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入手,对世界各国为“救市”将公允价值会计所做的调整进行了评估;着重剖析了基于公允价值本身进行调整的理由,并讨论了如何在非活跃市场中应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
随着2008年美国次级贷危机的爆发,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相继出台了许多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规定。公允价值“何去何从”一时间成为会计界与金融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一、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究其深层次原因则与近年来美国经济失衡、过度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国家经济政策也鼓励居民借贷和超前消费,致使美国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和某些欧洲国家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放大了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扩张,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而来。次级贷款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金融行业。虽然这一新兴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但高风险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爆发金融危机。在此次危机爆发前,它无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应该说,引发美国次贷市场风暴的导火索是美国货币政策前松后紧的“u”型走势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2004年起,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调整货币政策,连续提升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高昂的房贷利率也使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房价暴跌,房地产的“泡沫”破灭。债务链一断。波及次级资产抵押证券市场,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使得金融市场最终崩溃。
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举措
因为基于会计计量的次贷产品价格体系在危机中几乎一夜崩盘,使得各界开始讨论甚至质疑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估值技术是否恰当。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会计准则制定与监管机构不断受到各方压力,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暂停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以金融界为代表的力量不断指责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中止公允价值会计,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迫于一些批评家对公允价值计量施加的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欧盟等专业机构不得不暂停实行或者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美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FASB)表示,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销售价格的水平进行定价。进一步阐明了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FASB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9月30日针对非流动性市场不良资产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式提出新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2008年10月2日,美国政府救市方案获得通过。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所谓的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
欧盟:2008年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IASB: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或当前以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他们实际上可以将这些资产从自己的交易账簿中移除。以降低银行对一些资产进行重新归类的难度。将更多金融工具按成本而不是按被压低的市场价值计价。IASB在声明中称,“规定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的结果。”
三、对各国应对举措的评价
从各国修改或停止使用“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来看,各国政府为了“救市”,为了缓和矛盾而横加指责公允价值。事实上,公允价值充当了“替罪羊”。
金融家们之所以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是因为他们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债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关于各国修改或者暂停公允价值的做法。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特定对象,暂停市值计量有其合理性。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卖出资产收到(或清偿债务支付)的价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强调,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39号指出。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因此,在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而在金融危机中,卖方对于陷于困境的资产往往采取“大甩卖”手段,在交易中处于非理性状态,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市场报价也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另一方面。对市值计量不能“一刀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当前总体经济走弱,但是并非所有的金融产品都陷入困境,例如一些政府债券价格和许多与次贷危机牵连较少的行业,其股票价格并没有大幅下降,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对于不处于恐慌抛售的金融产品,暂停按照市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恢复历史成本或使用估 值模型是不合理的,这对潜在投资者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不利的。此外。这会使得投资者无法判断这些资产的价值与风险,加剧信息不对称,因而也就不愿冒险购买此类产品,从而加剧市场萧条。总之,当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所起的作用,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涵和运用基础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公允价值的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四、公允价值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非活跃市场估值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9月30日共同发布了一项声明,声明中列举了企业如何运用最好的判断,以对交易不活跃的资产进行定价。随后,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公告》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一公允价值计量》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并提供了一个解释性范例以说明如何确认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1不活跃市场价格的使用:对于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来说,引用活跃市场的价格最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会计实体应尽量使用这一价格。有时,不活跃市场的价格也可以成为考虑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不活跃市场的特征主要有: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下降、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交易者的交易价格变化很大以及价格不是当前的。然而,这些因素单独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不再是活跃的。确定一个市场交易是否活跃,需要判断。无论交易的活跃程度如何,当使用估计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不应忽视交易价格——尽管这些价格需要基于不可观察的数据进行重大调整。当市场不活跃时,所有市场交易代表的并不都是强行清算或廉价销售。任何交易的价格也并不都对公允价值有决定性作用。确定正转向于不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要依赖市场情况,还可能需要使用重要的判断。但估值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市场参与者会做出的适当的风险调整,例如信用和流动性。2管理层估计:当相关的可观察数据不存在或可观察数据需要基于不可观察因素进行重大调整时,估价方法的确定应主要基于管理内部假设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估价技术的选择还应反映适当的风险调整,即市场参与者根据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判断得出的调整。当对获得的可观察因素进行重大调整时,有时使用基于不可观察因素的估计更为合适。这通常被称为“估值计价”。为此,公允价值计量常常需要进行重大判断。有时,不同来源的各种因素共同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此时,需要估计预期现金流与其他相关因素,而不同因素的权重取决于这些因素提供的信息与公允价值的相关度及其与公允价值合理估计值的相关程度。3服务机构的报价:计量公允价值时,经纪人(或者定价服务机构)的报价可以成为参考因素。但当金融工具的活跃市场不存在时,这一因素就不一定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活跃市场中,经纪人报价应来自真实交易的市场信息。但当市场不再活跃时,经纪人报价更多地依赖于估值模型,这些模型应尽可能考虑经纪人能获得的相关信息。在权衡定价信息时,会计实体应考虑报价性质(如报价是否是指示性价格或者是有约束力的合约价格)。
(二)弥补定价模型局限性的措施
解决定价模型局限性对公允价值影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扩展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所采用的估价输入变量之间存在重大联系,公允价值采用的估价输入的来源越客观。所需要的披露就越少。对于重要或重大的金融工具,还必须作表外披露,甚至对其价值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其本身隐含的巨大潜在风险(付强,200B)。通过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其相关性优势才能得到真正体现。风险价值(VaR)披露模式可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用公允价值计量代替历史成本计量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尤其对一般金融工具。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潜在的风险是相对应的,如商业银行的对外贷款,这笔贷款资产的最大损失额就是贷款的本金。但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由于杠杆作用的存在,它们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或收益)额可能大大超过其在计量日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仅靠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对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风险进行估计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误解。为此,需改进与完善信息披露方式。VaR披露模式是假设金融工具的报酬率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及给定的置信区间和特定的时间区间内,计算一个机构或会计主体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VaR披露模式得到了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认可与支持,并广泛应用。VaR信息的有效性也已得到了证实。VaR值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运用模型计算得到的,由于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VaR披露模式也存在缺点,但它较充分地披露了潜在的风险。
(三)提供对各类估价技术的详细应用指南
FASB要求在不活跃市场中使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并允许报告主体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估价方法。在此之前,SFAC7专门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值技术。另外,许多具体的准则公告中也述及特定的估价技术的运用。我国可以参照FASB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估价技术作出如下改进:我国缺少类似SFAC7中对现值技术等重要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指南,应当在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中对各类估价技术的理论背景、具体的重要估价技术提供更加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财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借鉴,具体的方法可以在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前提下。借鉴评估机构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应当提出估价技术应用的统一标准,适当限制报告主体在估价方法选择上的任意性,对某些估价方法的选择的先后顺序提出建议。为金融机构建立统一的估值技术标准,对同一种金融衍生品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估值模型,相同的会计处理方式,避免各金融机构使用不同的估值模型及交易核算系统带来的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
随着2008年美国次级贷危机的爆发,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相继出台了许多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规定。公允价值“何去何从”一时间成为会计界与金融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一、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究其深层次原因则与近年来美国经济失衡、过度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国家经济政策也鼓励居民借贷和超前消费,致使美国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和某些欧洲国家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放大了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扩张,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而来。次级贷款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金融行业。虽然这一新兴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但高风险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爆发金融危机。在此次危机爆发前,它无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应该说,引发美国次贷市场风暴的导火索是美国货币政策前松后紧的“u”型走势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2004年起,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调整货币政策,连续提升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高昂的房贷利率也使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房价暴跌,房地产的“泡沫”破灭。债务链一断。波及次级资产抵押证券市场,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使得金融市场最终崩溃。
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举措
因为基于会计计量的次贷产品价格体系在危机中几乎一夜崩盘,使得各界开始讨论甚至质疑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估值技术是否恰当。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会计准则制定与监管机构不断受到各方压力,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暂停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以金融界为代表的力量不断指责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中止公允价值会计,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迫于一些批评家对公允价值计量施加的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欧盟等专业机构不得不暂停实行或者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美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FASB)表示,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销售价格的水平进行定价。进一步阐明了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FASB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9月30日针对非流动性市场不良资产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式提出新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2008年10月2日,美国政府救市方案获得通过。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所谓的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
欧盟:2008年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IASB: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或当前以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他们实际上可以将这些资产从自己的交易账簿中移除。以降低银行对一些资产进行重新归类的难度。将更多金融工具按成本而不是按被压低的市场价值计价。IASB在声明中称,“规定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的结果。”
三、对各国应对举措的评价
从各国修改或停止使用“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来看,各国政府为了“救市”,为了缓和矛盾而横加指责公允价值。事实上,公允价值充当了“替罪羊”。
金融家们之所以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是因为他们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债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关于各国修改或者暂停公允价值的做法。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特定对象,暂停市值计量有其合理性。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卖出资产收到(或清偿债务支付)的价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强调,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39号指出。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因此,在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而在金融危机中,卖方对于陷于困境的资产往往采取“大甩卖”手段,在交易中处于非理性状态,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市场报价也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另一方面。对市值计量不能“一刀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当前总体经济走弱,但是并非所有的金融产品都陷入困境,例如一些政府债券价格和许多与次贷危机牵连较少的行业,其股票价格并没有大幅下降,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对于不处于恐慌抛售的金融产品,暂停按照市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恢复历史成本或使用估 值模型是不合理的,这对潜在投资者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不利的。此外。这会使得投资者无法判断这些资产的价值与风险,加剧信息不对称,因而也就不愿冒险购买此类产品,从而加剧市场萧条。总之,当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所起的作用,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涵和运用基础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公允价值的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四、公允价值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非活跃市场估值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9月30日共同发布了一项声明,声明中列举了企业如何运用最好的判断,以对交易不活跃的资产进行定价。随后,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公告》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一公允价值计量》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并提供了一个解释性范例以说明如何确认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1不活跃市场价格的使用:对于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来说,引用活跃市场的价格最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会计实体应尽量使用这一价格。有时,不活跃市场的价格也可以成为考虑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不活跃市场的特征主要有: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下降、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交易者的交易价格变化很大以及价格不是当前的。然而,这些因素单独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不再是活跃的。确定一个市场交易是否活跃,需要判断。无论交易的活跃程度如何,当使用估计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不应忽视交易价格——尽管这些价格需要基于不可观察的数据进行重大调整。当市场不活跃时,所有市场交易代表的并不都是强行清算或廉价销售。任何交易的价格也并不都对公允价值有决定性作用。确定正转向于不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要依赖市场情况,还可能需要使用重要的判断。但估值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市场参与者会做出的适当的风险调整,例如信用和流动性。2管理层估计:当相关的可观察数据不存在或可观察数据需要基于不可观察因素进行重大调整时,估价方法的确定应主要基于管理内部假设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估价技术的选择还应反映适当的风险调整,即市场参与者根据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判断得出的调整。当对获得的可观察因素进行重大调整时,有时使用基于不可观察因素的估计更为合适。这通常被称为“估值计价”。为此,公允价值计量常常需要进行重大判断。有时,不同来源的各种因素共同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此时,需要估计预期现金流与其他相关因素,而不同因素的权重取决于这些因素提供的信息与公允价值的相关度及其与公允价值合理估计值的相关程度。3服务机构的报价:计量公允价值时,经纪人(或者定价服务机构)的报价可以成为参考因素。但当金融工具的活跃市场不存在时,这一因素就不一定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活跃市场中,经纪人报价应来自真实交易的市场信息。但当市场不再活跃时,经纪人报价更多地依赖于估值模型,这些模型应尽可能考虑经纪人能获得的相关信息。在权衡定价信息时,会计实体应考虑报价性质(如报价是否是指示性价格或者是有约束力的合约价格)。
(二)弥补定价模型局限性的措施
解决定价模型局限性对公允价值影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扩展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所采用的估价输入变量之间存在重大联系,公允价值采用的估价输入的来源越客观。所需要的披露就越少。对于重要或重大的金融工具,还必须作表外披露,甚至对其价值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其本身隐含的巨大潜在风险(付强,200B)。通过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其相关性优势才能得到真正体现。风险价值(VaR)披露模式可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用公允价值计量代替历史成本计量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尤其对一般金融工具。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潜在的风险是相对应的,如商业银行的对外贷款,这笔贷款资产的最大损失额就是贷款的本金。但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由于杠杆作用的存在,它们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或收益)额可能大大超过其在计量日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仅靠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对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风险进行估计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误解。为此,需改进与完善信息披露方式。VaR披露模式是假设金融工具的报酬率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及给定的置信区间和特定的时间区间内,计算一个机构或会计主体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VaR披露模式得到了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认可与支持,并广泛应用。VaR信息的有效性也已得到了证实。VaR值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运用模型计算得到的,由于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VaR披露模式也存在缺点,但它较充分地披露了潜在的风险。
(三)提供对各类估价技术的详细应用指南
FASB要求在不活跃市场中使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并允许报告主体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估价方法。在此之前,SFAC7专门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值技术。另外,许多具体的准则公告中也述及特定的估价技术的运用。我国可以参照FASB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估价技术作出如下改进:我国缺少类似SFAC7中对现值技术等重要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指南,应当在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中对各类估价技术的理论背景、具体的重要估价技术提供更加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财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借鉴,具体的方法可以在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前提下。借鉴评估机构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应当提出估价技术应用的统一标准,适当限制报告主体在估价方法选择上的任意性,对某些估价方法的选择的先后顺序提出建议。为金融机构建立统一的估值技术标准,对同一种金融衍生品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估值模型,相同的会计处理方式,避免各金融机构使用不同的估值模型及交易核算系统带来的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