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外教史: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走向世界的征途中,外教起到了很大作用:带来新的理念和训练方式。然而,“洋务运动”并非只是技术上的一蹴而就,文化的交融才是重点。围绕土洋之争的,并非技术,而是内在的体育文化。
  惨痛的足球:从头顶光环到“国际骗子”
  圆梦世界杯成为中国足协聘请外籍主教练的直接原因,然而,除了米卢带领国足历史性地闯入世界杯决赛圈外,其余几位均战绩惨淡未能实现合同目标,或提前下课或被架空。
  1992年,头顶“德国年度十佳教练”光环的施拉普纳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首位洋教练。在当年进行的日本广岛亚洲杯上,推崇“豹子精神”的施拉普纳并未让中国球迷失望,以6胜1平1负的战绩夺得季军。
  由于人们对土帅的失望以及对外教的追捧,施拉普纳被国人捧上了很高的位置。1993年的央视春晚上,相声《拍卖》中甚至要拍卖施大爷的“一根为了中国足球变白的头发”。
  然而,在1993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足客场分别以0:1负于也门队和伊拉克队,再次无缘1994年世界杯。一夜之间,施拉普纳“老底儿”被揭了个底朝天,从球迷口中的“施大爷”变成了“国际骗子”,更有媒体直指施拉普纳只是“三流教练”,随后他从主帅“降级”为中国足协技术顾问,1994年正式下课。
  施拉普纳的命运,或许带有一定的连贯性,之后的霍顿(英国人,1998-1999)、米卢蒂诺维奇(塞尔维亚人,2000-2002)、阿里·哈恩(荷兰人,2002-2004)、福拉多·杜伊科维奇(塞尔维亚人,2006-2008)、卡马乔(西班牙人,2011-2013)等人,依旧都延续了施拉普纳的命运。
  广受赞誉的米卢,倡导“快乐足球”的理念,又提出“态度决定一切”的论调。先不谈战术,米卢的驭人之道已经让中国球员折服。同时,由于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联合举办,亚洲区的名额实际有所增加,在各种有利条件下,加上米卢的有效驾驭,中国队终于在十强赛中冲出亚洲,圆了中国足球的世界杯梦。
  但在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中,中国队“胜一场,得一分,进一球”等最低目标均未实现,不少人认为米卢对于中国足球的技战术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并无贡献。世界杯结束后,米卢到期离任,他也是长期以来唯一一位与中国足协执行完合同的外籍教练。
  足球洋教练与本土教练的几十年争锋,成为中国体育界最受关注的教练事件。是土是洋,争论不休。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洋教练与中国足球结合的24年,对中国足球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起到了很大影响。
  而在更广范围内的足球普及领域,洋教练开始走进学校。比如2005年,5名阿根廷足球教练进驻北京中小学执教。虽然只有短短40天,但聘请外教高昂的薪酬足以看出主管部门对于发展中小学足球期望之大——不含食宿翻译40天薪酬36000元。然而,另一个事实却难以回避,那就是本土足球教练仅从数量上就远远达不到学校的需求。本就稀缺的足球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中小学授课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洋务运动”新理念:土洋结合是大势所趋
  中国体育界,最早的洋教练应该是大松博文。他曾将一群工厂女工训练成东洋魔女,使日本女排创造了排球运动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
  1965年4月,大松博文来华一个月,协助训练中国女排。大松博文给队员的扣球,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频率之高、角度之刁,都是中国排球界闻所未闻的。他的训练方法、训练思想和训练作风,在中国排球界乃至整个体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奠定了中国排球日后成长和腾飞的基石。
  有人称大松博文是中国女排的“教父”,此说不为过。
  学习外国。怎么学?直接请发达国家的欧美人士来操办,这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办法。但是,过去证明,现在仍在证明,直接请洋人的办法不灵,不行。清朝搞工业,直接请了洋人来管理,结果工业没搞起来。清朝的海军直接请洋人来,结果先进武器购了不少,军队战斗力没上来。
  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女排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排球文化,给足球上了一课。
  就目前而言,大量外教在中国的各个体育门类中存在,比如,中国田径队中的7名外教,带领中国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之前,中国田径队曾聘请罗萨博士担任马拉松教练。然而他总希望把肯尼亚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复制到中国选手身上,不愿认识并理解中国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点。两年后离开中国时,他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基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国田径队在挑选外教时制定了新的标准。首先,外教需要具备很强的执教能力和专业水准。其次,外教要有帮助中国田径的意愿,不能只是单纯为挣工资。第三,外教必须能认识并理解中国选手与欧美选手的不同,并能够将自己的执教理念融入其中。
  2004年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在21个项目上先后聘请了67位外籍教练。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中的“洋教头”有14人,占到教练总数的9%。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38名外籍教练执教中国体育的各支“国字号”队伍。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的外教“军团”迎来一轮“大换血”,但总体人数趋于稳定。2010年,在出征广州亚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名单中,近20位外籍教练引人注目。这些外教执教于花样游泳、曲棍球、击剑、篮球和皮划艇等12个项目,占全部教练的7%……
  即使在最具优势的乒乓球上,也活跃着外教的身影。几名外籍体能教练的加入,曾是中国乒乓球队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新亮点。
  如何令外教和本土教练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显然是一个更加考验智慧的课题。去年,苏炳添赴美冬训,便是由袁国强教练和美国外教共同指导。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工作,场馆的建设风格要充分体现文化氛围,要展现出学校的办学特点;针对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树立师生先进的体育价值观,规范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风貌;针对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需要优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制度,强化课余体育活动制度,重视体育竞赛体制的建设,加强学校运动团队规范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现状;应对措施  1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