悬壶济世之心和救死扶伤之志。  海南十三年,走到哪里医到哪里  中医,诞生於原始社会,形成於春秋战国,这门在中华
期刊
萧国健博士  香港知名的地方史专家,他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静守着香港历史的研究、推广与记录。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小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对香港历史、古物古蹟深入研究,几十年来参与了多项与香港史有关的政府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几十部,发表中外文化几十篇。多年来,他用脚丈量大地,用笔记录古今,用思想上下求索,只求耕耘,不问收穫,在推广香港历史领域卓有贡献,获香港政府颁授荣誉勳章,成为“研究、推
期刊
梁永棠先生  在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诗中,邮票承载的是一抹乡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现实生活中,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卻是一个个大大的世界,它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特殊时空下的人物和盛事,更承载着集邮爱好者梁永棠先生六十多年的深厚情结。中学时代,还是十一二岁小夥子的他跟随人们开始收集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从最初的跟随到最後的喜爱与痴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收藏邮票中感受
期刊
陈志豪先生  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优秀香港青年代表人物。他关心时事、关注公共事务,自2009年至今,在国内(包括台湾)的媒体发表时事评论文章500多篇,此外亦专注网络媒体及宣传相关的工作和服务。他热心社会服务,並担任诸多项社会公职,多年来,他积极参与也组织了许多社会活动。他希望透过服务,奉献社会,传递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近十年,发表时事评论文章500餘篇  陈志豪先生从小
期刊
蒋志伟先生  是香港运输行业资深人士,从业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他热爱这个他为之奉献了青春与汗水的行业,多年来,他关注行业现状,代表业界发声,心繫行业未来,为运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积极奔走。他说:“我始终相信,作为一个行业的代表,永远要以业界利益作为首要考虑,方能为业界求进步、谋福祉。”  2017年,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20周年的重要节点。20周年誌庆以“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为主题,承载着香港走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