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江村 康巴汉子劲头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采访洛桑江村主席,我们7月份到了拉萨。但由于主席工作实在太忙,在完成其他采访任务后我们只好暂返北京。
  8月下旬,洛桑江村主席到北京出席中央召开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后,专门抽出时间接受采访,让我们大喜过望。
  “哎呀,老朋友了嘛!”一见面,洛桑江村就伸开臂膀与记者有力地拥抱在一起,你能感受到热情与力量。由于李而亮记者曾于1995年到2001年在西藏援藏6年,与主席多次见面打交道,彼此之间已是老朋友、老相识了。
  洛桑江村高大魁梧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深邃如炬的目光,爽朗豪气的笑声,都体现出一个康巴汉子的典型形象。
  今年57岁的洛桑江村,经历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更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迈向现代化、奔向小康的飞跃。可以说,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在洛桑江村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自治区主席的经历中,就是一个鲜明的缩影。
  谈到西藏的沧桑巨变,说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洛桑江村胸中澎湃的激情犹如那首《康巴汉子》歌曲中唱到的:“额头写满祖先的故事,云彩托起幻想,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任随女人和朋友自由飞翔。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
  我们的采访,自然就从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开始。
  “要还手就必须打赢,要读书就要学得最好”——
  从不服输的劲头
  “咱们西藏呀拉索,一杯酥油茶,一对格桑花,那是我从小芬芳的家。仰望珠穆朗玛,谁的天空高过她?嘿—咱们西藏,还有许多纯洁的阳光,嘿—咱们西藏,弥漫着神奇和向往,畅饮着雪原的豪放;一座布达拉,一条长哈达,那是我永远怀想的家,走进满天云霞,谁的声音召唤咱,嘿—咱们西藏呀拉索……”哼唱起《咱们西藏》,洛桑江村满是陶醉,这是他任职拉萨市长时面向社会征集的歌曲,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如今已是自治区主席的他再唱起这首歌,一个康巴汉子对这片故土无限的眷恋和深深的热爱都流淌在这歌声里。
  在西藏东部横断山脉,有一个“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大河,肩并肩地从高山峻岭中奔涌而出,然后掉头而去,分别汇入太平洋与印度洋。
  昌都地区的察雅县地处澜沧江畔,1957年秋,洛桑江村就出生在这里。在这个世代贫困穷苦的家庭里,母亲生下他不到一个月便离开人世。自此,父亲——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男人既当爹又当妈,以康巴人特有的倔强和勇敢,带着五个儿子在苦难中顽强地生存。“勤劳勇敢、桀骜不驯、威武高大”,父亲就是最小的儿子洛桑江村心目中的“康巴汉子”。
  洛桑江村,藏传佛教的含义是“智慧胜幢”,“智者无往而不胜”,在藏文字面上通俗的意思是心善成事。小时候,洛桑江村的胆大和调皮是出了名的,常常做出许多同龄人想不到、做不出的事情。乡亲们对其最大的印象,就是倔强好胜、敢做敢为。有一次,洛桑江村在外面动手与几个比自己大的孩子打架,回到家父亲问清原由,告诉他兄弟邻里朋友之间首先要团结,但是对欺负你的大孩子,要么不动手,要动手就必须打赢,否则,回家还要揍你。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那天还特意用当时稀罕的红糖和新鲜酥油揉了糌粑,重奖这个敢拼敢闯的小儿子。就这样,洛桑江村自小就被培养出待人正直、敢于挑战、永不服输的性格。
  父亲没有上过学,但老人家熟练掌握石刻玛尼经的技艺,一双粗糙的大手刻出一幅幅精美的六字真言,这也是洛桑江村最早接受到的民族文化熏陶;说唱《格萨尔》英雄史诗在康区十分盛传,在夜晚的酥油灯下,儿时的他经常给父亲背诵《格萨尔》经文版,这一切都在他心中印刻下了藏民族传统文化厚重的记忆,自上学起洛桑江村的藏文成绩就非常突出。
  虽然他年纪小,不到六岁就跟随哥哥上了区公办小学,但是他好奇心强,学得很认真,老师特别喜欢这个有灵气的孩子,经常让他在班上作功课领读和藏文书法示范。
  书本里的知识在小小的洛桑江村面前打开了一片天地。那时候,他常常产生一种到外面世界去看看的强烈愿望,“有时做梦都梦见自己走在县城和昌都地区的街上,觉得那就是一座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
  在洛桑江村2岁到8岁这六年间,西藏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1959年伴随着平叛的同时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一个旧的制度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百万农奴翻身成为国家和西藏的主人,从此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民族区域制度的实施,开启了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崭新时代。
  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命运,也由此更改变了生活在群山脚下、澜沧江畔、封闭寂静村庄里一个康巴孩子的命运,使年少的洛桑江村有了真正“走出去”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西藏没有发生这两件大事,那个年龄段的我,只是一个抬头望见一座座大山、懵懵懂懂的穷苦孩子,哪有机会为上学堂而走出家门、走出家乡?”可以说,上学改变了洛桑江村的生活轨迹和人生道路。
  父亲深深懂得,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常常讲:康巴男人一定要走出家乡,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去见识,走得越远就会越有出息。他不顾亲戚朋友的劝阻,把唯一留在身边的小儿子也送出了家乡。1971年,洛桑江村如愿以偿被推荐到西藏民族学院学习。“本来长得矮小的我,在体检时只好悄悄地垫高了鞋跟才过的关。”如今一米八几大个头的洛桑江村,提起往事依然津津乐道。
  离开家乡前,洛桑江村想象着外面的世界,兴奋得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父亲和大哥扛着行李,领着他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和麦曲河边崎岖陡峭的山道上走了一整天,才到达察雅县城。进军西藏的十八军老战士、老县委书记特意派了自己的专车——一辆北京吉普,把他送到了昌都行署所在地。那时的川藏线路况很差,从昌都到咸阳,他走了半个月的路程:在成都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第一次坐上火车,一路都是新鲜的,心里充满着无比的幸福与憧憬。至今,他还记得父亲在分手时叮嘱他的话:“你是我最疼爱的小儿子,你到外面要争气,要学出个样子来……”   位于陕西古老咸阳城中的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干部和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1971年,洛桑江村成了西藏民族学院的一名预科生。
  那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年代。一个14岁的少年,远离几千公里的家乡,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在这所先后培养出4万多名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各界优秀干部、知识分子的高等学府里,整整学习、生活和工作了15年。如今回忆起来,洛桑江村感叹“从年幼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今天的我,陕西咸阳古城是我的第二故乡,西藏民族学院是我成长的摇篮、命运的转折点”。
  那时,进入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年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预科两年后洛桑江村转入语文系藏语文专业学习,不仅要学习藏语文、汉语文,还要学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洛桑江村的藏文成绩虽然顶呱呱,但他和绝大多数农牧区来的藏族学生一样,对汉语既听不懂,也不能读,更不会写。“一开始我连男女厕所这两个汉字都分不清,学汉语完全是从拼音a、o、e开始学起”。但小小年纪的他,血管里流淌着康巴汉子的热血,决不会向困难低头。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熄灯后他用手指在身上反复写着字词,记不清了就跑到厕所微弱的灯光下看上几眼,反复背诵,常常被厕所的蚊子叮一身包。
  冬去春来,寒暑交替,坚韧不拔的洛桑江村用勤奋和刻苦向青春交上了一份最好的答卷。他的汉语成绩突飞猛进。如今,他那遒劲洒脱的汉字书法和流利的普通话,便得益于那时的苦练。
  “晚上做梦都是没有干完的工作,工作再多也不觉得累”——
  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劲头
  1976年,洛桑江村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校期间,洛桑江村对各门类知识和跨学科书籍涉猎广泛,对社会发展简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初步读了一些比较通俗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著作的简本。西藏民族学院的老书记王静之对洛桑江村的学习劲头很是赏识和厚爱,向他推荐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大堆书目,见到就出其不意地提问,“不认真看都不行”。特别是和蔼可亲的张元坤等老师们对留校后的洛桑江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培养与关爱,令他终身难忘。回想当年,洛桑江村特别怀念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有当年从十八军转业的高级知识分子,有从全国各大高校汇聚的名师学者,他们学识渊博丰厚、品德无私高尚,让人从骨子里生出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白天是老师,晚上是家长,使我们这群远离故乡的藏族孩子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什么叫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就是情真意切的感受。什么是民族团结?这是我在内地学习工作15年来与汉族师生血浓于水的情感交融。”
  那也是年轻人心中都有一句座右铭激励自己奋进的年代。铁人王进喜那句“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的名言和康巴汉子血性好胜的性格,融合成了洛桑江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那时开始,他学会了在学习上不断自我加压。直到今天,也习惯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
  由于洛桑江村刻苦学习、用心钻研,提高很快,学校把他从藏语文教研室调到马列教研室任教,这对他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开阔理论视野有很大帮助,也对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1979年到1985年,洛桑江村先后担任了西藏民族学院团委副书记、书记。1980年还上中央团校研究班学习。
  这期间,青年的洛桑江村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与一位十八军老战士的女儿、同年学医毕业留校的扎西央宗喜结良缘,并有了可爱的儿子洛桑扎西。爱人的理解和支持,使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学习。根据那时的政策完全可以要两个小孩,但为了学习和工作只要了一个,到了这个年龄家人确实还有一些遗憾。
  1978年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性伟大转折。1980年和1984年,党中央先后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掀开了西藏建设发展的崭新篇章。
  身处这样一个历史巨变的伟大时代,洛桑江村沉浸在一种热血沸腾的状态中,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他到老师们那里请教、到图书馆看书、在实际工作中历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通过在西藏民族学院与老师、同事们的共同工作生活,洛桑江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也养成了他对工作雷厉风行、敢于担当、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风格。“总觉得自己工作干得不够出色,每天晚上做梦都是没有干完的工作,工作再多也不觉得累。”不断的自我加压,让洛桑江村总是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但是,作为一名藏族青年干部,目睹故乡每一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却身在内地大学校园里的洛桑江村心里很不平静。家乡的建设让他魂牵梦绕,雪域高原的巨变令他心驰神往,时刻渴望能回到故乡,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学习学习再学习,实干实干再实干”——
  勇挑重担、敢于拼搏的劲头
  1986年,洛桑江村的渴望终于如愿以偿。年仅29岁的他调任自治区团委书记兼自治区青年联合会主席。
  根据中央关于指导西藏工作的10条意见和区党委工作部署,洛桑江村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组织开展了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本着弘扬共青团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优良传统和“老西藏精神”,西藏青年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他创造性地在全区农牧民青年中开展了“脱贫、脱盲”的双脱工程、“希望工程”、“青工技术比武”等一系列适合西藏各族各界青年特点的活动;推荐并选调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修养扎实、工作能力强的藏汉优秀青年干部。如今,与他同时期的年轻干部,许多人已经走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成为祖国和西藏建设发展的栋梁之才。
  根据各族各界青年的特点,为扩大青年工作的影响,架起各族各界青少年联系的纽带,他正式创办了藏汉文版《西藏青年报》、西藏青年理论学社和西藏青年旅行社。在他任内,还创办了15所“希望小学”。   “他具备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康巴人的气质,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西藏共青团的工作朝气蓬勃地跨入新世纪,有他的重要贡献!”当年一起共事的团区委原副书记、现区环保厅党组书记王亚蔺的一番话,是洛桑江村青年工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1992年,洛桑江村调任那曲地区工作。这一年,他35岁,是那曲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行署专员。藏北的那曲称为“羌塘”,即北方高原的意思。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面积45万平方公里,全地区共32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万里羌塘草原上汽车常常跑上一整天也见不着一个人影,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国土面积最大的地区。年均气温零度以下,冬季空气中的氧含量仅有海平面的一半。那里的牧民文盲率较高,逐草游牧,牲畜出栏率低,收入也很低,是西藏自然和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区。
  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和青年工作的干部来说,虽有热情、有激情,也有强烈的事业心,但不是很熟悉牧区工作,压力和挑战摆在了面前。洛桑江村初到那曲,在地区新老班子交接时,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再团结、实干实干再实干”的要求,以此来激励自己。
  为了摸清家底,尽可能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情况,洛桑江村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在任职的近4年时间里,行程数万公里,走遍了全地区11个县和所有乡镇,并多次深入到当时最贫苦的东部4县和最艰苦的西部尼玛、双湖等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调查研究和现场办公。他虚心向各族老干部学习、向牧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实践学习,还特别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邀请区内外专家,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全力抓那曲地区草原畜牧业综合开发规划,积极探索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路径,为藏北畜牧业发展、经营体制创新做了有益探索。在那个高寒地区,洛桑江村下大力建成了5个电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还高度重视牧区基础教育,兴建了一批标准化小学,加快了牧民脱贫和解决温饱的步伐。
  1994年,对于西藏建设发展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7月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政策,作出了由15个经济较发达省市和40多个中央部委对口援藏的重大战略决策。万里高原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洛桑江村以那曲地区行署专员的身份出席了那次重要会议。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洛桑江村于1995年调任拉萨市市委副书记、拉萨代市长、市长。
  拉萨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江苏的对口支援,让拉萨的发展如虎添翼;而各种矛盾的交织,又使得这里令世界瞩目。胜任拉萨市长,洛桑江村依然坚守一条硬道理——实干。
  在区、市党委的领导下,洛桑江村带领市政府一班人,牢牢把握社会局势日益稳定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狠抓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制定修改并完善出台了拉萨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东延西扩、跨河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作为新任市长,强力推进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包括江苏路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市长,洛桑江村深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如何保护好西藏的传统文化、蓝天碧水更为重要。上任之初,他坚决反对在布达拉宫和八廓街周边建高楼大厦,在建筑屋顶搞琉璃瓦、墙体贴瓷砖等现象,明确指出这绝不是明智的选择,更不是藏文化圣地和现代化拉萨应有的城市风格,拉萨的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并以拉萨城市规划委员会名义予以了坚决制止。为了更好保护拉萨老城区的风貌,他提出了对拉萨河南岸柳吾新区的开发规划和建设,对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和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保护规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建立了拉鲁湿地这一大片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现已上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现在已成为拉萨城市之“肺”,成为拉萨的自然景观,成为游客和市民休闲散步的最好去处。
  在拉萨工作的近8年,是洛桑江村工作任务繁重、收获良多的一段时期。以前,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青年工作、牧区工作,而在拉萨市市长的岗位上,他不断地充实和积累了城市规划保护与管理建设、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有益经验,洛桑江村把这段经历视作人生中最为宝贵而难得的财富。
  离任拉萨市的时候,洛桑江村依依不舍,“还有许多想法没有实现、许多工作没有完成”。毕竟,他为这个城市服务了近8年,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与各族各界市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为这座城市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也融入了太多的情感。经过几届班子的不懈努力和北京、江苏的大力支援,现在的拉萨正在向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现代化氛围浓郁、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的国际旅游城市迈进。
  夕阳西下时分,当洛桑江村在布达拉宫广场散步时,灯光映照下的雄伟的建筑,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看到这里人潮如涌,听到四周欢声笑语,作为曾经为这座城市服务多年的前任市长,不由得生出几多感慨和几多欣慰。
  “心中始终充满了坚信、坚强与坚定”——
  追求卓越,永不停步的劲头
  2003年1月,洛桑江村当选为西藏自治区副主席,主要分管旅游、环保、建设、民政等工作。从管理一个市到放眼全自治区,在认真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他经常静下心来思考事关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些问题,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经过大量调研,他提出了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设想,牵头制定规划,并最终获得国家批准实施,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建设方面,他积极组织开展了拉萨到贡嘎机场、拉萨到林芝公路沿线农牧民安居工程试点,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全面推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他还狠抓了高起点的自治区旅游规划的修订完善编制工作,亲自组织拍摄了七集旅游文化专题片《天上西藏》,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以其影响力和艺术性成为年度最好的节目之一,为西藏旅游文化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10月开始,洛桑江村担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政协党组副书记、政协副主席。
  2008年,在达赖集团的操纵下,拉萨发生了严重的“3.14”打砸抢烧事件。在严峻的形势下,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洛桑江村坚决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在僧尼和信教群众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同达赖分裂集团作坚决的斗争。错综复杂的工作进一步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也更加坚定了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西藏各族老百姓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信念。
  2010年5月,挑起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重任的洛桑江村,出席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明确了西藏工作“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指导思想,并首次提出了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两屏四地”战略定位。这次会议,成为西藏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历史,赋予西藏新的大好机遇,更给有为者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2013年初,洛桑江村当选为自治区主席。“能够当选自治区主席,这是党中央和西藏各族人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他认为,作为自治区主席,首先要坚决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区党委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西藏各族人民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无愧于党,无愧于西藏各族人民。“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今后西藏腾飞打基础。”洛桑江村说。
  还记得当选主席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洛桑江村代表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表态: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确保西藏城乡各族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西藏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差距显著缩小,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洛桑江村是这样表态的,上任一年多以来,这届政府班子也是这样去做的。
  西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优势。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届政府更是把生态保护作为红线、底线和高压线。洛桑江村带领的这届政府,面临着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更要保生态的重任。新的考验,又一次摆在洛桑江村的面前。
  洛桑江村记得小时候,父亲路过水源的时候总要先放一个石头。他当时不明白,就问父亲这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水是生命之源,不能破坏。藏民族传统中,还有“不能砍伐森林,树枝也不能折”的习俗。为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政府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等“三高”项目进藏,严格落实矿产开发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目前为止,西藏自治区已建立了41.2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西藏自治区的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总体上处于原生状态。
  但是,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稳增长、促发展的矛盾呢?
  “西藏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我们有信心把它建成独具历史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不久之后的西藏,将比今天更加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为当地居民和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更多更丰富更有特色的服务,你们将会看到昔日的山村农家将变成更加美丽的藏式小镇。更加迷人、富有魅力的‘人间圣地、天上西藏’,必定会让你们惊叹、流连忘返。”洛桑江村表示,旅游业将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最受欧洲游客欢迎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拉萨榜上有名;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的中国最美的100个的地方:珠穆朗玛峰、阿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纳木措、布达拉宫、冈仁波钦峰榜上有名;
  中国最美十大公路:川、青、滇、新四条进藏公路榜上有名,其中川藏公路318国道已成为公认的中国的最美景观大道;
  中国最美十大山峰:南迦巴瓦峰、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钦峰榜上有名;
  中国最美十大冰川:绒布冰川、米堆冰川榜上有名;
  中国最美十大湖泊:纳木措湖榜上有名;
  中国最美十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榜上有名;
  中国最美十大遗址博物馆:布达拉宫榜上有名;
  ……
  洛桑江村扳着指头,如数家珍一口气报出这么多“最美西藏”,让人目不暇接,也令人充满敬佩,能感受到他不仅对西藏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更流露出他对这片高原故乡充满着自豪的憧憬和深情的眷恋。
  在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到西藏去已经成为许多旅游者的首选。为了推动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中华特色文化保护地的建设,他提出了举办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的构想,并得到国家批准,今年9月份将举办首届博览会。现在,通往拉萨的航线,已经达到48条;青藏铁路,每天将上万游客带进了西藏;几条主要公路,汇集了挂着各省市区车牌号的自驾旅游者;还有数不清的自行车队、徒步“驴友”。这是潜力巨大的无烟产业、清洁产业、健康产业。
  “西藏的产业发展,首先要定在打造西藏旅游升级版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高端、精品、特色,打造拉萨国际旅游城市和林芝生态旅游大地区,阿里古象雄文明神山圣湖旅游区、后藏文化和珠峰登山探险旅游区、藏东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康巴文化旅游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今年我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的旅游文化咨询会;其次大力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子。”洛桑江村充满自信地说。为了这个宏大目标,必须破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目前自治区正在强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已经开工建设,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建成正式通车运营,拉洛水利枢纽开工建设,“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造林绿化工程正在加快实施,川藏铁路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拉萨至林芝铁路有望年内开工建设,藏木电站有望明年建成……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洛桑江村坚信,明天的西藏,依然会是人们心目中最纯净最美丽的香格里拉。   发展为了群众。就任一年多以来,洛桑江村带领的政府班子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让西藏的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自治区去年财政支出的50%都用于民生,着力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的“十件实事”,连续实施了31项惠及民生的提标扩面补助补贴政策;西藏籍应届高校学生基本实现全就业;以免费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县乡标准化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全区所有孤儿将在地区得到集中收养救助,到明年全区所有的五保户将在县一级得到集中供养。
  洛桑江村的成长经历,让他深深懂得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来说是何等重要。他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民族和未来的希望所在。如果一个农牧民家庭出一个大学生,不仅能改变这个孩子的命运,也能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为此,进一步加大了向农牧区的教育倾斜力度,农牧民和城镇低保家庭孩子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60%以上,全区幼儿和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三包”政策延伸至15年,老百姓的孩子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非常关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生活条件的改善,十分注重师德培养,着力提高教师待遇。从今年起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按照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和边境县每人每月300元、600元、900元三个标准发放,受惠教师达1万人。
  谈到西藏发展取得的成就,洛桑江村没有列举更多的数字,却谈到自己最深切的感受。他说:“38年的工作经验,给我一个最大的体会: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守望相助,是西藏工作的生命线。”洛桑江村表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十分珍惜、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西南边疆、守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毋须描述更具体数字,今天的西藏,经济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边防安定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一切,足以证明西藏各族人民一定会更幸福,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时间瞬间而逝,两个多钟头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记者李而亮不禁回想起在藏工作时曾多次随洛桑江村采访,见过他在家接待亲戚朋友时,在悠扬的康区旋子舞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的舞姿;见过他开怀大笑时爽朗迷人的笑容;见过他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重大决策时,眉峰紧锁、刚毅凝重的神情;见过他在乡间紧紧握着父老乡亲的手,充满着儿子与父辈告别时的敬重与依依不舍的目光;见过他离开家乡亲人、回望故乡时眼角饱含柔情眷恋的泪水。
  这是一位真性情、有个性的康巴汉子,更是一位身肩重任、胸怀理想的西藏自治区主席。这位40多年前那个走出横断山脉、澜沧江畔的康巴少年,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洛桑江村深情地说:“是家乡的蓝天和大地让我心胸开阔,是父辈养育之情让我懂得感恩和回报,更是党把我从一个农村小孩送到现代化的学校,让知识的智慧和力量注入我的头脑,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本领,给了我为西藏老百姓服务的平台。我热爱脚下的这片高原大地,热爱头顶的这片蓝天白云,热爱这祥和宁静的生活,热爱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的各族父老兄弟姐妹,也热爱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作为这一届的自治区主席,内心始终充满了坚信、坚强和坚定,我的坚信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的坚强来自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我的坚定来自骨子里甘愿付出、勇于担当的信念。”
  这样一段话,像个人感悟,更像他率领全区各族人民走向灿烂明天的宣言。
  对话洛桑江村
  《中华儿女》:主席您好!您曾经做过青年工作,担任过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和自治区青联主席,一步步成长,现在成为自治区主席。在您的成长历程中,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启迪意义?
  洛桑江村:很高兴接受《中华儿女》杂志的专访,曾经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很关心青年成长、关注青年刊物。这次你们在西藏采访了不少青年代表,反映了当代西藏青年风貌,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就。青年的成长进步是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我个人的成长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实际上是我们这一代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藏社会进步共同成长的一个缩影。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西藏社会发展的两大历史性巨变,第一个就是西藏的民主改革,没有民主改革,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农奴制社会。就我个人而言,一个澜沧江畔农民的孩子,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也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一切。第二个就是西藏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人很庆幸,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经历者、受益者。要说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迪意义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在这个大前提下,作为青年,个人要勤于学习、踏实苦干,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中华儿女》:您的成长见证了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请主席向青年读者介绍一下目前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洛桑江村: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指示要求,抓好发展稳定两件大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一是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2011年以来,西藏群众安全感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
  二是经济建设始终保持跨越式发展良好势头。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07亿元、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4亿元、年均增长37.5%。   三是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更加”: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获得更满意的收入;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营造更优美的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是生态环境始终良好。党和政府历来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西藏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西藏的一草一木、蓝天碧水,西藏空气质量和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优良,依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中华儿女》:今年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周年,请主席谈谈对口援藏工作对西藏发展稳定所起的重大作用。
  洛桑江村: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西藏工作作为战略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针对西藏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央先后五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是1994年7月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重大决策,掀起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新高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和对口援藏工作,明确要求“发挥好援藏干部的优势和作用”,并在今年召开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总结经验,进一步理顺完善援藏体制机制。
  20年来,各援藏单位、援藏干部坚持把开展援藏工作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受援地发展、改善民生的同时,始终站在反分裂斗争和民族团结的第一线,深入高山牧场、田间地头、农家牧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实践证明,开展对口支援是全国支援西藏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范,是发展西藏先进生产力、促进西藏各民族思想文化交融、维护和实现西藏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中华儿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您认为西藏儿女的中国梦包含了哪些重要的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西藏儿女的中国梦?
  洛桑江村: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心之所向、梦之所往。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小平同志曾经殷切期望西藏发展“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要求西藏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和小平同志对西藏工作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西藏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后发优势,比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及良好的高原生态环境等,60多年来持续发展积累起来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治理体系等基本条件,加上中央特殊关怀、全国大力支援、自身艰苦奋斗,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认为,西藏儿女的中国梦,就是努力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走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建设一个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其他文献
我们又到了大东北,这是今年的第三次北上之行,也是第一次在夏天去东北,六七月的沈阳,只有一个字,爽!刚到沈阳的那几天,我们甚至后悔没有带长袖衣服,气温就好像北京的秋天,舒
基于缺陷微带结构(DMS)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低通滤波器.首先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分析了DMS微带线的S参数频响特性,用微波电路分析软件讨论了DMS微带线的等效电路及其参数提取
南斯拉夫在5年前就已认识到,如果不以系统组织和科学研究为基础,就不可能为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展一场成功的斗争。3年以前,联邦执行委员会批准了由我国科学家精心拟订的一个研
7月11日,是值得温州网球爱好者做一次向“网事”纵深回望的日子。鹿城网球协会成立已整整2周年。从2009年7月成立时的50多名成员,到现在的下辖麻雀坡、金茂、鸿润、工贸少年
要做好云南省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备考复习工作,教师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明确备考方案,即明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方案》。教师要认真研读,把握
话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戏班帮宣传,其实都不亚于商家的宣传手法,往往为了招徕顾客(观众),不惜出尽五花八门的招式。回顾白雪仙初次登台之时,戏班为她大肆宣传,特邀编
随着2000年《帝国》(Empire)、2004年《大众》(Multitude)、2009年《共同体》(Commonwealth)等著作的陆续出版,这些著作的两位作者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米歇尔.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涉到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为了不断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教学要做优良的
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5月24日发出通知,为加强对我市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赫勒在《超越正义》中提出了超越正义、回归良善生活的构想,界划了三种正义概念:形式的正义概念、伦理的正义概念和政治的正义概念。形式的正义概念必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走向悖论,伦理的正义概念正当补充;现代性的悖论必然会令静态正义走向动态正义;历史哲学的解体势必导致不完备的正义概念取代完备的正义概念。赫勒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认为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存在四点“硬伤”:过于倚重社会政治的正义概念,缺乏伦理的正义概念;根植于“绝对自由”这一错误假设;将形式的正义概念视为唯一合理的正义概念;本质上是一种“苦难的神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