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要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学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最近发展区中,必须要转变原有学习方式,才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以及比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中的数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正文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最近发展区中,必须要转变原有学习方式,才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超市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观察这些数的特点,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教学,同时我还安排了“请学生当主持人”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境中学习,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以使其获得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得到广泛的体验和感受。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把围的长方形轻轻地一推或一拉,就变形了。他们从三角推拉不动的稳定性中得到启发,得出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结论。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给出4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带方格的平行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然后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很快猜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面积是底与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要通过实验才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索活动,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学习、归纳过程,所以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也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交流,并得到及时地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出示填空题,0.1米=( )分米,0.10米=( )厘米,0.100米=( )毫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完成后,让他们各自谈谈有什么发现,其中有同学发现0.1=0.10=0.100,小数末尾多一个0或少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观点一摆出来后,同学们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谁能给其他同学说说你同意或不同意这一观点的理由,学生一下子沉默起来,如果我们只是猜想而说不出理由,结论是很不可靠的。现在我们可以分组合作交流;相同观点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找理由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学生分组交流,合作验证,几分钟后,两个小组都同意了这个观点……
事实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同一时间里竹竿长与相应影长的商有什么规律时”,我设计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将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将竹竿垂直竖立在地面上,各组同时测量竿影长度,再测量竿长,然后汇报数据,填写表格,然后根据表中的各组数据计算出竿长与影长的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对比结果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商事一定的,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也使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
五、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的探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从1号开始给学生编号,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自己学好数的所有约束个书进行分类板书、比较,思考老师是以什么标准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分类的标准和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1)只有一个约数的;(2)只有1个它本身两个约数的;(3)约数有三个获三个以上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自己概括总结“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这样教学,学生的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
总之,在教学中,要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必须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使我们的学堂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每个人的个性,让他们寓学于乐,使课堂充满美感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3]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 许芬英、郑伟君,《新课标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关键词】生活中的数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正文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最近发展区中,必须要转变原有学习方式,才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超市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观察这些数的特点,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教学,同时我还安排了“请学生当主持人”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境中学习,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以使其获得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得到广泛的体验和感受。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把围的长方形轻轻地一推或一拉,就变形了。他们从三角推拉不动的稳定性中得到启发,得出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结论。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给出4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带方格的平行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然后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很快猜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面积是底与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要通过实验才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索活动,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学习、归纳过程,所以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也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交流,并得到及时地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出示填空题,0.1米=( )分米,0.10米=( )厘米,0.100米=( )毫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完成后,让他们各自谈谈有什么发现,其中有同学发现0.1=0.10=0.100,小数末尾多一个0或少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观点一摆出来后,同学们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谁能给其他同学说说你同意或不同意这一观点的理由,学生一下子沉默起来,如果我们只是猜想而说不出理由,结论是很不可靠的。现在我们可以分组合作交流;相同观点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找理由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学生分组交流,合作验证,几分钟后,两个小组都同意了这个观点……
事实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同一时间里竹竿长与相应影长的商有什么规律时”,我设计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将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将竹竿垂直竖立在地面上,各组同时测量竿影长度,再测量竿长,然后汇报数据,填写表格,然后根据表中的各组数据计算出竿长与影长的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对比结果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商事一定的,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也使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
五、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的探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从1号开始给学生编号,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自己学好数的所有约束个书进行分类板书、比较,思考老师是以什么标准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分类的标准和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1)只有一个约数的;(2)只有1个它本身两个约数的;(3)约数有三个获三个以上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自己概括总结“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这样教学,学生的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
总之,在教学中,要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必须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使我们的学堂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每个人的个性,让他们寓学于乐,使课堂充满美感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3]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 许芬英、郑伟君,《新课标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