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江南,陌上花红,春意盎然。
参加由海南州文联、州人才办和宁波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海南州第二期文艺骨干培训的20名协会会员,在宁波市及余姚区文联师友们的带领下,走进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雨后的黄昏,我们呼吸着江南柔润清凉的空气,陶醉于水乡花红柳绿的村落。
烟雨江南,风情万种。
大巴车停靠在路边时,隔着车窗,便远远看见,前方矗立着“横坎头村”四个立体红色大字的牌子。“横”字左侧的空白处附着金黄色党徽。对应着村牌左侧隔着一块平地的石头上,错落有致地镶嵌着五颗五角星。
雨水洗过的党徽、五角星、“横坎头村”四个大字,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在迷蒙的雨天里,格外引人瞩目。
它们自由地构筑,便勾勒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门。进入院子,两侧是数棵高大葱郁的香樟树,树下一片翠绿的草坪。再往里一拐,一栋小楼跃然眼前,楼房大门的横批处醒目地写着“横坎头村文化礼堂”。走上二楼是“家书馆”,一进门,左侧便看见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主席,专程来考察革命老区,瞻仰革命烈士,看望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群众的亲切画面。也是基于这次考察听取横坎头村、梁弄镇和余姚市老区建设情况的汇报,习主席作出了“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
整个家书馆由前言、村情村史、红色记忆、领导关怀、十五年发展、崇德尚贤、红村骄傲、美好愿望、后记九个部分组成。展区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记录着横坎头村作为浙东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印迹,以及抗战胜利后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辉煌发展历程。
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在画面文字之间,了解了岁月变迁中红村的过去、现在,以及美好的未来。记忆犹深的是“红色记忆”和“领导关怀”展区。
“红色记忆”中特别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所在地就在横坎头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以及抗日革命将领谭启龙同志的旧居、何克希将军的纪念室等革命旧址构成的党委核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印迹。旧址内还陈列了许多革命时期的照片和文物,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浙东革命斗争的过程,诠释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日倭顽”的烽火岁月。
“领导关怀”中我们很荣幸,亲眼目睹了陈列在馆内的习近平主席给横坎头村村委会的两封回信。所谓“家书馆”,也正是寓意在此吧。
第一封是习近平主席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写的。信笺首端醒目地印着“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的红色字样。正文短短八行,一百多个字的回信内容,字字珠玑,情感真挚,尽显习主席对横坎头村村委会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的殷殷希望。
第二封是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2月25日的回信。信笺上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字样。习主席回顾了15年前考察横坎头村时的情景,对15年来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将横坎头村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的辉煌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油然的欣慰。并勉励村委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厉,结合实际,实现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嘱托。
信件末尾写着“请转达我对乡亲们的诚挚问候”!
字里行间依然洋溢着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依然荡漾着对百姓生活的深情。
我们知道,横坎头村只是中国千百个农村的缩影。习主席深切关怀的何止是一个横坎头村,两千多农民啊?那是对全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忧心牵挂,对亿万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无限期望。
我突然心里一震,原来,今天举国上下掀起的“精准扶贫”,正是习主席多年来对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有力写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5年以后横坎头村的党员乡亲们,不负习主席当年重望,继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埋头实干,实现了横坎头村辉煌而美丽的嬗变。同时也鼓舞着全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大踏步走上继往开来的发展征程。
只有心怀天下的伟大梦想,才能引领祖国蒸蒸日上的宏伟蓝图。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今天我们依然循着习主席引领的伟大中国梦,在路上,扬帆前行。
目标在,道路就不会消失;梦想在,步伐就坚促有力。
置身横坎头村,白墙灰瓦的乡间村舍掩映于花红柳绿的乡野。宁静,素朴,丰饶,温婉,一股细腻的江南气息,包围着我,侵袭着我,令我微醉。
不浓不厚,浅尝淡喜,这样的感觉真好。
历史的烽烟已经远逝,眼前只有青山绿水,只有荷塘月色。
今天我们不禁感念、缅怀消逝在硝烟弥漫中的英灵,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时代不会忘记。红色传承教育,像三月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杜鹃花红了又红,香樟树绿了又绿,今天的祖国,一如当年你们的夙愿,山河静美,岁月和平,民生安乐,阳光正好。
匆匆之间,一张宁波至西宁的机票,让我恍惚间完成了江南与高原的时空穿越。阳春三月,光明灿然,南方繁花似锦,青梅如豆,而我的北方依然春寒料峭,一片荒芜。
在机场,我的春衫立刻换成了棉服。
归来一切照旧,但我心里升腾着一股莫名的暖意,是山清水秀的温润,是革命英灵的荣光,还是横坎头村暖心的家书?我说不清楚,也许都是。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厚重的、明亮的、力量的东西,蕴藏着质核裂变的强大能量,充盈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青山依依,碧水幽幽,山一程水一程,高山仰止,厚德載物,唯有光芒的灵魂散发着永久的魅力,照亮尘埃里前行的脚步。
正是春光当枝头,愿我们不负光阴,不负大爱。
作者简介:魏琳萍,海东平安人。毕业于青海省卫生学校,现供职于海南州。曾在《海南文学》《海东时报》《海南报》发表散文。
参加由海南州文联、州人才办和宁波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海南州第二期文艺骨干培训的20名协会会员,在宁波市及余姚区文联师友们的带领下,走进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雨后的黄昏,我们呼吸着江南柔润清凉的空气,陶醉于水乡花红柳绿的村落。
烟雨江南,风情万种。
大巴车停靠在路边时,隔着车窗,便远远看见,前方矗立着“横坎头村”四个立体红色大字的牌子。“横”字左侧的空白处附着金黄色党徽。对应着村牌左侧隔着一块平地的石头上,错落有致地镶嵌着五颗五角星。
雨水洗过的党徽、五角星、“横坎头村”四个大字,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在迷蒙的雨天里,格外引人瞩目。
它们自由地构筑,便勾勒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门。进入院子,两侧是数棵高大葱郁的香樟树,树下一片翠绿的草坪。再往里一拐,一栋小楼跃然眼前,楼房大门的横批处醒目地写着“横坎头村文化礼堂”。走上二楼是“家书馆”,一进门,左侧便看见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主席,专程来考察革命老区,瞻仰革命烈士,看望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群众的亲切画面。也是基于这次考察听取横坎头村、梁弄镇和余姚市老区建设情况的汇报,习主席作出了“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
整个家书馆由前言、村情村史、红色记忆、领导关怀、十五年发展、崇德尚贤、红村骄傲、美好愿望、后记九个部分组成。展区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记录着横坎头村作为浙东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印迹,以及抗战胜利后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辉煌发展历程。
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在画面文字之间,了解了岁月变迁中红村的过去、现在,以及美好的未来。记忆犹深的是“红色记忆”和“领导关怀”展区。
“红色记忆”中特别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所在地就在横坎头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以及抗日革命将领谭启龙同志的旧居、何克希将军的纪念室等革命旧址构成的党委核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印迹。旧址内还陈列了许多革命时期的照片和文物,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浙东革命斗争的过程,诠释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日倭顽”的烽火岁月。
“领导关怀”中我们很荣幸,亲眼目睹了陈列在馆内的习近平主席给横坎头村村委会的两封回信。所谓“家书馆”,也正是寓意在此吧。
第一封是习近平主席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写的。信笺首端醒目地印着“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的红色字样。正文短短八行,一百多个字的回信内容,字字珠玑,情感真挚,尽显习主席对横坎头村村委会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的殷殷希望。
第二封是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2月25日的回信。信笺上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字样。习主席回顾了15年前考察横坎头村时的情景,对15年来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将横坎头村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的辉煌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油然的欣慰。并勉励村委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厉,结合实际,实现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嘱托。
信件末尾写着“请转达我对乡亲们的诚挚问候”!
字里行间依然洋溢着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依然荡漾着对百姓生活的深情。
我们知道,横坎头村只是中国千百个农村的缩影。习主席深切关怀的何止是一个横坎头村,两千多农民啊?那是对全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忧心牵挂,对亿万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无限期望。
我突然心里一震,原来,今天举国上下掀起的“精准扶贫”,正是习主席多年来对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有力写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5年以后横坎头村的党员乡亲们,不负习主席当年重望,继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埋头实干,实现了横坎头村辉煌而美丽的嬗变。同时也鼓舞着全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大踏步走上继往开来的发展征程。
只有心怀天下的伟大梦想,才能引领祖国蒸蒸日上的宏伟蓝图。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今天我们依然循着习主席引领的伟大中国梦,在路上,扬帆前行。
目标在,道路就不会消失;梦想在,步伐就坚促有力。
置身横坎头村,白墙灰瓦的乡间村舍掩映于花红柳绿的乡野。宁静,素朴,丰饶,温婉,一股细腻的江南气息,包围着我,侵袭着我,令我微醉。
不浓不厚,浅尝淡喜,这样的感觉真好。
历史的烽烟已经远逝,眼前只有青山绿水,只有荷塘月色。
今天我们不禁感念、缅怀消逝在硝烟弥漫中的英灵,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时代不会忘记。红色传承教育,像三月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杜鹃花红了又红,香樟树绿了又绿,今天的祖国,一如当年你们的夙愿,山河静美,岁月和平,民生安乐,阳光正好。
匆匆之间,一张宁波至西宁的机票,让我恍惚间完成了江南与高原的时空穿越。阳春三月,光明灿然,南方繁花似锦,青梅如豆,而我的北方依然春寒料峭,一片荒芜。
在机场,我的春衫立刻换成了棉服。
归来一切照旧,但我心里升腾着一股莫名的暖意,是山清水秀的温润,是革命英灵的荣光,还是横坎头村暖心的家书?我说不清楚,也许都是。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厚重的、明亮的、力量的东西,蕴藏着质核裂变的强大能量,充盈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青山依依,碧水幽幽,山一程水一程,高山仰止,厚德載物,唯有光芒的灵魂散发着永久的魅力,照亮尘埃里前行的脚步。
正是春光当枝头,愿我们不负光阴,不负大爱。
作者简介:魏琳萍,海东平安人。毕业于青海省卫生学校,现供职于海南州。曾在《海南文学》《海东时报》《海南报》发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