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l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教学法也得到不少教师的重视,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很多师生的问答是假的,因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对学生“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等等。“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产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那么,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一、知识性的问题
  
  (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记忆性与总结性的问题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在课本中可找到,是封闭性问题,难度不大,可让学习不大好的学生多多回答。
  
  二、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1)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
  (2)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3)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4)神入讨论法。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5)转换角度法。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如,在讲“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较容易答出来,后两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全,于是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自信心大增。
  (6)联系现实法。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作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目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文部省甚至通过了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但是,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中国已不是当时的中国,国际形势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感性认识历史,更要理性认识当今中日关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7)学生质疑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探索解疑的方法,是进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课本中作了肯定性的评价。学生能不能表达自己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呢?比如,“禁止弃农经商”这一方面显然利弊并存。
  以上提问方法都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是开放性问题,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加以体会与理解,难度较大,但它远比知识性问题有价值,更应该引进教师的重视。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本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学生的思想工作要用“情”去感动,要用“理”去说服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每时每刻
期刊
摘要: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值得每一个教师在实践去摸索和研究。  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 语言 运用    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运用语言将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参与、自然而然地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开放式教学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丰富活动和数学思维,即要求学生的活动和数学思维都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使其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开
期刊
摘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注意问题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期刊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电路故障的分析、判断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利用实验手段研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利用多种方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的使用实验手段研究问题的能力;难点:电路故障的分析、判断。  教具准备:电学
期刊
英语写作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书面体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因此,培养写作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平时加强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到高考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  (一)换词训练,即在写作中试着用不同的词汇或短语去表达相同的意思,从而使文章的语言丰富、不枯燥  此项训练是针对很多同学在写作时觉得词汇贫乏而专门设计的。在实际教
期刊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 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古人曰:“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恰当地运用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之中贯穿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遵循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规律,对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
期刊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要想上好复习课,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考点    上复习课,教师不能只就题讲题,而应该纵观全局,注意各个知识板块,找出各部分的联系。英语内容庞杂,因此,复习时尤其注意环环相扣,形成复习链。  词汇复习是整个复习链的起点。复习“词”这部分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词的音/形/义的识记,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如词性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是对于学生综合语言的一个培训过程。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一个“瓶颈”。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面对学生的满脸茫然,很多教师都无计可施。传统的成果教学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本文试图将“过程法”引入到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以期对我国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作文教学 过程法 写作能力    引言: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