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信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信平台因其联系性强、用户粘度大、易于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此同时,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为克服“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对微信平台的特征及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探讨,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教育水平,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微信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24-02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形态,也显著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系统性、规范性缺乏等严峻挑战的同时[1],也在经历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形式手段的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指导理念的拓展[2]。高校微信平台是高校信息发布、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新时期高校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工具。高校微信平台这种新形式最与众不同的部分就在于其媒介的优劣,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并有效利用媒介的优势,将新媒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TD-LTE(long time evolution)技术的逐渐成熟,手机互联网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 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57 亿,占我国所有网民数量的85%,相比于2013年提高了四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学生手机网民已经成为我国手机网民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主力军,高校也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主阵地。以手机为主体的传媒方式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和运用,一方面可以说是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因为它有效地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手机等新媒体受众性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即时性高等特点,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但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模式将受到冲击、工作难度增大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对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创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时代的新局面,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微信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微信平台是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平台。如今,微信的发展已融入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可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
  微信平台有良好的实时性、移动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延伸,使工作不止局限于课堂,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限制的有效弥补。这些积极的特点,一方面,有效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阵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碎片时间,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24小时全覆盖,提供“碎片化”阅读方式,真正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所以,利用高校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无时不有;另一方面,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畴,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强、打破物理空间限制的优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网络等手机媒体传播形式进行传播,能够打破物理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辅导员办公室、教室、校園等物理空间的实体场所,而是在手机媒体创设的虚拟空间上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空间限制问题。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的大众性、开放性、共享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创设的信息壁垒,摆脱了“媒体”这一不良信息的过滤者,给一些消极腐朽、低俗负面信息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温床,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这种信息包围之中,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3]。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道德信念和意志力薄弱,对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因此,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必然受到冲击和挑战,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掌握主导性,享有话语的权威地位。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虽然给学生信息获取、互动交流提供便利,但是手机媒体信息量巨大,穿透力、传播性极强,大学生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浏览各种信息,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限制,在教育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威遭到弱化,教育活动中的影响力、受众的接受力被削弱。
  二、高校微信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联系性强,用户黏度大
  微信平台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了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结合,易于建立整合丰富的资源库,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并利于维持大学生用户的活跃度和黏度,增加大学生对微信平台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图文声情并茂、交流便捷、受众互动传播。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手段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和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教育信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通过与学生的多渠道交流、沟通,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自主讨论和主动学习。   三、利用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对新媒体中的虚假和不良信息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及时遏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将主流信息传递给大学生。
  其次,要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重视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体运用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可以由本校教授计算机类应用课程的资深教师来执行。培训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也要提高他们运用新媒体的技术与技能,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4]。
  (二)以教育为主线,拓展线上线下双线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员的限制,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线教育目前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手段,其发挥的作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仅以视频方式呈现授课内容就会缺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随着“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线上教育将成为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教育系统应当建成视听与互动相结合、系统学习与分散时间学习、学习与效果检验相结合的平台。
  将高校微信平台与传统德育讲座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杰出校友、朋辈精英等做客线下实体讲堂,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微传播”,同时启用在线抢座等饥饿营销手段,激发大学生走进讲座现场的热情,并融合线上网络讲堂的日常教育,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双教育模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程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十分微妙,媒介素养程度直接决定了通过媒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依据权威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正处于萌芽的阶段,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媒体素养较低,缺乏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5]。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其成长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三观”尚未定型的关键时刻,必须充分地发挥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对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此同时,在信息、网络、媒体都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一种冲击,在新媒体的氛围中我们也要不断完善自我的判别能力,积极接受新事物。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鉴别真假信息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判断分析能力,自觉抵抗不良信息的侵蚀,并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媒体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服务,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会自我教育,形成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信平台更应借助网络优势,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占领高校微信平台这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鼓励学生成长,切实服务好、引导好、教育好大学生,使大学生保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杨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统计与管理,2015(11).
  [2]崔敏.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3]荆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接受性理念[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4]贺金兰.提高高校教师师德素养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9(3).
  [5]陈永斌.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创作,在人们听音乐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传递出来的感情。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对音乐理解透彻,还需要了解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