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进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不同程度、不同时机的向学生介绍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理观念、思想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科学家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道路的曲折与艰辛,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爱和热心,并激发它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他们在熟悉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前因后果之后,会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透,从而让学生对物理世界有较全面的清晰认识。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之目的。所以,物理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会有直接积极的影响,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将力学之前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物理学史为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如,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与理论计算有偏离,于是便猜想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干扰天王星的运动。亚当斯和勒维烈分别根据万有引力理论计算出这颗未知行星——海王星的轨道,并由天文学家加勒在指定位置观察到。“用笔尖发现”海王星是演绎推理得多么精彩的实例!
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场,法拉第就从反面思考:“磁能不能产生电?”经过10年的艰苦工作,法拉第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的规律。法拉第是靠“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世纪之交”一系列重大的发现(X射线、电子、放射性物质的发现,普朗能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说的提出……)引起了物理学深刻的革命,量子的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充分说明了辩证思维中的真理的相对绝对律的正确性。
上述物理学史中的这些精彩实例,都可以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参考。
3. 运用物理学史,寓科学美于物理教学之中
物理科学不仅揭示了美的本质,更丰富了美的内涵。物理规律本身是美妙和谐的,它符合审美的所有要求,反映了该领域所固有的审美内容。物理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理性积淀,以至创造美。
库仑于18世纪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但他认为电与磁是完全不同的实体,这种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安培和托马斯·杨的支持,但没有说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奥斯特崇尚哲学,哲学中关于“美是表现在有限中的无限性”以及“美的要素是高于形式的普遍性”的思想对奥斯特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于1812年提出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于1820年发现了磁针在通电导体附近转动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一直连续两个世纪电和磁截然无关的观点,首次找到了电与磁的联系,为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4. 作为反面资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气氛
在教授运动的相对性是很多老师都巧妙的运用了《刻舟求剑》这一故事。《吕氏春秋》中记载:楚任过江,佩剑落江。即在船舱板上记号。到岸,船停,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学生了解至此,大多会很兴奋的运用“运动的相对性”来为老师解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光速教学是在速度教学之后。经历速度测量、声速测量的学习后,学生很容易和当年伽利略有相同的关于测量光速的构思:伽利略与他的助手在一个漆黑深夜来到佛罗伦萨郊外,两个试验者各提一盏信号灯,在相距数公里的小山头,甲亮灯开始计时,乙看见甲亮灯时也立即亮灯,当第甲看到乙亮灯时立即停止计时。用两地的距离的两倍除以时间,得到光速。伽利略的实验失败了,可学生会非常乐意分析伟人的失败之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也明白了:实验设计除了科学性之外还要具有可行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所以我们应当加强物理学史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收稿日期:2012-04-06
1. 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将力学之前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物理学史为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如,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与理论计算有偏离,于是便猜想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干扰天王星的运动。亚当斯和勒维烈分别根据万有引力理论计算出这颗未知行星——海王星的轨道,并由天文学家加勒在指定位置观察到。“用笔尖发现”海王星是演绎推理得多么精彩的实例!
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场,法拉第就从反面思考:“磁能不能产生电?”经过10年的艰苦工作,法拉第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的规律。法拉第是靠“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世纪之交”一系列重大的发现(X射线、电子、放射性物质的发现,普朗能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说的提出……)引起了物理学深刻的革命,量子的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充分说明了辩证思维中的真理的相对绝对律的正确性。
上述物理学史中的这些精彩实例,都可以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参考。
3. 运用物理学史,寓科学美于物理教学之中
物理科学不仅揭示了美的本质,更丰富了美的内涵。物理规律本身是美妙和谐的,它符合审美的所有要求,反映了该领域所固有的审美内容。物理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理性积淀,以至创造美。
库仑于18世纪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但他认为电与磁是完全不同的实体,这种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安培和托马斯·杨的支持,但没有说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奥斯特崇尚哲学,哲学中关于“美是表现在有限中的无限性”以及“美的要素是高于形式的普遍性”的思想对奥斯特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于1812年提出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于1820年发现了磁针在通电导体附近转动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一直连续两个世纪电和磁截然无关的观点,首次找到了电与磁的联系,为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4. 作为反面资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气氛
在教授运动的相对性是很多老师都巧妙的运用了《刻舟求剑》这一故事。《吕氏春秋》中记载:楚任过江,佩剑落江。即在船舱板上记号。到岸,船停,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学生了解至此,大多会很兴奋的运用“运动的相对性”来为老师解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光速教学是在速度教学之后。经历速度测量、声速测量的学习后,学生很容易和当年伽利略有相同的关于测量光速的构思:伽利略与他的助手在一个漆黑深夜来到佛罗伦萨郊外,两个试验者各提一盏信号灯,在相距数公里的小山头,甲亮灯开始计时,乙看见甲亮灯时也立即亮灯,当第甲看到乙亮灯时立即停止计时。用两地的距离的两倍除以时间,得到光速。伽利略的实验失败了,可学生会非常乐意分析伟人的失败之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也明白了:实验设计除了科学性之外还要具有可行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所以我们应当加强物理学史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收稿日期:20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