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形、方形、球形、不规则形,不管是什么形状,小小的纽扣都有自己的一小片天空,在服装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纽扣,在国外被称为服装的“眼睛”,国内被称为衣服上的“珍珠”。在600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承载着金钱、审美甚至政治等功能,还是诸多故事的发轫点。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这样定义纽扣:“纽:和线绳有关,本义为可解的结。扣:作名词用,绳扣、绳结。”1930年,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了山顶洞人的居住遗址。同时还发现了一枚珍贵的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针身最粗处直径3.3毫米,针身圆滑而略弯,针尖圆而锐利,针的尾端直径3.1毫米处有微小的针眼。制作这样的骨针,需要较高的制作工艺。目前为止,这是最早被发现的缝纫编织工具实物,说明当时的钻孔工具和钻孔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同时也告诉我们,在5万年前,原始祖先们已能够利用兽皮等天然材料制作简单的衣服。这种技术为后来制作更加精致的物品--纽扣,打下了基础。
距今约5300至5600年,新石器时代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约1200件文物,其中出现了玉纽扣饰。公元前1000年,我国周代开始采用上衣下裳制,服装礼仪非常严格。文武百官大典时必须穿礼服。反映周朝礼仪的《周礼》和《礼记》中,出现了“纽”字。我国考古发现了西周铜质阴文纽扣。战国时期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中,就有用兰、苹果绿、浅灰色的绿松石做成的纽扣。有圆、椭圆、动物头状、不规则形状等。每颗都有一两个小孔。有的篆刻花纹,造型别致。它们艳丽多彩,具有美妙的蜡光光泽。公元前300年,古印度就有了用扇贝制作的纽扣。历史行进到这里,纽扣还只是装饰物,并不具有实际作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如果将纽扣塞进衣服的洞里,衣服就被束缚住了。不仅显得干练,而且比较保暖。于是扣眼闪耀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纽扣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在军事上也大放异彩。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中的跪射俑胸口的一字扣,是最早发现的一字扣。在征战过程中,如果使用带子会很麻烦,带子容易松散,需要花费时间打结。但一字扣特别结实,扣好之后很难打开。所以对士兵来讲是最好的选择。旗袍上的一字扣一直沿用至今,完美诠释着中国服装的优雅和精致。二战中的军扣,表面看起来很平常。圆形的黑色扣子,这面靠近边缘处有一个洞,对面边缘处有两个洞,中间有金属扣环。缝制在军服上时,是毫不起眼的黑色扣子,但如果你发现自己迷路了,可以把扣子摘下来,用细线悬挂住金属扣环,轻轻转动,可以分辨南北,这是一枚指南针纽扣。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戴的帽子也比较特殊,中间总有两粒纽扣。这可不是装饰,到冬季大有用处。这是欧洲地区的一种山地帽,帽子的设计非常特别,有护耳和护颈——平时翻到帽子上部,用两粒纽扣固定;到了寒冷季节,把护颈和护耳都放下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让拿破仑惨败的纽扣
19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在位期间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50余场大型战役,被称为“战神”。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与其结盟,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人对其征服世界的伟力崇拜有加,甚至对其坟墓亲吻者不计其数。“这世界上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拿破仑。这位军事天才一生都在征战,创造多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些战例被后世口笔相传。然而却是不起眼的纽扣,改变了拿破仑的命运。
1812年5月9日,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法军凭借先进的战法、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在短短数月就兵临俄国首都莫斯科城。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巴克莱等人力排众议,放弃首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然后采取坚壁清野战术,烧毁房屋,掩埋粮食,使整个城市成为一座无人的死城,以拯救残余的俄军。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会迅速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当法军入城时,市中心熊熊燃烧,将天空染成了红色。莫斯科城四分之三被烧毁,6000多栋房屋化为灰烬。远离本土的法军陷入粮荒,失去干草和燕麦,大批军马饿毙,辎重毁弃,紧接而来的天寒地冻更是雪上加霜。1812年冬,饥寒交迫的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60万士兵在途中被活活冻死饿死,到12月初,只剩不到3万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呢?是战线拖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不是,是因为纽扣。
加拿大卡普兰诺学院科学艺术系主任、化学家潘妮·拉古德在其新著《拿破仑的纽扣:改变历史的16个化学故事》中披露,导致拿破仑惨败的原因,纽扣可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产品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粉末。锡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的现象称为“锡疫”,即白锡转化为灰锡的现象。產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室温下白锡富有延展性,但当温度降到低于13.2℃时,锡的体积骤然膨胀,原子之间的空间加大,慢慢变为粉末状的灰锡。这个现象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发现。士兵制服上的锡制纽扣,在寒冷的莫斯科慢慢变成了粉末,面对冰天雪地,士兵个个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一名俄国人这样描述拿破仑军队撤退时的场景:“那些男人如同一群魔鬼,裹着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烧满小洞的大衣。”潘尼说:“毫无疑问,1812年冬天的寒冷是造成拿破仑大军溃败的主要因素。”小小的纽扣,竟然让一支坚不可摧的大军迅速土崩瓦解,让一位伟大的统帅英明无存。 当纽扣成为象征
酷爱纽扣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让巴黎最棒的金匠为他的天鹅绒衣袍打造了13600颗纯金纽扣。其中一颗就在纽扣博物馆中。纽扣博物馆,坐落在意大利里米尼市圣阿尔坎杰罗小城。该馆收藏了1万多枚纽扣,每一颗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用金银丝精工制作的有各种纹饰图案的纽扣是纽扣中的“贵族”;陶瓷纽扣上色彩鲜艳的彩绘别致而优雅;内嵌珍珠细粉、外包手绣丝绸的纽扣更是奢华无限。1793年法国大革命高潮时,奢靡无度的法国路易十六妻子玛丽因叛国罪被送上了断头台。由于玛丽王后太漂亮了,有人竟然将王后的美貌绘在纽扣上。馆内就藏有两枚。
1699年,法国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出席宴会,竟支付140万法郎在礼服上绣了1826颗钻石扣。他还有一件镶了13000枚纽扣的王袍,而且每粒纽扣的钮面图案都不相同。为了这件王袍,他邀请许多专家为他设计纽扣图案,以彰显帝王风范。此时,纽扣已不再是单纯的纽扣了,不仅起到炫耀财富的作用,还象征威严、权力与不寻常的地位。
而在我国,有一种扣子最漂亮精巧,就是清朝后期(1900年)才出现的盘扣。盘扣的出现是美学角度的纽扣的发展巅峰。盘扣在我国服装发展历史上最大的闪光点是使纽扣由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它采用手工制作,用布料缝成细条盘结成各种花式和形状的钮扣,因做工精巧和造型优美,成为我国服饰文化和纽扣文化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工艺品。纽扣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表象,它的产生、发展同各国历史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基于物质载体之上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是精神和物质统一体,是社会主流審美观的艺术化表现。纽扣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和时尚的追求,它还深深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着装有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宽衣大袍几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西化和样式各异的现代服装。因而纽扣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光彩,在造型、材质、纹样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山装,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精神、社会革命思想、时代生活三种需求于一体,因此被广大民众认可和喜爱。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挺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许多重大场合,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我国2010版法袍为黑色散袖口式长袍。黑色代表庄重和严肃;红色前襟配有装饰性金黄色领扣,与国旗的配色一致,体现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第一颗纽扣代表忠于党;第二颗纽扣代表忠于人民;第三颗纽扣代表忠于法律;第四颗纽扣代表忠于事实。纽扣具有内涵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一种物化传达。它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从服装以及相搭配的纽扣等艺术形式上表现出来。
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的服装,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个传统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早期的贵夫人、太太、小姐们,起居打扮全靠佣人服侍。为了便于对面扣衣,把纽扣钉在衣服左边,就使佣人很顺手。灵活的右手捏住纽扣,朝左手扒开的衣孔里塞进去。劳动妇女也把纽扣钉在衣服的左边。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一边用左手托住怀里吃奶的孩子,右边的衣襟自然地盖住孩子的头部,挡住阳光和风沙,一边腾出右手进行劳作。而男人经常会角斗,为了使右手能够轻巧地取出藏在衣内的暗器,剪裁师挖空心思把纽扣钉在衣服右边,以图方便。
这样,纽扣“女左男右”的钉法,便成为了一种传统,从中世纪一直沿续至今。
拉链的出现
一粒纽扣闯下大祸,拉链因此迎来了春天。1926年,小说家弗朗科在一次午餐会上推广拉链样品:“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拉链的名字由此而来。19世纪中期,长统靴很流行,特别适合走泥泞或有马匹排泄物的道路。缺点是长统靴的铁钩式纽扣有20多个,穿脱极为费时。这个缺点让发明家伤透脑筋,耗费了许多的金钱和时间进行研究。为了免去穿脱长统靴的麻烦,人们甚至忍受着整日不脱下来。终于,在1851年,美国人爱丽斯·豪申请了一个类似拉链设计的专利,遗憾的是并未商品化,甚至被遗忘达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1893年,美国工程师贾德森研制了一种装置,但没有流行起来。原因是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经常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松开,而当需要打开时,又手忙脚乱地打不开,让人非常难堪。瑞典人森贝克从小对机械感兴趣,从1908年他就开始改良拉链,满脑子都是怎样才能将拉链的齿状部分密合。一次他去一家店铺买铁勺。店内的铁勺摆放很巧妙,上排的勺柄悬挂在铁棍上,下排的勺斗朝上,与上排的勺斗交错咬合在一起。森贝克拉了一下竟然没有拉下来。聪明的他灵光一闪:这个应该可以应用到拉链的设计中。受到启发后,他将拉链的金属锁附在一个带子上。拉链的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1913年,此设计获得专利,被认为是拉链史的重要里程碑。
但拉链的市场还是没有打开,森贝克为此焦头烂额。然而一场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拯救”了奄奄一息的拉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归功于一颗纽扣。历史的轨道总是因一些偶然因素发生改变。那天,著名的巴黎协和广场风和日丽。经过严格挑选的飞行员,信心十足地登上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为大批政客和贵宾做酷炫的飞行表演。但当飞机做了几个漂亮的动作后,却一个跟头栽了下来,造成了机毁人亡的惨剧!经过事故调查小组仔细分析取证,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飞行员上衣掉的一颗纽扣。这粒纽扣正好滚进飞机发动机,引发事故。惨痛的代价使法国国防部下达了“不准在飞行服装上钉纽扣”的命令。欧洲各国纷纷仿效,一直波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森贝克得知此事后兴奋异常,在办公室大喊:“我们有希望了!” 他立即与国防部联系,提出以最优惠的价格缝制新的飞行员服装。于是飞行员穿上了有拉链的飞行服,陆军海军也纷纷仿效。森贝克不失时机地与美国和欧洲的服装制造商联系,大批量生产没有扣子有拉链的上衣。拉链绝处逢生,日益走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方人士意识到,军服装上拉链可以提高军人的穿衣速度。于是他们在衣服的口袋和裤子的前口处试装拉链,此举大受前线将士欢迎。1917年生产的2.4万件拉链军服,立即销售一空。1918年,美国又在1万套飞行服上安上了拉链。自此,拉链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是服装、箱包用品上不可或缺的零件,而一根拉链总是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魔術贴与牛蒡草的刺果
1948年秋天,天高云淡。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先生带着爱犬,到森林里打猎。狗狗兴奋地满林子乱窜。一路上,梅斯特拉尔都很烦恼,因为总是有草粘在裤管和袜子上,很不好处理,感觉其粘性很强。玩了半天,有些累了,梅斯特拉尔打算休息一下,于是找了一处看上去植物茂密的地方坐了下去。谁知一阵刺痛突然袭来,他立马弹跳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是牛蒡草的刺果,好多都粘在了裤子上,花了好长时间才清理干净。小狗郁郁寡欢地回来找他,委屈的目光闪着隐隐的泪花。梅斯特拉尔伸手摸摸狗狗安慰它,没想到一摸才发现,狗毛里沾满了刺果,让小狗非常难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清理干净。
梅斯特拉尔满心困惑,牛蒡草的刺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粘着力呢?无论衣物还是动物毛,它都能粘住安身。显然,它更青睐蓬松的狗毛。在好奇心驱使下,梅斯特拉尔带了一些植物回去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牛蒡果上有无数小钩,正是这一个个的小钩,让它结实地粘在织物和动物毛上。梅斯特拉尔突发奇想:能不能仿照牛蒡果的结构,发明一种牢靠的搭扣呢?半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一种新型搭扣诞生了。此种搭扣由两块织物组成。一块有许多钩状物,另一块有许多小圆球。两块轻轻一碰,就紧紧地粘在一起。此项发明在1951年申请了专利,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不断研究改进,搭扣就变成了现在的魔术贴。由于它的方便实用,迅速风靡全球,广泛应用于电子、家居、汽车、飞机、工艺品等。人类总是有很多奇趣的想法。2018年,洛阳出现了魔术贴蹦床,可以把你家宝宝贴在墙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开心异常。还根据贴合程度打分,超级有趣。有些玩家因为贴合太紧密而撕扯不下来,让人捧腹不已。今天,不管是纽扣、拉链还是魔术贴,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更方便、舒服、时尚而有趣。
(责编:南名俊岳)
距今约5300至5600年,新石器时代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约1200件文物,其中出现了玉纽扣饰。公元前1000年,我国周代开始采用上衣下裳制,服装礼仪非常严格。文武百官大典时必须穿礼服。反映周朝礼仪的《周礼》和《礼记》中,出现了“纽”字。我国考古发现了西周铜质阴文纽扣。战国时期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中,就有用兰、苹果绿、浅灰色的绿松石做成的纽扣。有圆、椭圆、动物头状、不规则形状等。每颗都有一两个小孔。有的篆刻花纹,造型别致。它们艳丽多彩,具有美妙的蜡光光泽。公元前300年,古印度就有了用扇贝制作的纽扣。历史行进到这里,纽扣还只是装饰物,并不具有实际作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如果将纽扣塞进衣服的洞里,衣服就被束缚住了。不仅显得干练,而且比较保暖。于是扣眼闪耀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纽扣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在军事上也大放异彩。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中的跪射俑胸口的一字扣,是最早发现的一字扣。在征战过程中,如果使用带子会很麻烦,带子容易松散,需要花费时间打结。但一字扣特别结实,扣好之后很难打开。所以对士兵来讲是最好的选择。旗袍上的一字扣一直沿用至今,完美诠释着中国服装的优雅和精致。二战中的军扣,表面看起来很平常。圆形的黑色扣子,这面靠近边缘处有一个洞,对面边缘处有两个洞,中间有金属扣环。缝制在军服上时,是毫不起眼的黑色扣子,但如果你发现自己迷路了,可以把扣子摘下来,用细线悬挂住金属扣环,轻轻转动,可以分辨南北,这是一枚指南针纽扣。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戴的帽子也比较特殊,中间总有两粒纽扣。这可不是装饰,到冬季大有用处。这是欧洲地区的一种山地帽,帽子的设计非常特别,有护耳和护颈——平时翻到帽子上部,用两粒纽扣固定;到了寒冷季节,把护颈和护耳都放下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让拿破仑惨败的纽扣
19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在位期间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50余场大型战役,被称为“战神”。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与其结盟,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人对其征服世界的伟力崇拜有加,甚至对其坟墓亲吻者不计其数。“这世界上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拿破仑。这位军事天才一生都在征战,创造多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些战例被后世口笔相传。然而却是不起眼的纽扣,改变了拿破仑的命运。
1812年5月9日,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法军凭借先进的战法、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在短短数月就兵临俄国首都莫斯科城。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巴克莱等人力排众议,放弃首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然后采取坚壁清野战术,烧毁房屋,掩埋粮食,使整个城市成为一座无人的死城,以拯救残余的俄军。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会迅速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当法军入城时,市中心熊熊燃烧,将天空染成了红色。莫斯科城四分之三被烧毁,6000多栋房屋化为灰烬。远离本土的法军陷入粮荒,失去干草和燕麦,大批军马饿毙,辎重毁弃,紧接而来的天寒地冻更是雪上加霜。1812年冬,饥寒交迫的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60万士兵在途中被活活冻死饿死,到12月初,只剩不到3万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呢?是战线拖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不是,是因为纽扣。
加拿大卡普兰诺学院科学艺术系主任、化学家潘妮·拉古德在其新著《拿破仑的纽扣:改变历史的16个化学故事》中披露,导致拿破仑惨败的原因,纽扣可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产品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粉末。锡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的现象称为“锡疫”,即白锡转化为灰锡的现象。產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室温下白锡富有延展性,但当温度降到低于13.2℃时,锡的体积骤然膨胀,原子之间的空间加大,慢慢变为粉末状的灰锡。这个现象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发现。士兵制服上的锡制纽扣,在寒冷的莫斯科慢慢变成了粉末,面对冰天雪地,士兵个个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一名俄国人这样描述拿破仑军队撤退时的场景:“那些男人如同一群魔鬼,裹着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烧满小洞的大衣。”潘尼说:“毫无疑问,1812年冬天的寒冷是造成拿破仑大军溃败的主要因素。”小小的纽扣,竟然让一支坚不可摧的大军迅速土崩瓦解,让一位伟大的统帅英明无存。 当纽扣成为象征
酷爱纽扣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让巴黎最棒的金匠为他的天鹅绒衣袍打造了13600颗纯金纽扣。其中一颗就在纽扣博物馆中。纽扣博物馆,坐落在意大利里米尼市圣阿尔坎杰罗小城。该馆收藏了1万多枚纽扣,每一颗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用金银丝精工制作的有各种纹饰图案的纽扣是纽扣中的“贵族”;陶瓷纽扣上色彩鲜艳的彩绘别致而优雅;内嵌珍珠细粉、外包手绣丝绸的纽扣更是奢华无限。1793年法国大革命高潮时,奢靡无度的法国路易十六妻子玛丽因叛国罪被送上了断头台。由于玛丽王后太漂亮了,有人竟然将王后的美貌绘在纽扣上。馆内就藏有两枚。
1699年,法国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出席宴会,竟支付140万法郎在礼服上绣了1826颗钻石扣。他还有一件镶了13000枚纽扣的王袍,而且每粒纽扣的钮面图案都不相同。为了这件王袍,他邀请许多专家为他设计纽扣图案,以彰显帝王风范。此时,纽扣已不再是单纯的纽扣了,不仅起到炫耀财富的作用,还象征威严、权力与不寻常的地位。
而在我国,有一种扣子最漂亮精巧,就是清朝后期(1900年)才出现的盘扣。盘扣的出现是美学角度的纽扣的发展巅峰。盘扣在我国服装发展历史上最大的闪光点是使纽扣由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它采用手工制作,用布料缝成细条盘结成各种花式和形状的钮扣,因做工精巧和造型优美,成为我国服饰文化和纽扣文化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工艺品。纽扣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表象,它的产生、发展同各国历史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基于物质载体之上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是精神和物质统一体,是社会主流審美观的艺术化表现。纽扣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和时尚的追求,它还深深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着装有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宽衣大袍几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西化和样式各异的现代服装。因而纽扣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光彩,在造型、材质、纹样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山装,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精神、社会革命思想、时代生活三种需求于一体,因此被广大民众认可和喜爱。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挺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许多重大场合,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我国2010版法袍为黑色散袖口式长袍。黑色代表庄重和严肃;红色前襟配有装饰性金黄色领扣,与国旗的配色一致,体现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第一颗纽扣代表忠于党;第二颗纽扣代表忠于人民;第三颗纽扣代表忠于法律;第四颗纽扣代表忠于事实。纽扣具有内涵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一种物化传达。它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从服装以及相搭配的纽扣等艺术形式上表现出来。
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的服装,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个传统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早期的贵夫人、太太、小姐们,起居打扮全靠佣人服侍。为了便于对面扣衣,把纽扣钉在衣服左边,就使佣人很顺手。灵活的右手捏住纽扣,朝左手扒开的衣孔里塞进去。劳动妇女也把纽扣钉在衣服的左边。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一边用左手托住怀里吃奶的孩子,右边的衣襟自然地盖住孩子的头部,挡住阳光和风沙,一边腾出右手进行劳作。而男人经常会角斗,为了使右手能够轻巧地取出藏在衣内的暗器,剪裁师挖空心思把纽扣钉在衣服右边,以图方便。
这样,纽扣“女左男右”的钉法,便成为了一种传统,从中世纪一直沿续至今。
拉链的出现
一粒纽扣闯下大祸,拉链因此迎来了春天。1926年,小说家弗朗科在一次午餐会上推广拉链样品:“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拉链的名字由此而来。19世纪中期,长统靴很流行,特别适合走泥泞或有马匹排泄物的道路。缺点是长统靴的铁钩式纽扣有20多个,穿脱极为费时。这个缺点让发明家伤透脑筋,耗费了许多的金钱和时间进行研究。为了免去穿脱长统靴的麻烦,人们甚至忍受着整日不脱下来。终于,在1851年,美国人爱丽斯·豪申请了一个类似拉链设计的专利,遗憾的是并未商品化,甚至被遗忘达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1893年,美国工程师贾德森研制了一种装置,但没有流行起来。原因是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经常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松开,而当需要打开时,又手忙脚乱地打不开,让人非常难堪。瑞典人森贝克从小对机械感兴趣,从1908年他就开始改良拉链,满脑子都是怎样才能将拉链的齿状部分密合。一次他去一家店铺买铁勺。店内的铁勺摆放很巧妙,上排的勺柄悬挂在铁棍上,下排的勺斗朝上,与上排的勺斗交错咬合在一起。森贝克拉了一下竟然没有拉下来。聪明的他灵光一闪:这个应该可以应用到拉链的设计中。受到启发后,他将拉链的金属锁附在一个带子上。拉链的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1913年,此设计获得专利,被认为是拉链史的重要里程碑。
但拉链的市场还是没有打开,森贝克为此焦头烂额。然而一场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拯救”了奄奄一息的拉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归功于一颗纽扣。历史的轨道总是因一些偶然因素发生改变。那天,著名的巴黎协和广场风和日丽。经过严格挑选的飞行员,信心十足地登上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为大批政客和贵宾做酷炫的飞行表演。但当飞机做了几个漂亮的动作后,却一个跟头栽了下来,造成了机毁人亡的惨剧!经过事故调查小组仔细分析取证,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飞行员上衣掉的一颗纽扣。这粒纽扣正好滚进飞机发动机,引发事故。惨痛的代价使法国国防部下达了“不准在飞行服装上钉纽扣”的命令。欧洲各国纷纷仿效,一直波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森贝克得知此事后兴奋异常,在办公室大喊:“我们有希望了!” 他立即与国防部联系,提出以最优惠的价格缝制新的飞行员服装。于是飞行员穿上了有拉链的飞行服,陆军海军也纷纷仿效。森贝克不失时机地与美国和欧洲的服装制造商联系,大批量生产没有扣子有拉链的上衣。拉链绝处逢生,日益走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方人士意识到,军服装上拉链可以提高军人的穿衣速度。于是他们在衣服的口袋和裤子的前口处试装拉链,此举大受前线将士欢迎。1917年生产的2.4万件拉链军服,立即销售一空。1918年,美国又在1万套飞行服上安上了拉链。自此,拉链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是服装、箱包用品上不可或缺的零件,而一根拉链总是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魔術贴与牛蒡草的刺果
1948年秋天,天高云淡。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先生带着爱犬,到森林里打猎。狗狗兴奋地满林子乱窜。一路上,梅斯特拉尔都很烦恼,因为总是有草粘在裤管和袜子上,很不好处理,感觉其粘性很强。玩了半天,有些累了,梅斯特拉尔打算休息一下,于是找了一处看上去植物茂密的地方坐了下去。谁知一阵刺痛突然袭来,他立马弹跳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是牛蒡草的刺果,好多都粘在了裤子上,花了好长时间才清理干净。小狗郁郁寡欢地回来找他,委屈的目光闪着隐隐的泪花。梅斯特拉尔伸手摸摸狗狗安慰它,没想到一摸才发现,狗毛里沾满了刺果,让小狗非常难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清理干净。
梅斯特拉尔满心困惑,牛蒡草的刺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粘着力呢?无论衣物还是动物毛,它都能粘住安身。显然,它更青睐蓬松的狗毛。在好奇心驱使下,梅斯特拉尔带了一些植物回去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牛蒡果上有无数小钩,正是这一个个的小钩,让它结实地粘在织物和动物毛上。梅斯特拉尔突发奇想:能不能仿照牛蒡果的结构,发明一种牢靠的搭扣呢?半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一种新型搭扣诞生了。此种搭扣由两块织物组成。一块有许多钩状物,另一块有许多小圆球。两块轻轻一碰,就紧紧地粘在一起。此项发明在1951年申请了专利,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不断研究改进,搭扣就变成了现在的魔术贴。由于它的方便实用,迅速风靡全球,广泛应用于电子、家居、汽车、飞机、工艺品等。人类总是有很多奇趣的想法。2018年,洛阳出现了魔术贴蹦床,可以把你家宝宝贴在墙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开心异常。还根据贴合程度打分,超级有趣。有些玩家因为贴合太紧密而撕扯不下来,让人捧腹不已。今天,不管是纽扣、拉链还是魔术贴,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更方便、舒服、时尚而有趣。
(责编:南名俊岳)