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海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后,事态持续发展升级,在各方政府立场态度、社会舆论宣传的影响下,各方民众心理复杂多样。分析各方民众心理及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干预引导,对尽快解决黄岩岛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岩岛对峙;民众心理;浅析
4月10日,菲律宾海军"德尔皮拉尔"号闯入黄岩岛海域,对在该海域避风停靠的12艘中国渔船进行袭扰,被赶到的中国"海监75号"、"海监84号"制止。黄岩岛事件拉开序幕,黄岩岛的归属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当下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信息获取的快速化,带来了各方民众对此次事件的不同心理反应。
一、当前各方民众心理
1.我方民众心理
黄岩岛对峙以来,我方民众心理表现主要有:一、愤怒。中央电视台报道称,网络民意调查表明,97%的中国公民认为可以动用武力。来自民间的愤慨声音不断。民众自发组织了一些抗议活动,日前,一段南京街头万人对警察高喊"有种去打菲律宾"的视频网上热传。京台高速现"保卫南海 保卫黄岩岛"的广告牌。菲律宾的侨民发起了全球反华示威,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不满,各地的侨团也采取组织前往菲律宾总领馆门前进行抗议。二、担忧。黄岩岛事件对峙不下,这次事件暴露了中国海洋问题的严峻性,处理不当就会留下更多后患,由此引发了不少民众的担忧。海南渔民每年多次到黄岩岛和南沙捕鱼,如今担忧未来到远洋打鱼会受到更多来自菲方军舰的干扰。此外,我国坚持不动武,也有人撰文"炮弹变哑弹"表达忧虑。三、冷淡。5月11日,菲律宾就黄岩岛事件煽动民众情绪,鼓动国内民众和海外侨民发起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但我国内不少民众对此反应较为冷淡,当日,北京的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前,我国民众集体"失声",未发生反对菲方无理举动的大规模集会抗议活动。
2.菲方民众心理
菲官方主张在南海问题上依赖美国,强硬对待中国,民间始终存在截然相反的声音。一、担忧。菲律宾《星报》发文章提醒到,"当我们就与中国的领土纠纷向他国求助时……包括一些西方民主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会选择更符合他们国家利益的一方,显然这不会是菲律宾。"中国是菲律宾最主要的客源国之一,每年赴菲律宾旅游的人数在100万人次以上。菲律宾民众非常担心,中国方面彻底取消组团赴菲律宾旅游。"如果真是那样,菲律宾有很多人就要吃不饱饭了。"二、反感。一些菲律宾白领,也对近来当地媒体持续鼓吹反华情绪表示了反感。更有菲学者撰文到,黄岩岛事件凸显菲外交"愚蠢"无能,"总统让我们成为世界的笑柄"。 菲主流媒体发声:黄岩岛属于中国,菲不应自欺欺人。三、焦虑。黄岩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拒绝让1500个集装箱的菲律宾香蕉入关,导致菲商人焦虑香蕉在中国港口腐烂。
二、成因分析
1.经济因素
黄岩岛海域位置重要,菲对此觊觎已久。黄岩岛海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渔民的传统捕鱼区。更为重要的是,黄岩岛海域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背后是广阔的南海,在陆地油田和浅海石油产量普遍下降的今天,这片海域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菲律宾蓄谋侵占黄岩岛,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攫取这一海域的丰富资源,并以此为跳板开掘更多的油气资源。菲律賓意图染指黄岩岛,公然侵占我国经济利益,是引起我方民众愤怒和担忧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菲律宾曾是亚洲"四小虎"之一,但近些年已经被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远远抛在后面。据报道,现任总统阿基诺三世上台后,菲国内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乱象丛生。2011年的菲律宾经济增长率从前一年的7.6%快速下滑为3.7%,国民贫困率达到49%,失业率达10.3%。而中国是菲律宾香蕉主要出口对象之一。每年菲对外出口的7500万箱香蕉中"超过一半运往中国",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菲律宾香蕉产业将经受重创。棉兰老岛纳卯地区至少有20万名香蕉园工人可能受到影响。中国是菲律宾重要的游客来源国,每年赴菲律宾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在100万人次以上,暂停赴菲旅游,将会对菲律宾的旅游业带来影响,根据不完全估算,将给菲律宾造成至少上千万美元的损失。黄岩岛事件导致菲律宾本就低迷的经济又雪上加霜。民众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此,就不难理解菲律宾民众"担忧"和"焦虑"的原因了。
2.政治因素
近些年来,南海争端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美国高调战略动作的激励下,卷入纷争的某些东南亚国家感到抢占南海岛礁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屡次三番与中国较劲,试图通过千奇百怪的方式,加速实际占领南海岛礁的进程,意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既成事实,垄断南海丰富的经济资源。越南和菲律宾两国在南海的行动步伐最为迫切,它们一东一西,对中国的南海利益形成夹击之势。黄岩岛对峙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能不予以关注。一方面,它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尊严,菲律宾就是想通过削弱中国的国家意志、迫使中国一如既往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来提振自身的威望,增加政客们的民意支持率。另一方面,它有可能演变为又一个恶劣的先例,成为其他相关国家对付中国的样本。我方民众的担忧心理原因正在于此。
阿基诺三世上台前曾承诺振兴菲经济,但上台后并未能有效实现。另外,菲南部反政府武装和国内分裂势力抬头,安全局势恶化,导致阿基诺三世政府民意支持率下滑、执政地位不稳。不久前,菲律宾全国大约有近10万人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阿基诺的执政不当,造成贫困加剧、失业增多等社会弊端。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菲律宾首都发生反华示威游行参加者寥寥的原因了。阿基诺三世此番借黄岩岛事件转嫁国内矛盾的偏执行为换来的是菲律宾民众更加的反感。
3.其他因素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民众的思想和情绪日益复杂多样。部分民众心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极大地加剧了民众的心理不平衡,加剧了人们有关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观印象。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激烈冲突,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加上改革造成利益主体的多样化,更加剧了价值标准多元化的趋向。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人们归属感失落,无所适从的心理明显。在此次黄岩岛事件中,部分民众的冷淡心理,正是上述背景的写照。
三、对策
此次黄岩岛对峙中我方民众的心理反应复杂多样,如何稳定民众情绪,削减其种种负面心理,保证形成合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加快心理干预体系建设研究
心理干预操作复杂、技术性强,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才能顺利进行。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进行专门研究,积累数据资料,进行理论准备,可以为民众心理干预工作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制定更为有效的民众心理干预计划打好基础。同时,要建立民众心理的引导制度,引导民众积极心理,消除消极心理,努力维护国内稳定局势。
2.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首先,应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使民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其次,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正规渠道的权威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社会恐慌和混乱,稳定民心、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有效应对事件奠定基础。
3. 发挥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首先,要在重大敏感事件中进行必要的新闻约束和新闻控制,为政府有效应对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媒体要加强自我管理,坚持职业操守,强化责任意识,引导整个社会在重大敏感事件面前形成合力。第三,在保持声音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深入地分析事件的形势、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帮助政府从心理上引导民众克服消极心理,积极应对,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相关事件迅速、顺利、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2]温淑春.对当前民众社会心态的基本判断及存在问题分析[J].社科纵横,2008,(4).
[3]陈月生.略论群体心态与舆情研究[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7,(8).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82-283.
作者简介:王培,防空兵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黄岩岛对峙;民众心理;浅析
4月10日,菲律宾海军"德尔皮拉尔"号闯入黄岩岛海域,对在该海域避风停靠的12艘中国渔船进行袭扰,被赶到的中国"海监75号"、"海监84号"制止。黄岩岛事件拉开序幕,黄岩岛的归属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当下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信息获取的快速化,带来了各方民众对此次事件的不同心理反应。
一、当前各方民众心理
1.我方民众心理
黄岩岛对峙以来,我方民众心理表现主要有:一、愤怒。中央电视台报道称,网络民意调查表明,97%的中国公民认为可以动用武力。来自民间的愤慨声音不断。民众自发组织了一些抗议活动,日前,一段南京街头万人对警察高喊"有种去打菲律宾"的视频网上热传。京台高速现"保卫南海 保卫黄岩岛"的广告牌。菲律宾的侨民发起了全球反华示威,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不满,各地的侨团也采取组织前往菲律宾总领馆门前进行抗议。二、担忧。黄岩岛事件对峙不下,这次事件暴露了中国海洋问题的严峻性,处理不当就会留下更多后患,由此引发了不少民众的担忧。海南渔民每年多次到黄岩岛和南沙捕鱼,如今担忧未来到远洋打鱼会受到更多来自菲方军舰的干扰。此外,我国坚持不动武,也有人撰文"炮弹变哑弹"表达忧虑。三、冷淡。5月11日,菲律宾就黄岩岛事件煽动民众情绪,鼓动国内民众和海外侨民发起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但我国内不少民众对此反应较为冷淡,当日,北京的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前,我国民众集体"失声",未发生反对菲方无理举动的大规模集会抗议活动。
2.菲方民众心理
菲官方主张在南海问题上依赖美国,强硬对待中国,民间始终存在截然相反的声音。一、担忧。菲律宾《星报》发文章提醒到,"当我们就与中国的领土纠纷向他国求助时……包括一些西方民主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会选择更符合他们国家利益的一方,显然这不会是菲律宾。"中国是菲律宾最主要的客源国之一,每年赴菲律宾旅游的人数在100万人次以上。菲律宾民众非常担心,中国方面彻底取消组团赴菲律宾旅游。"如果真是那样,菲律宾有很多人就要吃不饱饭了。"二、反感。一些菲律宾白领,也对近来当地媒体持续鼓吹反华情绪表示了反感。更有菲学者撰文到,黄岩岛事件凸显菲外交"愚蠢"无能,"总统让我们成为世界的笑柄"。 菲主流媒体发声:黄岩岛属于中国,菲不应自欺欺人。三、焦虑。黄岩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拒绝让1500个集装箱的菲律宾香蕉入关,导致菲商人焦虑香蕉在中国港口腐烂。
二、成因分析
1.经济因素
黄岩岛海域位置重要,菲对此觊觎已久。黄岩岛海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渔民的传统捕鱼区。更为重要的是,黄岩岛海域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背后是广阔的南海,在陆地油田和浅海石油产量普遍下降的今天,这片海域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菲律宾蓄谋侵占黄岩岛,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攫取这一海域的丰富资源,并以此为跳板开掘更多的油气资源。菲律賓意图染指黄岩岛,公然侵占我国经济利益,是引起我方民众愤怒和担忧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菲律宾曾是亚洲"四小虎"之一,但近些年已经被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远远抛在后面。据报道,现任总统阿基诺三世上台后,菲国内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乱象丛生。2011年的菲律宾经济增长率从前一年的7.6%快速下滑为3.7%,国民贫困率达到49%,失业率达10.3%。而中国是菲律宾香蕉主要出口对象之一。每年菲对外出口的7500万箱香蕉中"超过一半运往中国",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菲律宾香蕉产业将经受重创。棉兰老岛纳卯地区至少有20万名香蕉园工人可能受到影响。中国是菲律宾重要的游客来源国,每年赴菲律宾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在100万人次以上,暂停赴菲旅游,将会对菲律宾的旅游业带来影响,根据不完全估算,将给菲律宾造成至少上千万美元的损失。黄岩岛事件导致菲律宾本就低迷的经济又雪上加霜。民众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此,就不难理解菲律宾民众"担忧"和"焦虑"的原因了。
2.政治因素
近些年来,南海争端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美国高调战略动作的激励下,卷入纷争的某些东南亚国家感到抢占南海岛礁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屡次三番与中国较劲,试图通过千奇百怪的方式,加速实际占领南海岛礁的进程,意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既成事实,垄断南海丰富的经济资源。越南和菲律宾两国在南海的行动步伐最为迫切,它们一东一西,对中国的南海利益形成夹击之势。黄岩岛对峙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能不予以关注。一方面,它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尊严,菲律宾就是想通过削弱中国的国家意志、迫使中国一如既往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来提振自身的威望,增加政客们的民意支持率。另一方面,它有可能演变为又一个恶劣的先例,成为其他相关国家对付中国的样本。我方民众的担忧心理原因正在于此。
阿基诺三世上台前曾承诺振兴菲经济,但上台后并未能有效实现。另外,菲南部反政府武装和国内分裂势力抬头,安全局势恶化,导致阿基诺三世政府民意支持率下滑、执政地位不稳。不久前,菲律宾全国大约有近10万人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阿基诺的执政不当,造成贫困加剧、失业增多等社会弊端。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菲律宾首都发生反华示威游行参加者寥寥的原因了。阿基诺三世此番借黄岩岛事件转嫁国内矛盾的偏执行为换来的是菲律宾民众更加的反感。
3.其他因素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民众的思想和情绪日益复杂多样。部分民众心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极大地加剧了民众的心理不平衡,加剧了人们有关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观印象。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激烈冲突,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加上改革造成利益主体的多样化,更加剧了价值标准多元化的趋向。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人们归属感失落,无所适从的心理明显。在此次黄岩岛事件中,部分民众的冷淡心理,正是上述背景的写照。
三、对策
此次黄岩岛对峙中我方民众的心理反应复杂多样,如何稳定民众情绪,削减其种种负面心理,保证形成合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加快心理干预体系建设研究
心理干预操作复杂、技术性强,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才能顺利进行。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进行专门研究,积累数据资料,进行理论准备,可以为民众心理干预工作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制定更为有效的民众心理干预计划打好基础。同时,要建立民众心理的引导制度,引导民众积极心理,消除消极心理,努力维护国内稳定局势。
2.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首先,应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使民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其次,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正规渠道的权威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社会恐慌和混乱,稳定民心、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有效应对事件奠定基础。
3. 发挥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首先,要在重大敏感事件中进行必要的新闻约束和新闻控制,为政府有效应对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媒体要加强自我管理,坚持职业操守,强化责任意识,引导整个社会在重大敏感事件面前形成合力。第三,在保持声音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深入地分析事件的形势、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帮助政府从心理上引导民众克服消极心理,积极应对,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相关事件迅速、顺利、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2]温淑春.对当前民众社会心态的基本判断及存在问题分析[J].社科纵横,2008,(4).
[3]陈月生.略论群体心态与舆情研究[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7,(8).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82-283.
作者简介:王培,防空兵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